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1.9M
「這兒是我們除家以外的第2食堂」
//
成都北門荷花池,作為西部最大的綜合性貿易市場,曾讓無數外地人在此開啟了蓉城夢。
來這裡做生意的,除了四川人,當屬沿海地區的人最多。
許多沿海人因為做生意就此定居成都,老鄉和老鄉的不斷匯合,讓臨近荷花池的解放西路,逐漸變成了他們的【憶鄉聚集地】。
沿海人民的家鄉味
濃縮在北門這條街
解放西路街道兩旁,幾乎被寫著廣東、溫州、潮汕、閩南字樣的店面佔滿,變成一條沿海風味的特色街巷。
點擊播放 GIF 0.7M
這些小店,讓無數異鄉人在熟悉的味道中,離自己魂牽夢繞的家鄉更近。
同時也能讓住在周邊的成都人,人均花上20、30塊,就能吃到地道的沿海風味,用舌尖觸碰千裡之外的飲食文化。
「海」的味道
解放西路全都知道
50m的街上就有四五家海鮮店,因為四周沿海人的聚集,這裡仿佛一個小型的海鮮市場。
每天從廣東空運而來的海鮮,不僅品質高,價格也不錯,這個地方也因此長期被鹹腥味包圍著。
像潮州醬料,這種專賣沿海人民佐餐醬料的雜貨鋪,這條街也有不少,沙茶醬、橄欖菜、蝦仁菜脯...全是濃濃的沿海風味。
解放西路的美食
才是讓人嚮往的關鍵
點擊播放 GIF 0.6M
溫州菜、潮汕味、閩南小吃,廣東菜...紛紛扎堆解放西路,一條街的飲食混搭,造就了解放西路的特別。
|| 溫州家人 ||
為了孩子定居成都
結果變成大排檔「街霸」
溫州家人在這條街開了將近8年,菜品以海鮮居多,還有各類葷素隨意搭配,是這條街的「溫州快餐街霸」。
」孩子在成都做生意嘛,我們就一起來了「,因為不舍孩子獨自在外打拼,夫妻二人也來到成都定居,隨後開了這家風味十足的溫州餐館。
「我們沒有固定菜單的,吃什麼就點什麼」,「店裡每天都換花樣,一天能做50、60種菜品咧,都是地道的溫州味道!」,老闆的話語中,透露著對自家食材的滿滿自信。
我在店內站了幾分鐘,店員不停在擺新菜,果然,一天出幾十種菜品真不是誇張...
清蒸大閘蟹、黃花魚、蒜蓉扇貝,炒花甲...各類海鮮看得人食慾大開,而且售價非常便宜,一桌海味吃下來也就人均30+。
另外素菜6-10元不等,葷菜10-20元不等,品種夠多,味道也好。
來吃飯的大多是沿海老鄉,在外拼搏工作,這裡能讓他們吃到家的味道。
食客大多說著方言,被一眾閩南語、溫州話包圍,即使聽不太懂,也讓人倍感親切。
|| 廣東張記燒鵝 ||
北門開了12年的燒鵝店
滿足無數人的「廣東胃」
想要在成都吃正宗廣東燒鵝,那這家店一定別錯過。在成都老廣圈頗有名氣的張記燒鵝,每天一到飯點,生意都異常火爆。
老闆站在略顯擁擠廚房內,一邊忙的不可開交,一邊熱情的招呼著食客。
老闆起初並不是專門來成都開店的,1985年他到荷花池做生意,後來生意漸漸不好做,已經定居成都的他,決定開一間家鄉味道的燒鵝店謀生,一開就是12年。
燒鵝不僅深受同鄉熱捧,連住在周邊的成都人,也會常來買上一份,一個個吃的滿嘴油光,好不滿足。
一份燒鵝飯,可以拼叉燒,可以拼燒豬,再配上蔬菜,就是一份超滿足的廣味套餐。
點擊播放 GIF 0.9M
燒鵝在200°高溫的烤制中,會溢出滿滿肉汁,將此汁水淋在肉和飯上,肉香濃鬱,超級下飯!
