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使用手機如同進網吧 學生手機病困擾學校

2020-11-21 中國新聞網

  如何教育孩子文明上網,讓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因為網絡而發揮更多的正能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應該改變家長意識,提高家長適應網絡時代的應變能力,讓家長成為網絡的主體,成為網絡的受益者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卻在玩手機」

  泰戈爾的著名詩作,如今被改編成了針砭「手機病」的段子。引起關注的是,如今「手機病」已從成人蔓延到了青少年群體身上。

  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部長鄧麗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青少年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是不可迴避也是不可能杜絕和禁止的。」

  如何與患上「手機病」的孩子們相處,成了當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無法避開的新挑戰。尤其學校,由於缺乏統一規範,各地各校對待青少年帶手機上學的態度各不相同,採取的管理手段也各顯神通,以至於爭議頻出。

  有一線教育工作者提出,如今的智慧型手機就如同一臺電腦,全班同學使用手機就如同一個網吧,未成年人是被禁止進入網吧的,但卻可以隨意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如何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避免不良信息危害,應該將戰場從電腦延伸到手機上。

  學生「手機病」困擾家長學校

  今年10月4日,重慶鐵路中學校長黃興力收到了一條學生家長發來的控訴簡訊。

  「大致內容說,智慧型手機殘害學生身體,智慧型手機成癮和網癮是一樣的。傷害眼睛、頸椎,嚴重降低記憶力,令孩子面對面溝通能力缺失,造成攀比心滋生,佔用大量學習時間。」黃興力向《法制日報》記者回憶,這名家長在簡訊最後說,智慧型手機的危害「用罄竹難書形容都不為過」。

  這是一名神秘的家長,我們稱他為「申先生」。黃興力說,由於輿論的關注,他已不再接受採訪,但他向黃興力發出這樣一條簡訊的原因,早已廣為流傳。

  2012年7月,經濟條件尚佳的申先生給兒子買了一部2000多元的智慧型手機。但他漸漸發現,兒子吃飯、做作業的時候都在玩手機。

  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描述當時的兒子「整個人都快『淪陷』了,看上去像患了手機強迫症,與網癮一樣」。

  到開學以後,孩子回來說看不清黑板,視力下降得特別嚴重,申先生帶孩子去配了一副眼鏡;但沒過多久,孩子說又看不清楚黑板了,於是又去換了一副眼鏡,從100度上升到了150度。

  申先生對媒體稱,那段時間,他發現兒子的睡眠質量也出現了問題。孩子在睡覺前喜歡把手機放枕頭邊,上床後就習慣性地取出手機,不是聽歌就是看小說,「越看越睡不著,到很晚才睡覺」。

  《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多名家長也表示,在高頻度使用手機後,孩子出現的症狀幾乎一模一樣。

  孩子們的這些變化也在學校被老師們發現了,許多學校為此陸續出臺了限制、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的規定。

  2012年初,河南省長垣縣第一中學針對屢禁不止的學生攜帶手機現象,一口氣勸退了18名學生;湖北省武漢市一所中學,校規要求學生不準在學校使用手機,一經發現,一律以砸毀的方式進行處理;國慶節後,廣東省珠海市鬥門一中校內各宿舍樓的牆體上被安裝上了手機信號屏蔽器,而每間宿舍也被安裝上了插卡電話,以限制學生使用手機。

  因為缺乏統一規範,這類校規往往引起較大爭議。近日,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高中以「考場違紀」為由,當著全校師生及家長的面集中砸毀學生被沒收的數十臺手機,被質疑管理粗暴;遼寧省瀋陽市一名中學生因為將手機帶入學校,違反了校規,被禁止入住宿舍一個星期,引起了家長的抗議。

  一所學校的「去智慧型手機」實驗

  發現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嚴重危害後,申先生的做法是,和兒子商量將智慧型手機換成了非智慧型手機。效果幾乎立竿見影。申先生對媒體稱,這一學期,兒子的視力成功降低到100度以下,也不會只顧看手機,懶得搭理旁人了。

