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編程,咋就突然成了「剛需」?
這幾年,少兒編程越來越火,大有成為課外培訓「剛需」之勢。說不定在一些家長眼裡,已經成了「剛需」。
少兒編程被帶火,主要得益於前幾年,人工智慧陸續戰勝圍棋頂尖高手,給吃瓜群眾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感官衝擊。
隨後的2017年,中國把人工智慧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接著,高考連續兩年都對編程進行了考察:
這時候,機構也趁機借勢宣傳一波,少兒編程就被帶火了。
編程培訓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們開始面臨抉擇:少兒編程,學,還是不學?
為啥要學?
多數非業內家長,對編程的了解,可能來源於阿里、騰訊、美團、滴滴等網際網路大廠,基本上所有人手機上,現在都離不開這些大廠的產品。
當然了,大家對大廠員工——程式設計師的印象,一般都是——高薪:
大概總結一下,家長們想讓孩子學編程,目的主要有三個:
以成為程式設計師、拿高薪為目標,從小啟蒙,打好基礎;培養孩子數學、邏輯思維,增加學習興趣;想通過競賽得到名校入場券。不過,編程和其他科目還不太一樣,語數外基本是零基礎開始學,但編程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如果連數數、加減乘除都搞不清楚,還是別摻和什麼編程了。
按照上圖,機構早就給你開發好了從幼兒園起步的編程課體系,就像奧數要進幼兒園一樣,編程也要「從娃娃抓起」。
但是,現實中很少有人真正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奧數,小小年紀,什麼編程不編程的,還是先把12345數清楚再說吧。
正如資深碼農們說的,數學沒點基礎,編程根本就整整不明白,那麼小就開始學編程,有用嗎?
難不成,以後真會有穿著紙尿褲的P7,過了15歲的以後就太老,沒人要了?
你還別說,機構真就是這麼宣傳的:
超過9歲再學編程,這輩子就完了!
從一些信競省隊的成員構成來看,高水平孩子的培養,和起步時間的早晚,並無明顯相關性。相當一部分省隊成員,是從初中才開始接觸編程的。
這樣的情況,也和上面那張機構提供的各年齡段課程體系表相吻合,在那個表裡,剔除掉所謂的幼兒編程和圖形化編程的課程,真正的起點是六年級。
所以,真要是孩子有興趣、家長有心,五、六年級開始接觸,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而且,前提還是數學要好。
信息類競賽怎麼樣?
曾經火爆一時,被名校當成篩選門檻的奧數,近些年基本已經被禁得差不多了,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只有白名單上的競賽才能舉辦。
這個名單上,打頭陣的就是各類信息類競賽,而且是小、初、高都可以參加,不像奧數隻面對高中。
不過,小升初早就開始了公辦按片區錄取、民辦搖號了,不管是奧數還是信競,都不能作為升學入場券,所以,家長更沒必要那麼早開始。
初升高的名額也極少。近幾年,雖然編程能力、或信競成績優秀的中學生,可以獲得著名高校加分錄取,但那也是極少數,和其他科目的競賽差不多。
唯一的差別可能是,其他傳統的科目,已經發展了多年,基礎雄厚、受眾廣泛,信競相對小眾,競爭可能相對較小。
和傳統科目一致的是,學生要統籌考慮競賽和平時文化課的時間安排,儘可能兼顧,這一點一直是個難題。
學奧數還是學編程?
如果家長非要在奧數、編程裡面二選一學的話,要是早期,多數情況還是建議學奧數。
原因前面說過了,編程起步的年齡要晚一些,而一旦上了初中,除非有很強烈的興趣,或者立志要參加競賽,否則時間基本上都被平時的課業擠滿了,根本就沒空學。
第二,學編程不是紙上談兵,是要動手練習的。
就像孩子上學,課下還要做作業,要不然學的東西根本就掌握不了。
這種一周上只一節課的,能有多大作用,學完了忘的比學的都快,更多時候可能就是玩玩。
既然課下還要練習,那自然要佔用很多時間,也確實可能更快地導致近視。
如果到了初高中,孩子也比較有興趣,那編程比奧數要作用大一些。
畢竟,奧數除了競賽升學,之後作用不大,但到了大學,很多學科多多少少都會用到些編程,如果能一直保持興趣,打打基礎也好。
別跟風
不管是上面說的3個目標(成為碼農、培養思維、競賽加分)中的哪一個,其實都不是人數最多的。
最多的人群是這個:盲目跟風。
別人家孩子學了我家孩子就要學,我要贏在起跑線,至少不能輸,至於學啥不重要。
以前跟風從小學奧數,後來跟風從小學英語,現在從小跟風學編程。
不管是學奧數,編程,還是別的什麼科目,很多家長只看到了最終出彩的那部分「天才」,覺得學這些課就能鍛鍊思維,自己娃也能烏雞變鳳凰,成為聰明娃。
其實,這類「天才」,是人家孩子本身就優秀,奧數、信競只是把這個優秀展現出來的載體而已。沒發現那些奧數、編程好的孩子,多數科目都很優秀麼。
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奧數,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編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比起羨慕別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重要。
最後,想培養孩子去當碼農的,不要光羨慕人家錢多,畢竟這錢掙得不容易。
如果你問資深碼農,既然收入那麼高,為啥不把自己孩子也培養成碼農,繼續拿高薪呢?
他們肯定會語重心長地告訴你:千萬別走我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