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GDP「萬億俱樂部」門檻前的江蘇南通,正式迎來「大城時代」。
7月17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省政府關於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通市崇川區、港閘區,設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區,以原崇川區、港閘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崇川區行政區域;撤銷縣級海門市,設立南通市海門區,以原海門市的行政區域為海門區行政區域。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官方數據發現,有了海門的「加持」後,南通市轄區常住人口預計將一舉突破300萬大關,面積則由原來1500多平方公裡躍升至2700多平方公裡,接近翻了一番。
同時,由於海門下轄的海永鎮是塊「飛地」,坐落於崇明島上,緊挨著上海市崇明區,南通就此還歷史性地實現了城區和上海市轄區之間的接壤。
儘管只是象徵性地接壤,但這對於過去交通不便、自嘲「難通」的南通來說,依然是一種驚喜和鞭策。
就在前不久,串聯起上海、蘇州和南通的滬蘇通鐵路正式建成通車,翻開了滬通兩地協同發展的嶄新一頁。隨著高鐵、機場、過江通道等重大基礎設施正加速推進,不甘於蘇中,立志「融入蘇南、接軌上海」的南通,正在努力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北」。
歷史性一刻:南通市區和上海市區接壤
澎湃新聞注意到,本次南通市行政區劃調整涉及下轄三個縣區。其中,崇川、港閘兩區合併為新的崇川區。
前幾年,江蘇的無錫、淮安等市都進行過市轄區合併調整。澎湃新聞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南通此次也是派出了工作組,前往淮安學習相關經驗。
更受人關注的,無疑是海門撤市設區。
位於南通市區東南側的海門加入主城區後,
南通市轄區的面積由過去1500多平方公裡,一躍增至2700多平方公裡,從而大幅超越無錫,並和常州市轄區面積相當,真切地迎來了「大城時代」
。
海門堪稱南通接軌上海和蘇南的「橋頭堡」,和上海市崇明區隔江相望。海門下轄的海永鎮更是一塊「飛地」,位於崇明島上,和上海市崇明區緊密相連。
如此一來,南通實現了和上海市轄區接壤。而隨著南通主城向江邊、向上海方向進一步擴張和靠攏,南通和上海之間的同城化或將得到進一步加速。
澎湃新聞注意到,海門撤市設區、「擁抱」南通主城,此前已有端倪。
2019和2020年,連續兩年的海門兩會上,海門市市長郭曉敏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均前所未有地提到了「融入南通主城」的發展目標。
今年5月,通錫高速公路海門至通州段(南通繞城高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江蘇省發改委批覆。據《南通日報》微信公號相關示意圖,這條繞城高速串聯起了海門和通州,在現有南通主城的東側和北側「畫了個圈」。如此一來,將海門囊括在內的南通「大主城」交通路網初現雛形。
也就是說,南通早已開始將海門作為主城的一部分進行規劃布局。
撤市設區工作涉及面廣,影響深遠。一直以來,由於距離南通主城較近,且和主城之間的交通互聯程度、基礎設施對接等逐年完善,坊間此前一直有海門撤市設區的傳聞。但從經濟體量上看,海門在南通內部之強大,又讓其和南通主城之間顯得並沒有那麼緊密。
今年年初,江蘇省政府領導在一次會議結束後,還特意留步,問起了海門區劃調整的準備工作,要求地方上穩妥推進,將工作做實做細。
7月6日,也就是本次區劃調整正式公布之前,海門市(現海門區)委書記陳勇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海門「通江通海通上海」,「連南通主城」的區位優勢,「全面重塑海門發展新格局」。
陳勇還說,要增強自信,「以大格局來謀劃海門新一輪發展」,堅決杜絕小格局、小眼光、小心胸、小思路、小算盤思想。
南通欲以「大城框架」打破「小城思維」
早年,南通有著「南三縣北三縣」之區縣布局。但隨著2009年通州撤市設區,2020年海門撤市設區,南通原來的「南三縣」被拆解,只剩海濱城市啟東。
另一方面,南通主城區的面積和人口經歷了兩輪快速擴張。