燒鵝套餐33元一份,鵝肉大塊分量十足,還有其餘的套餐組合,到店是不愁吃的,除非來晚了...
|| 溫州小吃 ||
夫妻檔10年小店
只賣正宗溫州味道
這間門面略顯簡陋的小店,在這裡開了將近10年,店主是一對和善有愛的夫妻。
想吃什麼直接看菜單,湯類還是炒類一目了然,也可以隨口味進行自由搭配。
老闆說自己做的都是正宗溫州風味,他做的鮮蝦炒年糕,鮮味十足,用料實在,讓人瞬間被這溫州味道直擊味覺。
還有溫州街頭常見的炒粉,說實話,在成都真的很難吃到如此正宗的味道。
老闆靠自己對家鄉美食的熱愛,讓成都食客和溫州味道來場完美邂逅。
|| 潮州小吃 ||
潮汕夫妻打造地方小店
腸粉控不能錯過
「就是這邊的老鄉很多咯,也蠻想出來闖一下,就來開了這家店」,來自潮汕揭陽的夫妻倆,在解放西路開店已經十多年了。
一間小店,門口左邊放著湯鍋和炒鍋,右邊爐子用來做腸粉。
店內湯粉是特色,有豬雜、牛肉丸可以做配料。
點了份牛肉丸米粉,料堆的滿噹噹,手打牛丸很筋道,湯也鮮的可以,才15塊錢一碗。
▲喝湯嗦粉吃牛丸,一碗大滿足
比起湯粉,腸粉更得我心,米漿裡加雞蛋、肉末、大頭菜、蔥,抹勻後上蒸爐。再甩一把青菜進去,感覺更營養了。
▲熱氣騰騰,腸粉出爐
▲淋起湯汁,準備開動
腸粉只有一種味道,相比茶餐廳,這裡確實樸素了些,但吃起來米香十足,鹹香皆俱,還總感覺有一股子海味在嘴裡竄。
7塊錢一份的地道潮汕腸粉,特別想早上拿來當早餐!
|| 閩南風味小吃 ||
72歲阿婆當主廚
閩南味做的一絕
「我想來成都開店,但我做的不好吃,就把我媽接來了,她很會做菜」,老闆08年從閩南來到成都,一心想開家鄉餐館,但自己做的菜,離地道口味還差很多。
於是,他請來了自己的母親。從此以後,阿婆撐起了整個閩南小店,成為「鎮店之寶」,門店一開就是12年。
▲阿婆正在給客人炒海蠣煎
「沒吃過牛肉羹,就不算到過閩南」,店內的牛肉羹是我聽人推薦的,牛肉打成泥碼料,再放進湯裡煮,加上薑絲和蔥末,一碗羹就好了。
一勺湯肉入口,湯鮮、味香、肉彈,牛肉香整個包含在湯裡,一口接一口的鮮爽。滿滿一碗肉只要15塊。
店內的滷豬蹄、滷肉、滷腸等都值得一試,和成都滷菜不同,閩南滷味略帶些藥膳味,但很容易接受,每種都滷到軟糯,十分入味!
|| 潮汕醬料 ||
賣地道醬料的雜貨店
老闆手打豬肉丸超好吃
這家是前面提到的潮州醬料店,老闆在這一片已經開店23年,賣的都是家鄉當地味道。
店內的特色醬料鮮香十足,不管是佐粥、蘸料或蒸煮,都讓人產生對味道的穩妥感。
肉丸也是門店特色。老闆每天早上現打豬肉丸,35元/斤的價格,不管煮湯還是炒炸,都是值得回購的特色食材。
▲老闆現場炸了份丸子,蘸上醬料果然好味
手打牛丸就是成都人熟悉的潮汕特色了,可以多買幾包回家。
店內還有滷鵝飯、滷肉等滷味,周邊居民都喜歡來買,我們下午去的時候已經賣光了,希望下次有機會吃到!
