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在潮汕地區,"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張華雲在《潮汕工夫茶歌》裡面說「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這句道出潮汕泡工夫茶所用的茶具,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有一兩套茶具,茶具大小規格差不多,只是茶具有精細之分而已。
翁輝東在《潮州茶經》中說「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起,無論嘉會盛宴,閒處寂居,商店工場,下至街邊路側,豆棚瓜下,每於百忙當中,抑或閒情逸緻,無不惜此泥爐砂銚,舉杯提壺,長飲短酌,以度此快樂人生。」可見,在潮汕地區,隨處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壺擎杯,談風論雅,充滿安逸情趣的風俗圖畫,無論走到哪裡,哪家哪戶,茶具一擺,不用問,便是工夫茶。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潮汕工夫茶所用茶具的講究吧!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茶所用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託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潮汕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工夫茶講究茶具器皿配備之精良,如茶壺、茶杯、茶盤、茶墊、水瓶、泥爐、砂銚、欖核碳等是必備的茶具,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1)茶壺:潮汕土話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產之紫砂壺。至今,老一輩茶人仍有"孟臣罐"(註:惠孟臣,江蘇宜興人,制壺名家,一說為天啟崇禎年間人,一說為清康熙雍正年間人)。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
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桌球大小。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慄色,紫泥,石黃,天青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
(2)茶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老一輩茶人仍有"若琛杯"(若琛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之口傳。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託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汕茶客常以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3)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兩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託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5)茶墊: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6)水瓶與水缽: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7)龍缸: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託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8)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9)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衝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衝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衝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10)羽扇與鋼筷: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託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這十種茶具,雖然還不夠茶神「陸羽」所規定的24式茶具的規格,但是也不少了。正是這些特別的器皿,結合精細的烹製工夫,按泡器、納茶、侯湯、衝點、刮沫、淋罐、灑茶等程序進行,使功夫茶獨具韻味,方能得到工夫茶之"三味"。可謂是茶湯入口,甘芳潤喉,通神徹竅、其樂無窮。
"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局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如果你對文章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面留言評論;喜歡我分享的文章,可以互相「點讚+關注」,你的關注是對我的鼓勵,也是促進我進步的原動力。
免責聲明: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