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24 半島網官網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論文《冷凍條件下的類生物礦化:製備具有複雜結構與優良儲鉀性能多孔碳材料的一條新途徑》(Bioinspired Mineralization under Freezing Conditions: A New Approach to Fabricate Porous Carbons with Complicated Architecture and Superior K+ Storage Performance)和《中空碳骨架中超薄MoS2的可控分散:構建大空間實現鉀離子的快速存儲》(Controlled Design of Well-Dispersed Ultrathin MoS2 Nanosheets inside Hollow Carbon Skeleton: Toward Fast Potassium Storage by Constructing Spacious 「Houses」 for K+ Ions)先後被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 (IF 13.9)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5.62) 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

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鉀離子存儲材料與器件研究已成為當前科研前沿熱點之一。然而,鉀離子半徑遠大於鋰離子,導致原有電極材料在存儲鉀離子過程中出現嚴重結構破壞,器件性能下降明顯。因此,如何設計構建新型電極材料,適應鉀離子擴散的熱力學與動力學需求,開發出低成本同時兼具高性能的鉀離子電極材料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

針對以上問題,柳偉教授團隊利用低成本生物質為原料,借鑑於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物礦化現象,利用生物大分子參與誘導,在實驗室中成功實現了類生物礦化結構有機無機複合材料的可控制備,並進一步利用低溫冷凍技術,加速生物礦化過程,為該類材料的日後大規模生產奠定基礎。基於該礦化結構所製備的多孔碳材料不僅具有新穎的三維連通囊泡結構,而且作為電極材料表現出優異的鉀離子存儲性能。該研究不僅為可控制備複雜新穎的多孔碳材料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同時也通過師法自然實現了人工技術與天然結構的完美融合,為低成本綠色製備新材料擴展了新的空間。

