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茶制度,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一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層階級越來越推崇飲茶文化,於是地方官員也就流行向朝廷進貢當地的茶葉特產。發展到後期,朝廷會專門設立一個監督制茶和管理進貢的機構,唐朝的貢茶院就是最好的代表。
從史書的記載:北宋「龍鳳團茶」,有「數千工聚而造之」,可以看出貢茶制度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不小的勞役壓力。當然也有積極的一面,就是在層層要求下,我國的制茶技術不斷進步,地方向朝廷進貢茶葉,保證茶葉的外形完整、均勻和整潔,滋味也純正。為此,我國產出了不少名揚中外的好茶:
蒙頂山茶
蒙頂山現在位於四川雅安,被譽為世界茶文化發源地和聖山。西漢時,當地的道士吳理真將野生茶樹品種馴化成可以人工種植的品種,被奉為了茶祖。
蒙頂山茶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貢茶,文人騷客、達官顯貴都青睞於它。從唐玄宗時代開始,蒙頂山茶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長達1169年,所以它也被稱為「五朝貢茗」。
蒙頂山茶屬於綠茶,現在我們常見的有蒙頂石花和蒙頂甘露,而蒙頂黃芽屬於比較少見的黃茶。
顧渚紫筍
唐朝時候的貢茶院,就設置在浙江湖州顧渚山,這個位置東臨太湖,土質深厚且有機質含量高,才養出了顧渚紫筍這樣的好茶。顧渚紫筍屬於綠茶,它的鮮茶芽葉微微泛紫,嫩葉背卷似筍殼,所以才得了這麼個好聽的名字。
紫筍茶葉的特徵很有特色,白毫顯露,香氣濃烈,湯色明亮,滋味鮮純,給人一種沁人心扉優雅感覺。
宜興陽羨茶
無錫宜興,古時候名為陽羨。在唐代,茶聖陸羽為了研究茶葉的種植和製作工藝,就在陽羨呆了好長時間,並在那積累了《茶經》的原始素材。陸羽評價陽羨茶:確是「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從此陽羨茶名聲大噪,列入貢茶名單。
宋代蘇東坡也有詩記載: 「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 可見陽羨茶深得文人墨客喜愛。
元朝的時候,陽羨茶傳入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元朝除了有貢茶院之外,還為蒙古貴族造了一個「磨茶所」,來監管宜興的貢茶品質。明代也專門設立了「茶局」和「茶引所」來完善管理措施,所以至今去了宜興旅遊會發現有茶局巷、茶亭這些古老的場所。
龍鳳團茶
龍鳳團茶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常有出鏡,它源於南唐,盛於北宋,消亡於明初。北宋時,宋太宗遣使到北苑,也就是現在的福建建甌、武夷山一帶,督促製造北苑貢茶。這一專貢皇家的茶餅,用宋太宗專賜帶有龍鳳圖樣的模具,印上龍鳳形的紋飾,得名「龍鳳團茶」。
不過隨著宋朝落幕,北方遊牧民族登上皇座,他們不喜龍鳳團茶的奢靡,更不熱衷精細委婉的茶文化,龍鳳團茶就逐漸失去「貢茶」的尊貴,淡出了歷史。再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認為團茶既浪費勞力,又過於奢侈,便下令停止團茶製作,直接進獻芽茶。從此,散茶的新式飲茶法流傳至今。
雲南普洱茶
「夏飲龍井,冬飲普洱」是清朝時期人們喝茶的習慣。那時候,清朝廷在雲南設立了茶葉局,專管普洱茶製造和上供,普洱茶主要就是在清朝成為貢茶的。普洱茶的主要產區在西雙版納勐臘縣的倚邦、易武一帶,那時候熟普工藝尚未成熟,上供的普洱茶多為生普,還有形似南瓜的「金瓜貢茶」。
1963年,故宮處理清宮貢茶有2噸多,金瓜貢茶至今也在故宮博物院中收藏著呢。
貢茶,是我們國家茶葉發展歷史的縮影,雖然已成過去,但流傳下來的名茶值得我們細細品茗和挖掘其深層次的底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