去年普京收回葉卡捷琳娜的嫁妝克裡米亞,今年俄羅斯空軍叱吒敘利亞,佔盡地緣政治主動,令西媒一片憤怒。俄美歐暗戰白熱化,而在另一邊,從黑海之濱的索契冬奧會,到天安門廣場的勝利大閱兵,中俄兩國高層之間頻繁互動,連創外交高峰。中國主流媒體也熱情報導中俄互動,支持中俄關係深化,不過在網絡輿論場上,「唱衰」中俄關係的聲音卻不時泛起。相比中俄關係,似乎只有普京的個人形象更能吸引網絡大眾的眼球。這一方面有中俄語言文化差異、歷史恩怨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外部勢力及國內親西方勢力的偏執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容低估。在全球輿論場,俄羅斯雖經蘇聯解體、政權西化和經濟私有化等劇烈變革,但是依然無法逃脫被西方媒體妖魔化的命運,這種狀況也影響到國內輿論。
王海運少將曾多年任中國駐俄羅斯陸海空軍武官,長期關注中俄關係的發展,更是注意到輿論場的扭曲現象。9月18日晚,他在國際關係學院為在座師生做演講,不僅條分細縷中俄關係的方方面面,而且論及國內部分輿論與國家外交運籌出現錯位的深層原因。
王教授談了四大問題:俄羅斯在我國戰略全局中的重大價值;進一步深化中俄關係的戰略基礎;進一步深化中俄關係的路徑;加強涉俄輿論引導問題。
王教授在把當前國際關係格局定位為「準多極世界」之後,從周邊發展環境到國際戰略處境,多角度地分析了中俄戰略處境的相似性、戰略利益的相近性、戰略理念的相通性、戰略優勢的互補性,並且指出「這在中俄與各大國關係中絕無僅有」,是兩國戰略協作與務實合作不斷深化的重要戰略基礎。中國要建設睦鄰友好帶、安全穩定帶、經濟合作帶離不開俄羅斯的支持。他回顧歷史,指出1990年代之前的中俄對峙給雙方都造成巨大代價,更是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財政原因。
王教授的講話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傳統政治智慧。他開篇就引用了毛澤東主席的話「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王教授指出,「在複雜多變的當今國際關係中同樣必須解決誰是我們的朋友、夥伴,誰是我們的對手這一重大問題」。他特別強調,中國要崛起為世界強國,必須縱橫捭闔、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造「睦鄰友好帶」、構建「緊密朋友圈」,而俄羅斯因其具有獨特的地緣戰略地位必然成為我國發展「戰略關係」的優先選擇。
王教授認為,大國間發展戰略關係的關鍵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他感慨中美之間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艱難:美國可以承諾「不衝突、不對抗、合作共贏」,但是在「相互尊重」問題上總是支支吾吾。沒有相互尊重,不相互尊重大國國格,不相互尊重核心利益,搞成「領導者」與「跟班」、「主導」與「被主導」關係,談何「新型大國關係」?今天的中俄關係就做到了「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這與兩國對美國的關係有很大不同。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一是明確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王教授沒有泛泛而談,而是直面很多具體問題,不迴避雙方的利益衝突,比如中國引進俄羅斯軍事技術並消化之後,在武器出口市場可能會擠佔俄羅斯份額,從而引起俄羅斯的擔憂。中國會充分考慮如何緩解這種衝突。
他指出,21世紀中國的主要安全威脅將來自於海洋方向,主要經濟活動也將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海洋空間。他完全贊同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認為中國應當發揮陸海兼備的獨特地緣戰略優勢,並且為此努力構建陸上戰略縱深、戰略依託,而深化對俄關係在此問題上的戰略意義尤其突出。
