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

2021-01-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據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 (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近期,潘建偉等人組成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能抵抗強湍流能力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使雙鏈路總信道效率提升了約4倍到10倍。並通過測量脈衝到達時間實時反饋,得到32皮秒的獨立時鐘同步精度;用新技術方案使幹涉光的頻率差小於10兆赫,從而實現遠距離獨立雷射器之間的鎖頻。

得益於這些技術突破,潘建偉科研團隊利用王向斌教授的四強度優化協議,最終在城市大氣信道中實現了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通信雙方的距離達到19.2公裡,意味著向實現基於衛星的遠程量子通信邁出堅實一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2月28日02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12/28/content_2026038.htm

相關焦點

  • 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研究,中國科學家獲得重要進展
    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研究,中國科學家獲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
  •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2020-12-28 新華網 徐海濤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我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人民日報海外版】量子科技 中國「快進」
    量子通信「墨子」領跑  2016年8月,中國發射了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自然》雜誌曾評價道,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  量子通信是各國優先發展的重點量子科技領域。
  • 中國科大量子通信領域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量子通信又雙叒叕有重要進展
    實現真實環境中的遠距離量子幹涉,國際上第一次將MDI-QKD拓展到自由空間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今社會的特徵,很多人都會想到「互聯互通」。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12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世界最遠距離!中國科學家創造509公裡光纖量子通信新紀錄
    3月3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獲悉,繼首次實驗驗證了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可行性,在300公裡真實環境的光纖中實現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教授、劉洋研究員與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合作,實現了509公裡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首個自由空間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相關成果於2020年12月23日以編輯推薦(Editors' Suggestion)的形式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201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創舉,他們的自由空間量子通信實驗將通信距離從先前的數百米記錄一步跨越到16公裡。此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再次創造了新紀錄,他們將通信距離擴大到了97公裡,橫跨中國的一個湖泊。報告發表在預印本網站上。
  • 中科大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國科量子「牽手」中國有線共建環島量子保密通信網絡
    據海南日報報導(傅人意、王偉君)10月14日,由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國科量子通信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科量子)與中國廣電下屬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有線)在海口就「共建海南『星地一體』環島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進行戰略合作籤約,該通信網絡建成後,將助力海南自貿港數據安全有序流動
  • 研究實現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邁向量子網際網路
    一個研究組第一次實現了遠距離量子隱形傳輸(Quantum Teleportation),傳輸的距離可達44公裡,較之前其它研究實現的6公裡紀錄有了顯著的提高
  • 一個巨大的進步:國際著名科學家評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在我看來,中國和奧地利之間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將是最有趣的。未來,全球範圍的量子網際網路必然包括地面網絡連接和空間網絡連接,而QUESS將首次提供洲際網絡連結。這是首次實現全球尺度下的量子通信,是邁向未來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另外,它將提供迄今為止最大尺度的量子糾纏驗證,未來如果運行順利,它也一定會為相對論的驗證提供重要信息。中國在基礎量子實驗及其應用領域都做得非常出色。
  • 科學家首次成功實現50公裡遠量子糾纏
    近期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利用相距50公裡光纖實現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這項成果為搭建城市規模的量子網絡奠定了理論基礎。量子網絡類似現在的計算機網絡,用於長距離傳輸數據,唯一區別在於傳輸的是以量子數位(或稱量子比特)為基礎的數據。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基於量子糾纏,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適合遠距離即時通信的安全量子通信網絡。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這一特性可以用來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產生密鑰。利用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自由空間信道在遙遠兩地直接分發糾纏,為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 自由空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央廣網合肥12月28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1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 磊 王海涵 )1月7日,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我國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