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在成立達摩院時說過: 達摩院的成立,是為了影響全球至少20億人,這也意味著,從現在開始,達摩院的每一步,都將影響到全球。
達摩院因何而來?
2017年10月召開的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達摩院正式亮相。
達摩院從成立第一天起,就沒有掩飾它對於未來的野心:作為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承載了阿里巴巴最頂尖的研發資源,馬雲表示未來3年將為此投入超過1000億元。
在當時公布的10名達摩院學術諮詢委員會中,包括了3名中國院士和5名美國院士,從這10名委會的研究領域看來,9人從事的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相關研究,另外一人是生物學家。按計劃,接下來,達摩院會引進100名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
談及晶片,很多的人會想到華為,也會想到中芯國際。很少人會想到阿里,因為阿里在很多的人眼中只是一個電商平臺。事實上,早在2017年,馬雲就已經在阿里上布局了晶片領域,投入了1000億元的資金成立了阿里達摩院,專門做AI晶片方面的自主科技研發。那麼離創立已經過去了幾年,達摩院現在怎麼樣了呢?
達摩院是一個人才聚集的地方。據悉,馬雲在創立這個領域的初始階段,就邀請了海內外70多名的專家坐鎮,在這些專家中,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還有美國工程院院士,甚至也有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及麻省理工的教授等等。同時,除了這些專家之外,達摩院每一年都在廣泛的接納各地的人才和行業的先驅們,欲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性研究的人才。能夠聚集這麼多的人才,我們也不難看出,阿里達摩院背後的實力。
而在眾多的人才,再加上馬雲的大力投資之下,達摩院這些年來的成績很是優秀。在近兩年來,阿里的AI技術研發出了DFSMN-CTC模型,有效的提高了解碼的效率以及降低了語音的錯誤率。除此之外,還研發出了語音合成技術Knuwledge-Aware Neural TTS,只需要用手機錄10分鐘,就可以獲得高度匹配原生的合成語音,完全區別於傳統語音。要知道,就是傳統語音光是合成定製就需要10個小時的時間,同時對於錄音的人和錄音環境的要求都很高。但是通過達摩院研究出來的新型語音合成技術之後,讓我們可以實現低門檻、快速的AI語音定製,這對於今後的AI智能發展來說,可謂是邁出了相當大的一步。
當然了,這些研發跟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手機晶片還沒有關係,不過也確實為之後的晶片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阿里達摩院的下一步計劃就是朝著AI晶片自研發的領域上進一步突破。簡單點來說就是阿里現在也會對手機晶片領域專注。依照阿里對其的重視程度,以及人才濟濟的情況下,相信在很快的時間裡,阿里達摩院就可以在晶片領域中做出一番成績。到那個時候,我們的自主晶片就不只是華為以及中芯國際了,還多了一個阿里的達摩院。
就我們現在的晶片現狀來講,阿里的加入無疑推進了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進程。這也表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國家的各個科技企業,對於現在科技的自主發展相當重視,早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只依賴國外進口核心技術的存在了。而在這樣的重視之下,我們的科技飛躍速度會更進一步,也會快速的解決當下被晶片卡脖子的難題。希望,阿里會成為華為未來最好的助力,同時也成為我們國家晶片領域的一大助力。歡迎留言評論,參與交流以及互動。感謝您點讚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