他沒有明說海上安全威脅來自何方,但是卻提到曾經和國內美國問題專家有過辯論,對方認為美國沒有遏制中國,王教授不贊同。王教授的核心思維是: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大量的事實放在這裡,不是遏制又是什麼?美國正在以中國為主要戰略對手加緊進行全球戰略布局,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矛頭直指中國。王教授還對美國人講過:「如果說『重返亞太』是為了利用亞太經濟快速增長的機遇,我們不僅應予理解,而且應當歡迎。但是,美國的『再平衡』卻是要『平衡』中國、制約中國。」王教授向美國人指出,美國在此問題上犯了三大錯誤:一是扶持公然否認侵略罪行、顛覆二戰歷史、企圖向其侵略受害國反攻倒算的日本;二是大搞軍事優先,強化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三是拉幫結夥、擺弄是非,製造矛盾、挑動衝突,對中國大搞戰略圍堵,成為中國的「主要麻煩製造者」。王教授認為,中國要打破這種戰略圍堵,一方面要努力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同時必須與遭遇類似挑戰的大國聯手合作、共同應對霸權壓力。俄羅斯曾經努力融入西方,但是卻遭到了西方的冷遇和戰略擠壓。「俄羅斯對美國不再抱有幻想,這一點普京10年前就講過。中國是快速崛起的新興大國,又是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大國,對發展中美戰略關係美更不能一廂情願。能夠做到減少衝突、儘可能合作,也就謝天謝地了。」他也不迴避中俄關係的複雜性,不僅談到兩國之間的歷史恩怨,而且談到中俄國界談判的艱難,談到俄羅斯的大國主義和勢力範圍思維。他強調,國家關係以國家利益特別是戰略利益為主導,必須努力尋求戰略利益的契合點,增信釋疑、化解分歧。
在筆者看來,國際關係是以國家現實利益為主導的領域,而不是憑願望、愛心、價值觀擺布的領域。價值觀不能當飯吃,即便在自然資源利益上,王教授也看得長遠,他特別談到中俄在發展要素方面的互補優勢。如果中俄在自然資源利用方面能夠展開互利合作,俄羅斯豐富的能源資源、淡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有望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助上一臂之力。「僅貝加爾湖的淡水資源就佔到世界淡水資源的1/5,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20年、30年後可能出現全球淡水危機,到那時水資源保障問題可能比油氣保障問題還要棘手。」
對於美國人提出的G2、「中美共治」,王教授談到,俄羅斯曾有人擔心這種說法會不會導致俄羅斯的大國地位被貶損。王教授看出美國戰略家提出這個概念的用心,那就是戰略上「將中國納入美國的軌道、讓中國擔負起美國賦予的責任,經濟上則繼續『中國丈夫掙錢、美國老婆花錢』的不平等關係」。王教授對俄羅斯人講,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將會堅定地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站在一起,不會為了去當美國的「跟班」而背離老朋友。王教授的一些表述非常直接,有些修辭甚至不是那麼悅耳。但忠言逆耳,這個老者在講臺上有力的演講,讓筆者不由想到最近蜚聲國際的科幻小說《三體》,其中滿腔愛心願望、排斥敵我意識的程心女士卻因為無當的愛心而在生死攸關時刻毀滅了人類,而小說中以章北海、羅輯、維德為代表的「古人」,卻以其看似冰冷的理性決斷保護共同體的利益所在。
在現實主義之外,王教授也沒有迴避價值觀問題,指出中俄在價值觀上存在相近性:俄羅斯的「主權民主」與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俄羅斯的「可控市場經濟」與中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很多相通之處。俄羅斯搞了三權分立、多黨政治、票選制度,但是西方大國仍然將其斥為「專制國家」。俄羅斯曾經極力「走向西方」,但是卻被西方大國重新劃為「東方」國家。特別是在民主選擇的自主性、民主模式的多樣性、民主發展的階段性、民主與穩定的關係等問題上,中俄的戰略理念廣泛相通。
王海運注意到了中俄在外交風格上的不同。他說:「中華民族具有耐久力,遇事低調、行事謹慎,外交上擅長太極;俄羅斯人具有爆發力,行事張揚、喜歡當頭,外交上擅長拳擊。中俄一柔一剛、剛柔相濟,可以組成絕佳搭檔。兩大國聯起手來、互為依託、互予助力,可以抵禦任何國際風浪。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增信釋疑,增強對戰略利益相近性的戰略認知。」
由於時間關係,王教授準備講的輿論引導問題沒來得及充分展開。但他對輿論場上的亂象顯然很了解。比如中俄油氣合作問題,有人大談中國與俄羅斯籤署天然氣世紀大單是在「白白給俄羅斯送錢」,是在「出賣國家利益」。王教授尖銳地指出,這些人要麼不了解天然氣交易價格與國際油價掛鈎的基本常識,要麼在故意製造混亂、抹黑政府。他感到費解的是,一些唱衰中俄關係的言論甚至是無中生有的謠言竟然如此暢行無阻,批駁聲音卻十分微弱。他痛感國家輿論陣地的喪失,呼籲加強輿論引導,增強輿論場上的正能量。