在通州和海門撤市設區前,南通主城區面積僅三百多平方公裡,只是現在的零頭。同時,主城區人口十餘年前還不到100萬,如今預計將超過300萬。這帶來的一個直觀利好是,南通城市軌道交通後續的規劃報批,將不再受到國務院2018年發布的「52號文」中,關於「市區常住人口達300萬」的標準影響。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52號文」印發後,由於南通主城區人口當時達不到新標準(300萬),關於南通地鐵建設將被叫停的說法,一度在坊間流傳。但好在,「52號文」發布前已獲批的南通地鐵1號線和2號線並沒有受到影響,還是正常開工建設了。
儘管在經濟總量上,南通已是「江蘇第四城」,但在人均GDP、城市能級、城區商業活躍度等多個指標上,南通和蘇錫常還有著明顯差距。
觀察人士認為,主城區面積擴張只是南通打破「天花板」的第一步。接下來,南通勢必將加速和海門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促進資源要素進一步高效流動。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自2020年以來,南通越來越不以一座「蘇中城市」來定位自己,而是提出了「三個全方位」,即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目標。
今年4月,南通黨政代表團先後赴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考察學習,和蘇南板塊尋找共同語言的同時,也亮出了南通發展的全新思路和態勢。
這一切,南通只為「更大、更蘇南」。
海門退出百強縣,蘇中蘇北誰是「一哥」?
海門撤市設區後帶來的另一個話題是,誰會扛起江蘇長江以北地區「最強縣級市」大旗,成為蘇中蘇北地區的「一哥」?
據各地政府官網公布的數據,海門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350億元,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的所有縣市中,高居第一。
但在撤市設區後,按照規則,新設立的南通市海門區將退出各類「百強縣」榜單評選。不過即便如此,澎湃新聞注意到,蘇中蘇北的「最強縣級市」依然在南通。
根據2019年的數據,南通下轄的如皋市GDP達1221億元,將接過了蘇中蘇北「最強縣級市」大旗。
同時,南通下轄的啟東市和海安市緊跟如皋之後,分列二三位。這就造成了,蘇中蘇北地區縣級市中GDP前三位,全部來自南通。
令人側目的是,南通在2019年實現了下轄縣市GDP全員破千億,勢頭迅猛且發展均衡。儘管和「蘇南四虎」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也算是「群狼奔襲」了。
南通之外,只有泰州下轄的江濱城市泰興,2019年GDP達到1083億元,是江蘇長江以北地區中,唯一能和南通「群狼」平起平坐的縣市。
或許這也是近些年,南通不甘於蘇中,而是積極對標蘇南、融入蘇南,試圖在更高坐標系中進一步突破自我的原因之一。
為何要撤市(縣)設區
相比曾被「冰封」多年的撤縣設市,撤市(撤縣)設區近些年來可謂動作頻頻,熱度一直未有減退。
以城鎮化率相對較高的江蘇為例,近十年來,江蘇多地都曾進行撤市(撤縣)設區相關的行政區劃調整,重組城市格局。
2012年,縣級吳江市被撤銷,設立新的蘇州市吳江區。蘇州主城區的面積和人口均得以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蘇州」的焦慮和尷尬。
2013年,南京進行了涉及六個市轄區的大規模區劃調整,除了主城有四個區實現「兩兩合併」,高淳和溧水兩個郊縣順利完成了撤縣設區。經此調整,南京實現「全域設區」,成為江蘇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全區市」。
2014年,連雲港下轄的贛榆縣撤縣設區,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海港城」的區域發展城市格局得以進一步拉開。
2015年,鹽城市代管的縣級大豐市被撤銷,設立新的鹽城市大豐區。如此一來,鹽城主城成功實現了大幅「東拓」。
2016年,淮安市完成一波行政區劃調整,除了原清河區和清浦區合併設立新的清江浦區,原洪澤縣撤縣設區,同樣進一步拉大了淮安主城區版圖。
這些年來,江蘇各市幾乎從未停止過擴張主城的步伐。各個大中城市,都在努力拉開城市框架,力求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調配,從而有利於開展招商引資以及產業發展等工作。
撤市(撤縣)設區正是一條解決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問題的「快車道」。隨著城市競爭已進入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時代,通過撤市設區的方法進行「招兵買馬」,似已不可阻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