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郵電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信息產業和郵政人才 |
http://www.huaue.com 2020年5月8日 來源:西安郵電大學 |
2020年5月8日,西安郵電大學迎來建校70周年。70年來,一代代西郵人紮根西部,秉承「愛國、求是、奮進」之校訓,守立德樹人之根本,覓教學育人之新法,自覺承擔科教興國、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學校培養了10萬餘名高素質信息化人才,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陝西省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建高校、陝西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陝西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黨的十八大以來,該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特色立校、人才強校、創新興校和質量榮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成為我國特別是西北地區信息產業和現代郵政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強化特色 構築高地 學科建設實現新跨越 1950年,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大西北的解放,西北區郵電管理局適應郵電事業需要,開設了陝西、甘肅郵電人員訓練班,揭開了西北郵電教育事業和學校建設的序幕。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升格為西安郵電學院,直屬郵電部,成為國家在西北地區重點建設的唯一郵電高校。1969年,學校被迫撤銷。直到1979年,乘著改革開放和高等教育撥亂反正的東風,在老一輩西郵人的執著努力下,郵電部批覆恢復籌建西安郵電學院。西郵人重整旗鼓再次出發,1986年恢復招生,1997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00年劃歸陝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2003年長安校區正式投入使用,並獲批碩士學位授權。2006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0年獲批工程碩士學位授權,2012年成功更名為西安郵電大學。經過幾代西郵人的不懈努力,現已成為陝西省人民政府與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郵政局共建高校,陝西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陝西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成為我國特別是西北地區信息產業和現代郵政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恢復辦學以來,學校學科建設工作快速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學校按照「統籌規劃、提升層次、發展重點、強化特色、突出行業、服務地方」的學科建設思路,深入貫徹「固優強特、育新扶需、分類建設、協調發展」的建設原則,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建設一流學科為引領,以提升培養質量為核心,不斷強化學科特色,優化學科布局,構築學科高地,為建設高水平郵電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學科基礎。 ——深化改革,加強學科內涵建設。學校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發展新常態,以提升辦學層次為目標,以學科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為依據,實現以學科建設引領事業發展。通過制定實施「追趕超越」專項任務,從四個主要方面著力提升學科內涵,一是全力建設一流學科隊伍,突出高層次人才對學科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著力建設具有較高影響力和較強競爭力的高端化、特色化學科梯隊;二是努力產出一流學術成果,強調成果的原創性、突破性和前沿性,強調對「推動學科前沿性突破性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三是傾力打造一流學科平臺,加大學科平臺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學科平臺建設速度,實現國家級、省級學科平臺等的新突破;四是積極拓展一流學術交流,大力推進師生境外訪學與聯合培養,積極承擔境外合作科研項目,主辦或承擔國際或國內高水平學術會議,鼓勵師生參加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 ——評建結合,持續優化學科布局。學校將現有學科分為四個層次,分層分類建設,實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下的學科非均衡化發展;以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合格評估和水平評估為契機,以評促改,以評促建,實現以學位授權點建設促進學科建設水平整體提升;實施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六大工程,嚴把人才培養質量關;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制,依據各類評估結果對現有學位授權點進行優化調整,開展了工程碩士對應類別調整;積極推動支撐學科、新興學科建設培育,構建一個學院對應一個碩士授權一級學科、若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的學科分布新格局。目前,學校有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物理學、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等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翻譯、電子信息、機械、交通運輸、工商管理、會計、工程管理等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授權學科類別涵蓋工、管、理、經、文、法六大學科門類。其中,「十三五」以來,新增碩士授權一級學科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對應調整3個),基本形成了一個學院對應一個碩士授權一級學科、若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的基本格局。 ——強化特色,統籌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學校圍繞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通過經費的重點投入、人員結構的優化和條件的改善,在科研立項、實驗設備、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加大一流學科建設力度。