|| 汕頭鮮牛肉火鍋 ||
街面新晉牛肉火鍋
老闆只做純粹汕頭味
「成都地道的汕頭牛肉火鍋很少嘛,所以我就來這邊開店了」,從我們進店,老闆就極其熱情的招待,說起了自己開店的初衷。
明檔窗口食材讓食客一目了然,店內牛肉從宰殺到上桌保證4小時,招牌手打牛丸也是從汕頭直接空運。
▲招牌的手打牛丸過分Q彈了
鍋底湯頭用牛骨熬煮4小時,味道濃鬱在門店外也能聞到,煮上幾顆牛丸,撒點芹菜末,一口鮮到汕頭。
價格方面也非常平價,點套餐的話,100元出頭就夠四個人吃。
點擊播放 GIF 1.2M
這碟汕頭辣椒醬讓人驚喜,入口先酸回味辛辣,和之前吃的沙茶醬不同,味道略微刺激更符合四川人口味。
溼炒芥藍牛肉粿條是很經典的汕頭美味,嚼勁粿條加上豐富配料,不去汕頭在這裡也能吃口地道味!
點擊播放 GIF 1.1M
|| 柴頭哥廣東汕頭牛肉火鍋 ||
居民樓下的網紅老店
老闆手打牛丸一絕
這片區的網紅汕頭牛肉火鍋,門前的移動櫥窗裡,擺著一排肉類,爐子頂著一鍋湯。
好多人第一次來,都會被簡陋的環境勸退,但坐下來吃上幾口,幾乎都會被打動。
老闆柴頭哥靠著自己手打牛肉的好技藝,在這片社區已經開了20多年。
他們在去年開了新店,新店的環境比這裡好的多,但許多老顧客依然喜歡來這裡。
|| 泉州·海鮮小炒 ||
藏在巷子裡
需要提前預訂的海鮮小店
如果不是碰巧路過,這家藏在街後小巷的店,我估計是找不到的。
門店不大,比較出色的是炒海鮮,還有飯點大家都會來吃的鹹飯、牛肉羮等。
我們下午4點左右去的,本想點些海鮮,但老闆娘說中午都賣光了,想吃海鮮需要提前預定,看來菜香不怕巷深啊。
店在這裡開了2年多,環境比較簡陋普通,但在座的食客都對味道連連稱讚。
正在喝酒的食客是老闆的老鄉,每次幾碟小菜,幾口小酒的搭配,就像回到家鄉一樣。
在偌大的成都拼搏闖蕩,幸好有這樣一間小店,能夠慰藉他們漂泊的「海邊心」。
|| 溫州麥餅 ||
一小店一烤爐一人
做出溫州人想念的家鄉味
解放西路往前走幾步,挨近紅花南路的地界,有家開了一年多的溫州麥餅。
傳統的溫州麥餅是烘烤出來的。麥餅外表平平無奇,卻是溫州人在他鄉心心念念的美味。
麥餅餡料有鹹有甜,梅乾菜餡兒最為經典。很多人不愛肥肉。所以店裡有純菜和夾五花肉兩種。
麥餅是在爐裡烘烤的,所以我覺得有點肥肉會更香,而且也有溫州人說:有肥肉,那才叫正宗的麥餅。
北門熱鬧不減
這裡還是最有溫度的地方
最近發展東部新區的消息沸沸揚揚,網上又說起了熟悉的段子「成都發展規劃,東到太平洋,西到大西洋,南到印度洋,北到韋家碾 」。
關於北門,很多人來的第一反應是「髒亂差」,但說要搬離這裡,我想大多數北門人還是會不舍。
城市發展需要鋼筋水泥的建設,但也需要街巷間滿溢的煙火氣息。
北門人早就默認了那種閒適的生活方式,沒有天府三街的匆匆忙忙,沒有春熙路的青春潮流。
或許是街邊看牌的樂趣,或許是小攤小販的吆喝,或許是閒來無事的四處遊蕩。說北門最成都,是不接受任何反駁的。
▲圍在街口打牌的人群,是常見的街景
▲解放西路的後巷,是小販聚集地
▲午後閒逛的人
有人愛北門的喧鬧氛圍,有人愛北門的安逸舒適。但也有一群操著江浙閩粵方言的人,愛著藏在北門的家鄉味道。
在眾多沿海人的的熱情下,解放西路變成了粵菜甌菜的聚集地。
整條街沒什麼環境可言,但那種地道的異鄉風味四周飄散,走在街上,總有一種處於海濱城市之感。
正因為他們,周邊居民才能和這些地域美食更近一步,也正因為解放西路,讓我們看到一個如此包容的北門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