  「他做過調查,小孩一天在智慧型手機上花費3.5小時。在看到自己孩子效果明顯後,他想在學校發起使用非智慧型手機,禁用智慧型手機的活動。用自己一年的收入為全校學生購買非智慧型手機並免費發放給他們。」黃興力告訴記者,他把這些內容也發布到網上,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黃興力內心裡贊同這樣的做法:「智慧型手機就像一臺電腦,可以上網瀏覽任何信息,學生人手一臺,其實就是一個微型的移動網吧,但網吧是禁止未成年人入內的,所以,未成年人玩智慧型手機也應該有限制。」

  黃興力的微博發出後,引起了網上網下的廣泛討論,贊同和反對之聲針鋒相對。

  「一般有孩子在上中學的,都會同意,孩子不在中學的就更多反對之聲。最大的質疑就是說這種做法倒行逆施,不符合潮流,科技是向前走的,就應該充分利用,患上『手機病』是使用的問題,不是手機的問題。」黃興力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

  在兩種觀點互不相讓的情況下,黃興力最終選擇進行探索性實驗。

  10月15日,被選為試點班的初二(6)班召開家長會,最終全班42名學生,有37名學生在和家長商量後決定參與實驗。次日,由申先生捐贈的手機發放到了這37名學生手上。

  黃興力說,之所以選初二年級是有原因的,初中生相對於高中生來說自控力要差一些,初中生用智慧型手機來學習的機會相對不多;在年級選擇上,初一學生剛來比較聽話,初三學生要忙著中考,只有初二的學生最適合。

  黃興力介紹,在實驗初期,他們會對試驗班做一個調查,在視力、與人交往等方面摸底,與實驗後期進行對比。

  但他坦言,做這樣一個實驗也面臨著挑戰。「目前沒有任何行政文件對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作出規定,都是自己摸著做,我也希望會有這樣一個規範。」黃興力說。

  家庭教育是抵制不良信息的關鍵

  學生家長捐贈非智慧型手機一事,也引起一些專家的思考。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姚金菊對《法制日報》記者表示,手機上網的確會給青少年帶來影響。不過,我們應該將這些影響進行分類,需要區別對待。第一類影響是手機上網瀏覽到的色情信息,對於這一點,可以通過現行法律進行治理;第二類影響在於網絡暴力,這也可以通過法律來規範;手機上網對青少年的最大影響在於網路遊戲,進而導致青少年沉迷其中,對於這一影響,應該需要通過綜合治理來消弭。

  姚金菊認為,之所以強調綜合治理,原因在於青少年通過手機上網這種行為是不可能禁止的,一方面上網確實有其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從青少年的心理來講,越禁止可能越激發他們的好奇。

  「減少手機網絡的不良影響,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參與治理。」姚金菊說,對於家長而言,應該承擔起監護責任。目前,很多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就可以了,孩子在學校可以免除家長的監護責任。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管從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是從教育本身而言,家長的監護與家庭教育對青少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這一點也得到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贊同,「減少手機上網的不良影響,『堵』解決不了問題。國外一般採取的是生活教育方式,即讓家長陪著孩子一起使用手機上網,引導孩子正確、合理使用手機,教育孩子如何分辨不良信息。久而久之,在這種環境下,孩子自然可以形成健康上網的習慣」。

  在姚金菊看來,家長不僅要承擔監護的責任,還需要通過家長委員會的形式,與學校、學生代表進行充分的溝通,了解青少年有哪些需求,可以由家長委員會、學校、學生三方共同開發青少年自己的網站,讓青少年有自己的網絡平臺。

  「另外,可以考慮在家長委員會與學生同意的情況下,由學校與通訊公司互動,在技術上實現18歲以上才能登錄的網頁、遊戲,或者訂製學生使用的手機。」姚金菊說。

  鄧麗則對記者表示:「如何教育孩子文明上網,讓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因為網絡而發揮更多的正能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改變家長意識,提高家長適應網絡時代的應變能力,讓家長成為網絡的主體,成為網絡的受益者,是我們服務婦女兒童家庭、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應盡義務和職責。」(記者範傳貴餘飛)