制定和完善了《西安郵電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方案》,確定了一流學科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規劃,提出了六大建設內容和預期成效;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構建學科建設的軟、硬環境;建設無線通信研究中心、新型半導體器件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工業與醫療大數據實驗室三個院士工作室,以信息與通信工程一流學科輻射帶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交叉學科,構建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目前,學校躋身陝西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陝西省博士學位授權培育高校行列,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入選陝西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學科。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5個一級學科進入B大類和C大類,其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40%。上海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網絡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個學科連續上榜,其中網絡空間安全學科排名穩居全國前30%。先後有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通過教育部專項評估,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通過教育部合格評估,通過率均為100%。 ——交叉融合,積極搶佔學科新高地。學校主動適應國家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戰略,聚焦信息通信產業和現代郵政業發展需求,引導傳統優勢學科在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慧、郵政物流等新興學科方向的交叉融合,在寬帶通信網、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大數據與高性能計算、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現代郵政物流等領域築基蓄勢。積極推動成立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人工智慧學院和現代郵政學院,在方向凝練、隊伍建設、招生指標、導師評聘等方面予以規劃指導和政策傾斜;完善激勵政策和機制,探索建立學術特區和標杆管理,加強學科創新團隊建設和標誌性成果培育。 德能並重 引培並舉 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為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和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形勢,學校始終把人才戰略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的第一戰略,作為引領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攬薈名師、培植新秀,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堅持引培並舉,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學校堅持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制定出臺了了《西安郵電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試行)》《西安郵電大學遴選博士畢業生暫行辦法》等一系列人才引進辦法,主動出擊,延攬人才,引進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和名校優秀博士生。在不斷加大引進高層次人才力度的同時,學校重視校內高層次人才培育體系的建設,出臺了《西安郵電大學「西郵學者」人才計劃實施辦法(試行)》,通過學校資源的重點投入和集聚,建立優秀人才綜合培育和支持體系,激勵和培養一批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遴選了兩批13名「西郵學者」。學校積極搭建高層次人才平臺,發揮院士等高水平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出臺了《西安郵電大學院士工作室建設工作方案(試行)》,聘任三位院士為首席科學家,建成了無線通信研究中心、新型半導體器件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工業與醫療大數據實驗室,積極構築人才高地。目前,學校已建成了一支包括雙聘院士、國家級人才、省級人才的高水平人才隊伍,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聚焦師德師風,鍛造「四有好老師」隊伍。學校始終堅持把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管理與建設工作的首位,貫穿於教師成長的始終。先後出臺了《西安郵電學院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範》《西安郵電大學關於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的若干意見》《西安郵電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西安郵電大學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實施辦法(試行)》《西安郵電大學師德師風考核辦法(試行)》《西安郵電大學師德師風負面清單及一票否決制實施辦法(試行)》《西安郵電大學教職工理論學習制度(試行)》,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在制度建設的基礎,學校通過創新活動載體,開展豐富的師德教育活動,加強正面宣傳引導,弘揚主旋律,彰顯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師德師風教育。開展了「八個一」師德建設品牌活動,舉辦「我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五個一」、「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年」專項教育、師德師風專題報告會、首批「四有好老師」評選、教師宣誓儀式、為從事一線教學工作滿30年教師頒發榮譽證書等活動,實現了「活動有主題、學習有典型、實踐有效果」,受到了廣大教師積極響應和熱烈好評。學校教師先後有5人次獲國家級師德榮譽稱號,20人次獲得省級師德榮譽稱號,4個學院獲得省級師德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深化職稱改革,激發人才發展活力。