圖1 生物礦化法製備多孔碳材料的示意圖與形貌圖

為了進一步提升電極材料性能,本著「為大離子構建大空間」的理念,柳偉教授團隊引入層片狀MoS2與多孔碳材料複合,並提出了MoS2納米片在多孔腔體中的自裝載和有機分子分步擴層兩種新技術。通過碳表面官能團的簡單修飾,在水熱環境下成功實現了MoS2納米片在多孔碳內的自裝載和均分分散,為鉀離子的快速傳輸與擴散奠定了基礎。同時,首次利用乙二醇和多巴胺分子實現在MoS2層狀結構中的先後分步插入,有效擴大了MoS2的層間距,從而在動力學上有效促進了電極材料的快速儲鉀行為。以該材料作為電極材料組裝的鉀離子電容器,其儲能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柳偉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新能源與儲能材料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下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開展了新型碳材料的設計合成、電化學儲能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Green Chem等國際著名期刊上。本次在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是該團隊在先進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超級電容器以其快速充放電、功率密度大及循環壽命長等特性已成為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能量存儲裝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
  • 《自然-通訊》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團隊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
    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加鹽提高含水離子液體電化學窗口」(Adding salt to expand voltage window of humid ionic liquids)。
  • 華中科技大學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發表!
    近日(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近些年來,用作儲能裝置(如超級電容器和電池)、電潤溼技術等所需的電解質,離子液體正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因其固有的吸水性,離子液體中的水總是難以被徹底除去。
  • 同濟大學馬傑教授團隊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電容去離子(CDI)技術具有效率高、易再生和易維護等優勢,在脫鹽、離子分離和回收等領域受到廣泛應用。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理論預言苯乙烯材料是一類非常有前景的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基於大量的計算模擬數據指出苯乙烯材料在用作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時具有非常高的理論比容量和非常小的體積膨脹。
  • 合肥研究院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振洋團隊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採用雷射誘導加工法,將聚醯亞胺前驅體直接原位轉化為石墨烯晶體膜;針對其直接用作儲能電極時所面臨的體積效應技術瓶頸,通過優化前驅體的分子構型和熱敏感性,大幅增加了雷射與聚合物薄膜的作用深度,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提升。
  • 中國科大等在高儲能電介質電容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曉光團隊聯合清華大學教授沈洋課題組在高儲能密度柔性電容器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者成功找到了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基複合材料擊穿電場強度和介電儲能密度的方法,該方法可推廣至不同的柔性聚合物電介質材料,為今後高儲能電容器的設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
  • 上海海洋大學在食品包裝領域研究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食品包裝作為現代食品加工製造產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該領域的發展將有助於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減少食物浪費,提高產品質量,延長食品保質期,以及減少食品包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李立教授課題組從功能性食品包裝的角度出發,著眼於抗菌、抗氧化以及高阻隔/呼吸調控三個方面,結合綠色包裝發展需求,在食品保鮮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探索。
  • 東北大學理學院團隊在水系銨離子電池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劉曉霞教授團隊在水系銨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銨離子在氧化錳材料內部的存儲機制,豐富了儲銨材料能源化學基礎理論,並為製備新型高性能水系銨離子可充電電池提供了新的機遇。
  • 《自然材料》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2月4日,《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光教授團隊關於導電MOFs-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雙電層超級電容器的性能極大地取決於電解質與電極材料的選擇。其中,離子液體作為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電解質,具有很好的熱穩定性、極低的揮發性、不可燃不爆炸等優點,且離子液體可以承受更高的工作電壓(4~6 V),從而能極大地提升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
  • 化學生物傳感創新團隊在生物燃料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生物傳感創新團隊在生物燃料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燃料電池作為綠色環保型新能源,在生物催化劑作用下將儲量豐富的糖類/醇類氧化並轉化成電能。在構建微型化、可攜式電源裝置方面具有獨特的潛在優勢。
  • 【中國青年報】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中國青年報】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2020-09-27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提高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的優異電化學性能。
  •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柔性固態超級電容器作為電池與傳統電容器之間的一種新型儲能裝置,不但兼具了傳統超級電容器具備的循環壽命長、充放電速率快、環保、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高等優點,而且還具有出色的力學性能。但如何製備出兼具高電化學性能且優異力學性能的高性能電極材料一直是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 薩裡大學獲超級電容器技術突破 改變電動汽車的能源使用方式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英國薩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urrey)的專家們推出了突破性的超級電容器技術,離清潔能源存儲的夢想又近了一步。該技術能夠以高功率存儲和傳輸電力,特別適用於移動應用。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但是傳統的無機金屬氧化物雙折射晶體(如YVO4,方解石(CaCO3)等)由於紫外光透過率低等原因,嚴重製約了這些晶態材料在紫外雷射領域中的應用。因此,探索合成雙折射率大的紫外光學晶態材料仍然是一個極富挑戰的難題。
  • 起源於美國,發展於中國,MXene研究現狀與成果錦集,值得收藏!
    [4]近日,該團隊又與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鄭州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利用MXene的親水性和還原性的優勢,自發地將Pt離子還原成金屬Pt製備了超穩定的MXene@Pt/SWCNTs納米催化劑並將其用於析氫反應,取得了喜人成果。[5] 在MXene儲能領域,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吳忠帥教授團隊近年來針對MXene基納米結構材料在金屬離子電池中的應用也進行了系統研究。
  • 青島大學李洪森課題組在構建高性能鋁離子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鋁離子電池是近期發展起來的以金屬鋁為負極、以富含Al3+和AlCl4-的離子液體為電解液的新型儲能裝置。其體積能量密度是傳統鋰離子電池的4倍,是鈉離子電池的7倍,此外,鋁是地殼豐度最高的金屬,因此鋁離子電池被認為是極有應用前景的新型電池系統。儘管研究學者們在尋找合適的電解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AIBs的一個持續的研究重點仍然是為大型鋁(絡合物)離子開發主電極。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 在電解液中,電解液微觀相互作用可以分為鋰離子、溶劑分子、鹽陰離子之間的作用。一方面,這些作用直接決定電解液的結構,從而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質;另一方面,這些作用受電解液溶劑化作用調控。
  • 江蘇海洋大學在多功能複合材料及工業催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江蘇海洋大學化學工程學院2020屆碩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取得豐碩成果,陳楓、範子純等同學先後在Chemical Science(IF = 9.556)、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哥倫比亞大學《納米快報》防凍熱穩定水凝膠電解質柔性超級電容器
    先前,哥倫比亞大學Chao Lu和陳曦教授團隊報了道基於抗凍和熱穩定的蒙脫土/聚乙烯醇(MMT/PVA)水凝膠電解質的全溫度柔性超級電容器。MMT材料增強了水凝膠的熱穩定性,並且由於形成定向的導電路徑,其層狀結構促進了離子導電。通過簡單地引入二甲基亞碸來使用凝固點低於-50℃的水性電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