相關焦點

  • 社交軟體爭相上線「青少年模式」,關於手機進校園學校有話說
    想要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還得靠學校和家長。正如家長所言青少年模式只是輔助那麼區內學校是如何管理學生手機的呢老師會在與學生、家長溝通,共同制定電話手錶的使用原則後,允許學生佩戴。年紀尚小的孩子還是很好管束但是那些步入高年級的學生又該如何引導?人大附經開學校雖然原則上不允許帶手機進校園,但是為了方便住宿同學及有特殊情況的同學,是可以帶手機的。
  • 「手機網吧」藏身校門口 租手機一天僅需5元
    對一些學生來說,商家提供的這項服務成了「救命稻草」,解決家長不給買手機、無法玩手遊的困擾。對家長來說,他們認為手機出租給孩子可能影響到學習成績,希望學校能夠聯合相關部門進行專項整治。目前,大部分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智慧型手機進校園。但是,學生偷偷攜帶,在課後一起玩遊戲的情況仍存在。
  • 學生能不能帶手機進校園?上海這些學校:「聽學生的!」
    」市中心一家公辦小學的老師介紹說,學校沒有硬性規定一定不能帶手機,而學生帶手機的情況也確實很少。低年級帶手機的學生幾乎沒有,高年級也只有個別學生,「所以後來,只要在學校裡不打開使用,交給班主任或者放在自己書包裡都是可以的。」
  • 江西一學校校園全面禁止學生使用手機!
    江西省鷹潭一中在全校開展「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校園」活動,採取了系列舉措。1、9月13日,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召開了「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校園」主題家長會,向學生家長發放《關於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的家長告知書》,希望家長理解、支持、配合學校的工作,會後,家長籤名以表認可學校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相關舉措。
  • 嚴禁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究竟該怎麼做?
    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體育總局、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八部門聯合下文,印發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其中明確規定:「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
  • 江西鷹潭一中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無可厚非,合法合情合理
    9月21日,江西鷹潭市第一中學開始正式實施「學生禁用手機」,此前,學校已經向家長和學生告知將開展「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校園」活動。該校老師表示,一個星期以來,沒有了手機的學生並沒有太多不適應,家長和學生也對學校的做法表示了理解,現在該活動推行順利。
  • 論手機帶給學生的危害,讓手機遠離校園,用青春拼搏明天
    花一樣的年紀,我們本該認真學習健康的生活,但智慧型手機的產生,卻危害了一大批沒有自制能力的青少年。試問我們現在學生的近視眼是有幾個是學習造成的?多數是由於長期使用電子輻射,電子屏會以極高的速度扇動產生畫面,我們肉眼無法辨別,卻深受其害。阿爾法狗和人大戰已經落下帷幕,但許多人卻對此產生了深深的思考,人類創造了人工智慧,但是否有一天我們會被人工智慧所抑制。
  • 樂安縣航橋學校開展「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行動
    大江網/撫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楊 勇報導:為進一步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和保護視力引導工作,規範學生日常行為準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樂安縣航橋學校從10月26日開始施行禁止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校園。
  • 農村少年手機病 沉迷直播軟體,2個月充值花掉2萬多
    和小濤類似,一些農村青少年裝滿遊戲和直播軟體的手機,成了現實世界裡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惡果隨之而來。主播之誘:農村孩子患上「手機病」一蹶不振現實世界中的小濤,自卑、沉默、不善交際,16歲進入一家職業院校念書後,「常常被欺負」。今年7月,他回到農村家中,與手機為伴。
  • 手機如何通過學校安檢門?
    目前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遍,佔有率也越來越低齡化,許多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學生也會拿著手機刷抖音,聊微信,老人家也知道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發微信,打電話。然而手機的使用確實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讓人與人之間出現了「零距離」,現在手機的功能已經非常強大,與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幾乎無法分開,同時手機也很容易讓人上癮,這也正是手機魅力的所在。