學校不斷強化政策導向,引導鼓勵廣大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工作中,不斷修訂完善《西安郵電大學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實施辦法》,實施分類指導,將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與崗位聘任有機銜接,對於特殊人才、突出貢獻人才設置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對教師工作業績特別突出,在滿足相關類別職稱評審條件時,經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審定予以直接認定。同時,改革評審方式,取消量化打分制度,實施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不唯論文數量,更注重質量,突出代表性業績成果在職稱評審中的作用,進一步弱化對於低級別成果數量的過度追求,強化質量要求。嚴格結構控制,下放評審權限,嘗試由職數管理向結構比例宏觀指導轉變。同時,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破除「五唯」傾向,先後出臺了《西安郵電大學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教學質量考核實施細則》和《西安郵電大學教學業績突出教師晉升副教授、教授職務特別評審辦法》,加大教學業績和教學質量在職稱評審中的權重。 協同創新 推進科研 服務行業和社會發展 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科研工作始終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以及行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發揮信息科學技術方面的辦學特色優勢,依託國家級、省部級高水平科研平臺,建立開放、集成、高效的協同創新模式,不斷提升科研創新水平,產出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推動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創新工作理念,構建科研發展新模式。學校依託特色優勢學科和科研領軍人才,組建了一批具有郵電特色的科研團隊,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同時,依託重點科研平臺,在科研團隊中培育優秀科研人才,形成了「領軍人才—科研團隊—重點科研平臺」良性互動的科研發展新模式。截至2019年,學校共獲批陝西省網絡數據分析與智能處理重點實驗室、片上系統協同創新中心、陝西省微波光子與下一代寬帶通信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無人系統工程校企聯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以上重點科研平臺29個,獲批數量名列陝西省屬高校前列。其中,2012年,獲批無線網絡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016年,獲批網絡事件預警與防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學校積極構築人才高地,聘請三位院士擔任學校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科技創新團隊、寬帶無線通信及應用科技創新團隊、通信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創新團隊、無線通信片上系統協同創新團隊4個省級科研團隊的帶頭人,培養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陝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名、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0名。 ——優化頂層設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激發科技創新內在動力,學校狠抓機制改革、管理效能和創新服務,相繼出臺了《西安郵電大學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西安郵電大學科研配套經費管理辦法(試行)》《西安郵電大學重大教學科研成果獎勵辦法(試行)》《西安郵電大學科研貨物及服務類採購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落實科研管理工作「放管服」,極大地激發了師生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動力和活力,促進了縱橫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的大幅度提升。該校韓俊崗教授與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和信息產業部電信傳輸研究所聯合承擔的「40Gb/sSDH(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謝永斌教授主持的「TD-SCDMA基站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設備研製及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範九倫教授主持的「密碼算法與安全協議的設計與分析」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張鴻教授主持的「電子商務促進陝西農村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研究」獲陝西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張應輝教授的「Security and Privacy in Smart Health: Efficient Policy-Hiding 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智慧醫療中的安全與隱私:高效且策略隱藏的屬性基訪問控制)獲陝西省第十四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該校韓俊剛教授主持的「新一代圖形處理系統晶片體系結構及關鍵技術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是陝西省最早獲得重點項目的省屬高校之一。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該校成立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資產管理公司,堅持以國家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制定了《西安郵電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改革試點試行方案》,成立該校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並出臺了《西安郵電大學促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鼓勵以技術服務和重大技術轉移為導向的科研工作,重點對教師科研成果的處置權、收益分配進行規定,進一步簡化成果轉化審批流程。學校參加了陝西省軍民融合聯盟,通過了軍工二級保密資格認證。