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京東在最新財報中披露了一個新指標——Fulfilled Gross Margin,直譯過來就是「履約毛利率」。
根據定義,履約毛利率=(收入-成本-履約費用)/收入。2019年,京東履約毛利率為8.2%,較一年前提高0.9個百分點。
Fulfilled Gross Margin到底是什麼意思?京東又為什麼要在此時突然公布這樣一個指標?
履約毛利率就是「真實毛利率」
「零售氪星球」看來,扣除掉履約費用後的毛利率才算是電商企業真正的毛利率。
毛利是營收和成本之差,反映了企業主營業務最基礎的盈利能力,因而是非常重要的財務指標。但大多數人並不了解成本(Cost)和費用(Expense)的區別。
簡單來說,成本是公司在經營業務時必須要花費的支出,它和收入的變化關聯性很高。比如某商品進貨價為10元,出售價為20元,如果你想營收增長到200元的話(原來的10倍),那麼你的採購成本也必然增加到100元(也是10倍,暫不考慮規模化帶來的單位成本下降因素)。所以,成本指的是很難省掉的開支。
費用則是指和營收關聯沒有那麼明顯的支出。以營銷費用為例,有時廣告的效果會很好,但有時也可能完全沒有任何作用,很難說廣告和收入之間有什麼必然關係。研發費用同樣如此,很多公司喜歡吹噓自己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但新技術不見得一定會有回報。電子行業在這方面的風險較為明顯,公司投入巨大資金建立新的生產線,但行業技術迭代太快,導致相關投入有打水漂的風險。
回頭來看京東,其履約費用包括了倉儲、配送和客服方面的開支。這些支出到底應該算成本還是費用?
我們首先必須明白京東什麼時候可以確認一筆訂單的收入。是在用戶下單的時候?完成支付的時候?還是其他?
答案是確認收貨後(無論是手動確認還是系統自動確認)。換句話說,如果京東不在倉配方面投入的話(無論是自建物流還是購買第三方服務),那他們1分錢的收入都無法確認。由此可見,倉儲和配送方面的支出是必須的,屬於很難省掉的開支,應該算成本。
相比之下,客服方面的支出和營收的關聯性並不大。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設京東把整個客服部門都關閉,雖然會影響用戶體驗,但他們仍然可以產生營收。
從人員數量來看,客服在整個履約支出的佔比應該不高(2018年,京東共有1.6萬客服,倉配人員則高達12.4萬),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將整個履約費用都視為成本。
倉儲物流方面的支出明明是電商行業必須投入的費用,為什麼主流的電商上市公司都將它們列為「費用」,而非「成本」?這是筆者此前一直想不通的問題。後來才了解到,亞馬遜是「始作俑者」,後來的唯品會、京東等也都依樣畫葫蘆,紛紛效仿。
按照這一標準,我們計算出了國內主要自營電商的履約毛利率。可以看到,大部分電商企業的毛利率都因為履約成本被拖累了8個點左右。其中,網易電商業務在2018年的毛利潤為15.5億元,甚至無法覆蓋16.7億元的配送成本。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考拉會在2019年被賣給阿里。
為何此時公布履約毛利率?
京東此次公布Fulfilled Gross Margin,可謂是揭露了行業更真實的一面。上市公司往往會披露一些他們希望別人注意的東西。京東自然也不例外。
CFO黃宣德在電話會議中直言:「我們希望投資人更多地關注我們的』履約毛利率』,也就是毛利率減去履約費率後的利潤率。因為不同品類有不一樣的毛利率和履約成本。有的品類也許有更高的毛利率,但也有更高的履約費率。所以,如果想要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公司整體毛利率趨勢,最好可以關注』履約毛利率』這個指標」。
希望投資人關注這一指標,當然是因為它正在往好的方向上發展。下圖可以看到,2013年-2016年,京東的毛利率改善明顯,從9.9%提升到13.7%。但此後的3年變動不大,每年僅僅提高0.3個百分點。
不過,由於過去3年履約費率從7.1%下降至6.4%,因此履約毛利率顯著增長。從2017年的6.9%逐步升至2019年的8.2%。
「零售氪星球」了解到,過去幾年,京東通過模式創新和技術投入,提高了對物流能力的利用率。
2017年,京東聯手沃爾瑪試水共享庫存。當用戶在京東商城下單後,如果距離消費者更近的沃爾瑪門店也有這件商品,系統判定商品從沃爾瑪門店配送。反之則從京東倉庫中配送。
去年7月,京東物流首個首個大件智能倉庫——天津東麗亞洲一號正式啟用,與傳統作業方式相比,其運營效率提升了6倍以上。
我們在一個季度淨增新用戶2760萬?京東可以啊中談到,京東的獲客效率正在改善。履約毛利率的提升同樣體現了京東精細化運營的成果。畢竟在流量紅利見頂,營收增速放緩的時期,對費用的控制顯得更加重要。
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