  • ...人使用智慧型手機與未成年人買智慧型手機必須安裝父母監控軟體的建議
    案由:  現在未成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現象逐年增多,過早地、長時間地使用智慧型手機可能會產生手機依賴,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帶來諸多的損害。  第一,對眼睛傷害很大,現在青少年的近視率佔比很高,這與過早地、長時間使用手機關係很大。  第二,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對孩子的頸椎帶來很大傷害。
  • 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怎麼註冊登錄 學生帳號初始默認密碼-手機...
    學生需要使用由學校管理員生成的學生帳號和密碼(默認登錄密碼:123456)登錄到個人中心,並且完善學生的個人信息。  注意:  (1). 為了保證不影響您順利地參加比賽及評選獎項,請您在參加比賽之前,儘快登錄到「個人中心」完善個人信息。  (2).
  • 帶手機到學校被發現,老師讓孩子自己把手機摔稀巴爛……
    因此,目前學校都規定學生不許帶手機進課堂,但還有少數學生把手機偷偷帶進課堂,在課堂看手機甚至玩遊戲,擾亂了課堂秩序,影響其他孩子的學習。 這些年關於校園禁手機的形形色色的規定也在網上頻繁曝光。
  • 在學校不能搜身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檢測手機?
    目前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遍,佔有率也越來越低齡化,許多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學生也會拿著手機刷抖音,聊微信,老人家也知道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發微信,打電話。然而手機的使用確實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讓人與人之間出現了「零距離」,現在手機的功能已經非常強大,與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幾乎無法分開,同時手機也很容易讓人上癮,這也正是手機魅力的所在。
  • 青少年手機成癮危害大 各國政府紛紛出招應對
    參考消息網5月7日報導臺媒稱,歐美青少年手機上癮問題引發各國政府重視。美國近一半青少年手機成癮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月3日報導,根據《今日美國》日前公布的美國青少年手機上癮報告,美國13-17歲中學生擁有智能型手機的比例高達89%,比2012年(41%)暴增一倍。其中近一半(47%)有手機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手機上癮問題」。
  • 禁止手機進校園需要真抓真落實
    「學生使用手機,不利於身心健康,不利於學習和生活,易受不良信息的汙染,易造成非正常的人際關係……」江西一中學近日發布「關於禁止手機進校園的倡議書」,要求在校學生「以不帶手機為榮」。消息一出,便快速躥上熱搜榜。從網友留言可以感受到,這份倡議深得學生家長擁護。
  • 農村青少年手機依賴問題嚴重 玩手機成癮怎麼辦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87億,其中農村青少年網民比例為27.6%。據估算,農村青少年網民近千萬。面對智慧型手機,隔代監管的困境和鄉村教育的尷尬,讓農村青少年手機依賴問題凸顯。
  • 進校先過「安檢門」!徐州這所學校用金屬探測器「查手機」,你怎麼看?
    為此,學校搜集了大量關於沉迷手機而荒廢學業的案例,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並出臺了「校園五嚴禁」制度,即禁止攜帶手機、禁止攜帶危險器具、禁止衣著不整、禁止手插口袋、禁止追逐打鬧等。王立鵬說,現在每天早晨入校前,值班老師和保安都會用專用設備檢查學生是否攜帶電子產品,每周還會有專人進班進行常規管理檢查。
  • 看看這所學校的校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就「摔壞」或「扔進水桶」
    近日,有網友曬出北京大學對國內學生稱「你」而對外籍學生稱「您」的錄取通知書,引得網友熱議。這兩天,又有學校制定最狠校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就「摔壞」或「扔進水桶」。媒體報導截圖頭條新聞微博:山西忻州,範亭中學出臺「學生管理十不準」,其中有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一經發現立即摔壞或拋入水桶;不允許學生穿奇裝異服,髮辮不得超過21釐米,一經發現立即勸其剪短。
  • 學生可否帶手機進校?常州中小學:普遍禁止!
    市區某高中在《手機及電子產品管理方法》中明確,原則上,學生不得攜帶手機等移動通訊工具進入校園,如有特殊情況,學生確需攜帶手機進校園,家長和學生聯名提交《承諾書》,報班主任、年級主任、學生發展處批准後方可攜帶,且手機在校內必須關機。該校相關老師介紹,僅個別學生確因特殊原因申請帶手機進校。學生自制力不夠,用手機弊大於利是校方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