2015年,學校GPU技術產生的專利,其無形資產評估為4300萬元並作為註冊資本入股;2017年,學校獲批為西安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點單位,是最早獲批的陝西省屬高校之一。2018年,學校信息技術領域28項專利以無形資產作價512萬元入股組建陝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學校研製的北鬥天線和抗幹擾北鬥天線系統列裝多型號國防設備,電子信息現場勘驗「智慧刑偵模式」得到國際刑警組織的肯定和公安部的推廣,「兩網四庫三平臺」縣級電子政務技術規範「陝西模式」被工信部在全國推廣,「買西北、賣全國」的縣域電子商務「武功模式」入選國務院扶貧辦經典案例,為推動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搭建平臺 打造品牌 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學校搶抓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機遇,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思路、構建協同互動體系、整合校內外資源等多項舉措,形成了創新創業全過程的教育引導機制,實現了個人興趣導向、學校積極扶持、師生共同參與的創新創業模式,打造了創新創業教育西郵品牌。 ——搭建平臺,打造「築巢引鳳」工程。學校在長安校區東、西區建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西區基地聚焦「硬生態」,實現動手、實踐、孵化的硬功能;東區基地聚焦「軟生態」功能,實現培訓、指導、創意的軟功能。此外,還依託各學院的實驗平臺建立了2000餘平方米「學院大學創新創業平臺」。高水平創新創業平臺的建成,形成了整合優質資源、發揮集聚效應、推進深度融合的基本功能,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與專業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構建了「基礎訓練—創新提升—創業孵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生態體系,吸引了大量優質的創新創業學生和項目的匯聚,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以賽促創,打造「能力提升」工程。學校依託「網際網路+」「挑戰杯」等競賽活動,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建立激勵機制,抓好學生科技骨幹隊伍、競賽指導教師隊伍、組織運營管理隊伍的「三支隊伍」建設。學校堅持開展大學生科技立項工作,逐年提升立項數量和金額,大力支持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不斷擴大學生參與覆蓋面。 ——營造氛圍,打造「文化引領」工程。學校圍繞雙創主題開展眾多校園文化活動,如基地開放日、西郵雙創匯、創業英雄進校園、創新創業論壇、科技文化節活動等。在校團委的管理下,成立了「大學生科學技術協會」「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等創新創業類學生社團,打造「西郵科創平臺」等新媒體平臺,出品「西郵科協微訪談」等欄目。2018年,學校修訂了《西安郵電大學本科生素質拓展8學分實施辦法》,將課外的創新創業活動作為2個必修學分環節,從2018級新生開始執行。讓雙創實踐活動切實有效的體現在課餘課後,促進創新創業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有機融合。 ——拓展資源,打造「服務關愛」工程。學校積極拓展資源,向地方政府、企業、風投基金、創業導師、社會孵化器等爭取更多支持,與各類社會孵化器建立了綠色通道,為學生提供雙創諮詢、資金、輔導、培訓、運營等保障,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 近3年,學校近70%的學生參與各類競賽活動,學生承擔國家級別、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50餘項,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00餘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近1000項,全國性競賽省級以上獲獎數量每年增幅20%以上。該校「挑戰杯」「創青春」等競賽成績連續多年在名列全省高校前茅,連年捧得省賽「優勝杯」,曾獲「全國優秀組織獎」。其中,2019年該校在「挑戰杯」省賽中總成績蟬聯省屬高校第一名,位列全省高校第五名。 截至目前,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入駐的孵化項目共計90個。共吸引風投、意向風投、其他形式投資2000餘萬元,正在申請和已獲專利32項,成立實體公司18家,共盈利近300餘萬元,帶動就業300餘人。基地成功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科技部「眾創空間」、省委高教工委首批「陝西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省科技廳首批「陝西眾創空間孵化基地」、團省委「全省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省中小企業局「首批陝西省中小企業高校創業孵化基地(信息產業方向)」。學校入選中國高校眾創空間聯盟第一批會員單位,獲「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中國創業創新典型示範高校」、全國首批「百城千校」試點院校等榮譽稱號,打造了創新創業教育學校品牌。陝西高校實踐育人暨創新創業推進會在該校召開,學校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示範引領效應進一步彰顯。 依託優勢 拓寬領域 開展多元化國際合作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拓展新格局。學校堅持把國際化作為學校的發展戰略之一,以「一帶一路」建設、國家「雙一流」建設和陝西「四個一流」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高水平郵電大學的目標,依託行業特色和辦學優勢,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空間,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通過涉外培訓、合作辦學、搭建平臺、拓展項目等形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新格局,助推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依託優勢學科,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積極開展涉外培訓。涉外培訓是學校國際化工作的特色和亮點,學校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我國西部地區設立的唯一一家涉外培訓中心,從2002年開始為亞太電信組織(APT)培訓ICT領域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多年來,學校APT培訓依託通信、管理等優勢學科,精準聚焦信息通信技術前沿,結合電信領域發展趨勢,培訓主題新穎,內容豐富,涉及VoIP 技術及應用、網絡與電信安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與網絡、移動通信平臺及其增值業務、大數據技術在信息通信產業中的應用、5G移動通信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網絡安全、電子商務等。