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米飯。
昨晚網易回應「網抑雲」這個事上了熱搜,網友們都炸開了鍋。
很多讀者也發現了,最近每個深夜朋友圈和微博都會被「網抑雲」的梗圖和段子刷屏。
今天就來聊聊「網抑雲」。
為什麼會有「網抑雲」這個梗呢?
作為聽歌軟體,網易雲的主打其實是「歌曲評論區」。
很多用戶在聽完歌后會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比如他們會討論歌手的唱功、對歌曲的細節處理。
也會討論歌曲的製作水平,比如對編曲的評價。
但這種討論並沒有持續很久就變味了。
網易在2016年搞了一次「雲音樂熱評」的廣告營銷。
他們把雲音樂中最熱門的評論貼滿了整個杭州地鐵1號線的車廂。
這些車廂車站甚至在當時成為了網紅打卡點。
而這些評論的主題,其實都是以失落悲觀為主旋律。
這便是網易雲音樂中一個很畸形的現象。
有的人發表傷感評論並不是真的在聽歌過程中產生了情緒。
而是為了「上熱評、求關注」。
能上熱門的評論大多數都和失戀、孤獨、抑鬱有關。
但為了搶熱評,用戶的評論也越來越矯情。
比如這種輕度近視就導致想不開的。
也有讓人感到無限尷尬的「做作」評論。
甚至還有的在宣傳「自殺」。
漸漸地人們也分不清究竟誰是真抑鬱,誰是假悲傷。
於是,「網抑雲」的梗就因此而來。
但其實,這種梗真的一點都不好玩。
精神衛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心境障礙的12個月患病率是4.1%,終身患病率是7.4%。
這個心境障礙指的主要就是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
人口佔比7%是什麼概念?
我國的初中和高中在校生加起來人口佔比也只是6%左右。
我們在生活和網絡中都能看到大量的中學生存在,
而實際上也有同等數量甚至更多的心境障礙患者同時存在。
沒錯,抑鬱症患者就是有這麼多。
有人會說,真正的抑鬱症患者不會發表這麼多矯情的東西。
其實不然。
深圳有團隊做過一次測試,內容是讓路人讀一段「傷感文字」。
第一個讀的小夥在看到文字的第一眼就笑了,他覺得「超尷尬」。
不止他,所有參與者在面對這些文字時都笑了。
他們還對這些文字做出了評價,多數都是一些取笑和挖苦。
有說「太年輕了,一看就是沒有經歷過生活」的。
有的嘲諷說「現在的人都好早熟」。
還有的直接取笑:「一看就是單身狗寫的」。
但在節目組告訴他們這些文字是「自殺身亡的抑鬱症患者的微博」之後。
參與者們陷入了沉默。
這哥們還讀了張國榮遺書上那句「我一生未做壞事,為何這樣?」。
如果不告訴他這是張國榮的遺言,恐怕他還是會一笑置之。
對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患者來說。
他們在任何媒介上抒發的都是一種「求助信號」。
但很可惜的是人們都誤解了這種信號,以至於生出了盲從和嘲諷。
現在你12點打開朋友圈,就會刷到下面這種圖片。
很多人把這個當成是好玩的梗在調侃,卻殊不知對於那種真的有抑鬱症的來說。
這種調侃無疑是在他們脆弱敏感的心裡增加多一道傷痕。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而且是普遍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疾病。
它是一種不快樂的、痛苦的存在。
我們絕對不能把它娛樂化。
模仿抑鬱症患者而上熱評作樂的人就是缺少對「抑鬱症」的尊重。
而反感這種傷春悲秋、故作傷感的人會說——
「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為什麼只對不好的耿耿於懷?」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理上都存在一種「負面偏見」。
舉個例子,撿到一千塊和丟失一千塊所帶來的心理影響應該是對等的。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會更加在意自己沒了一千塊。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這種情況更嚴重。
任何負面的事情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致命的,而這並不是「矯情」。
以挖苦嘲諷的消極態度對待,並不能讓所謂矯揉造作的人變少,只會讓社會更加缺乏共情能力。
玩梗可以,但請照顧下其他人。
倘若連小小的共情力都沒,才是真正的「生而為人,你該抱歉」。
畢竟,人類的悲歡本來就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