筆者在向王教授提問時表示,輿論場上的亂象並非僅僅是戰略意識的問題或者某些勢力的陰謀導致,還與中產階級的心態有關。今天,不僅大眾文化領域的主導權在中產階級文化人手中,各國的政治運動主體也越來越多由中產階級擔綱。從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到港臺的雨傘運動、太陽花運動,中產或者小資成為運動主體。他們有自身的政治訴求、價值觀和局限性,天然地會親西方而缺少地氣。那麼俄羅斯的中產階級又是如何看待中國呢?王教授表示,他所接觸到的俄羅斯精英越來越看好中國。「俄羅斯中產階級對中國是不是有所嚮往呢?現在還談不上。相比歐美文化,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度還不夠。但是,他們對中國的發展越來越看好,甚至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
在筆者看來,政治、經濟層面上的「看好」,和文化、精神領域的親近不是一回事,正如小說《三體》雖然大獲成功,但是其中對「程心」的塑造卻遭到了現實生活中密布的「程心」們的抗議。在今天的世界,政治、經濟已經與日常生活感覺、大眾傳媒偏好深深交織在一起。沉溺於日常生活感覺的今人,不可忘乎所以地丟卻「古人」決斷、長遠的政治智慧,而古人的智慧也需要更巧妙地融入生活、召喚今人,任重道遠。王海運少將以古稀高齡,不僅熟諳傳統政治智慧,還能如此關切「今人」的輿論,令人感慨。(觀察者網餘亮北京報導)
以下是王教授發言全文:
俄羅斯在我戰略全局中的重大價值及涉俄輿論引導問題
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第四期
演講者:王海運
受中信改革發展基金會領導的委託,我今天就中俄關係與國際關係學院的同學和老師們做一次學術交流。大家都是學習和研究國際關係的,對中國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都非常關心。希望今天的講座能夠引起大家的思考。
我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話:「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在國際關係中也是必須解決的大問題。在複雜嚴峻的大國關係中,誰是我們的夥伴、朋友,誰是我們的對手?如何構建「緊密朋友圈」、「全球夥伴關係網」?是我們運籌國際關係、為中華崛起保駕護航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談到這個問題,不可避免地要說到我們的大鄰國俄羅斯。俄羅斯究竟是我們的朋友還是對手?我們應當如何運籌對俄外交?這些問題既關係到大國關係,又關係到周邊外交,不能不認真思考。我從參加工作開始,幾十年和俄羅斯打交道,對俄羅斯在中國國際戰略全局中的重要性、俄羅斯因素的複雜性深有體會。這個國家既重要又複雜,要搞好對俄關係必須加強對俄羅斯的研究。今天跟大家交流的目的也就在這裡。
我想請大家注意一個情況:中央高度重視對俄關係,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去年普京總統訪問上海時兩國元首發表的聯合聲明核心思想就是將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向「新階段」。這是我國對外戰略的重大決策,意味著兩國關係的進一步強化、戰略協作的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的進一步擴展。兩國領導人都高度評價中俄關係,並且對兩國關係的發展充滿信心。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發生後,國際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動,給中俄關係的進一步深化帶來了重要機遇。但是與此同時,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國內輿論場上,對俄羅斯的議論卻出現嚴重分歧,唱衰中俄關係的聲音很高,外部勢力更是不遺餘力地挑撥中俄關係,對我國外交運籌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幹擾。所以,有必要深入思考中俄關係對於中華崛起的戰略價值何在?深化中俄關係的戰略基礎何在?國內輿論與國家外交戰略為何出現錯位?應當如何深化中俄關係,如何為國家外交運籌增添正能量?這些都是擺在從事國際關係學習和研究的人們面前不可迴避的問題。
今天主要談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俄羅斯在我們戰略全局中的重大價值;第二個問題是進一步深化中俄關係的戰略基礎;第三個問題是如何進一步深化中俄關係,路徑在哪裡;第四個問題是對於輿論場上出現的一些混亂現象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