到目前為止,共舉辦了18期APT培訓班,為來自亞太地區的27個不同國家培訓了電信管理和技術人員180人,為亞太地區信息產業共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學校還依託學科優勢,先後成功承辦了以「發展農村通信,縮小數字鴻溝」為主題的「首屆東協ASEAN+中日韓(10+3)面向農村通信的人力資源開發研討班」、非洲國家「發展中國家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修班」「中國-東協ASEAN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研討會」、國際電信聯盟ITU-T「區域標準化論壇」等會議,擴大了學校在亞太地區國家中的影響力。 ——建立國際交流網絡,搭建國際化發展平臺,推動多元化國際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學校積極開展廣泛的對外交流,不斷加強與國外高校、教育機構之間的友好往來,為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搭建交流平臺。學校先後與德國、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的40餘所大學、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與美、英、德、法等國多所大學籤署了「1+2+1」「2+2」「3+2」等合作培養協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磋商機制,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網絡。2011年至2019年,學校接待了來自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團組369批次,共計1000餘人。學校大力支持教學科研人員圍繞學校特色優勢學科,緊跟學術前沿,以訪學研修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2000年至2019年,該校共計243人次出國境執行各類長短期交流訪問任務。學校鼓勵各學科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及企業開展合作,加強國際科研合作基地建設。2015年至2020年,聯合申報省級國際合作項目30餘項,目前已申報建設省部級國際合作平臺微波光子與下一代寬帶通信技術、無線通信與信息處理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兩項。 ——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學校積極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2015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始招生。該項目是該校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合作舉辦的本科教育項目,項目充分發揮兩校人才培養優勢,雙方共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引進英方斯泰福廈大學優質的教育資源,三分之一以上的課程為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與國際接軌。該項目實施過程中,中英雙方教師共同合作,在該校本科教學中率先使用研討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強調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為推動該校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2019年該項目第一屆畢業生的反饋顯示,項目培養出了一批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知識與技能、適應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化需求的優秀人才,項目辦學模式和教學質量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2019年經陝西省教育廳批准,該校會計專業「中美人才培養計劃」121雙學位項目實驗班開始招生。該項目與美國卡羅萊納海岸大學合作,為該校在經濟管理學科引入了高質量的國際教育資源,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優化了學校學科國際化發展的戰略布局。 ——開展多種國際交流,拓展學生教育背景和成才路徑。學校積極與國外高校合作,開展中外聯合培養雙學位項目、校際訪學項目、海外校企合作項目、假期訪學項目等,其中包括該校與德國達姆斯達特應用技術大學開展的由德意志聯合學術中心DAAD資助的學生暑期夏令營項目、與德國電信萊比錫應用技術大學開展的由歐盟資助的「伊拉斯謨+/Erasmus+」師生交流項目、與美國州立大學與學院協會AASCU-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CCIEE合作的「中美人才培養計劃」121項目等,高質量的學生國際交流項目促進了該校與國際高校合作的縱深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了良好平臺。 該校有關負責人表示,建校70年來,學校堅持「強化內涵、優化結構、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發展思路,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科研與服務社會、創新創業教育和國際交流合作取得跨越式發展,辦學實力顯著增強,辦學水平不斷提升,辦學影響日益增加。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以信息科學技術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高校。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之中,以人工智慧、大數據、虛擬實境、生物技術為核心的全新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這一切都為以信息科學技術為特色的西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不斷加強黨對學校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圍繞「建一流學科、辦一流專業、創一流大學」,以黨的建設統領全面發展,以初心使命引領內涵建設,以深化改革凝聚內生動力,團結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全力構築學科專業新高地、激發人才隊伍新活力、提高育人質量新水平、提升服務社會新能力、構建開放辦學新格局、提供管理服務新保障、共建美好新家園,奮力開創學校新時代「追趕超越」新局面,為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高水平郵電大學接續奮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關於西安郵電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