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餘承東公開承認華為晶片將在9月15日之後被徹底斷供之後,華為展開的各項大工作可謂是一波接著一波。近期又正式傳來了一則好消息,華為已經連續投資了十幾家半導體相關的公司,此時司馬昭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華為準備自己搞晶片製造。
根據一份爆料顯示,早在一年前,華為就斥17億巨資成立了一家名為哈勃投資的公司,截至目前為止,這家投資公司已經陸陸續續入股了十幾家半導體行業相關的公司,總投資金額達到了兩個多億。從投資時間上來看,華為入股這些公司的時間點都是在去年其被列入「實體清單」之後,原來從那時候華為就早已布局了,可能他們也預料到今年美國會對其進行新一輪的制裁,而制裁目標很可能將是華為還未掌握的半導體行業。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峰會上,餘承東就坦言:後悔當初只做了晶片設計而沒有做晶片製造。所以才有了現在美國一制裁,華為手機就出現無「芯」可用的局面。不過好在現在醒悟還不算晚,根據餘承東宣布的信息表明,未來華為將全力紮根半導體行業,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製造。
從上面這張圖中也不難看出,華為是準備將晶片設計與製造的三大步驟:設計、製造以及封裝全部實現國產化,雖然華為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完成整個產業鏈上遊到下遊的環節,但卻可以通過合作、入股、投資等方來進行拉攏,將華為的技術進行共享,畢竟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現在華為晶片被斷供已經不是它一家的事情了,而是需要整個半導體行業及其相關產業的通力合作,只有華為這個衝鋒在最前面的人好過了,這些供應鏈的廠家才能跟在後面「吃肉喝湯」,華為手機屏幕的供應商京東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那麼華為這一系列投資半導體公司的動作是否也代表著國產晶片有希望了呢?
至少知名專家張召忠是非常看好國產晶片,根據他在社交媒體上一份發言表明:如果美國制裁中國晶片三年時間,到時候他們生產的晶片就沒人要了,因為那時中國滿大街都是。反過來理解就是,只需要給華為他們三年時間,國產晶片就能迎頭而上,不說趕上最頂級的水平,至少能做到自給自足,不再受控於人。
其實這種很多人看似不可實現的事情,在中國人身上就是一個時間+想不想幹的問題,曾經大家以為國產手機不行,現在的華為、小米、OV在品質、性能、和性價比上都優於國外品牌,以前大家都覺得國產車各種問題,現在比亞迪、紅旗、吉利、長城都成為國人的驕傲。
美國還是那個霸道的美國,但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