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斌注意到一則新聞,網易雲音樂成為阿里體系外首個與88VIP戰略合作的網際網路產品。而在此前,阿里曾重金投資網易雲音樂,並加強了網易雲音樂與其旗下的蝦米音樂的版權合作。
而今年,網易雲音樂還持續砸錢,相繼官宣與吉卜力工作室、少城時代達成版權合作,和滾石唱片、華納版權達成戰略合作等,甚至市場還有傳聞稱網易雲音樂將與環球音樂達成版權合作。
幾則新聞,讓「黃袍加身」、抱上阿里大腿的網易雲音樂,似乎找到了走出版權迷區的金鑰匙,打開了在線音樂之路的大門。
而實際上,2020年,在線音樂平臺之間的較量可謂此起彼伏,在線音樂平臺與傳統唱片公司的握手,也自然有各自的如意算盤。但是,于斌認為,網易雲音樂的一系列舉動,未必是其逆襲的機會,反而可能是其經營承壓的無奈之舉。
網易雲音樂的快速崛起之路
2013年,網易雲音樂上線,曾因為其界面簡約、歌曲推薦,以及具有發布與分享歌單、評論等功能,而被網友譽為最有良心、最有逼格、最有情懷的音樂軟體。
也因為如此,網易雲音樂完成了第一批死忠粉的原始積累,截止目前,網易雲音樂官方稱已擁有8億多註冊用戶。隨著用戶量的增長,網易雲音樂也開始在商業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並在網際網路音樂界快速崛起。
但是令人費解的是,網易財報上關於網易雲音樂的營收數據,一貫都是輕描淡寫、閃爍其詞,不予披露。這也讓外界對網易雲音樂的收入構成和實際營收水平表示質疑。
縱使其真實數據與網易大盤一樣亮眼,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回顧網易從上線至今的發展歷程,我們也不難看出,其快速崛起,也有一定的背後邏輯。
例如,網易雲音樂從產品設計與功能定位上,佔有先發優勢。通過其極佳的產品使用體驗,也很快俘獲了第一批用戶的青睞。而在運營方面,網易雲音樂獨創的UGC上傳歌單功能,多維度「文藝範」格調的品牌宣傳等,是保持著超高用戶粘性的利器。
此外,在原創內容輸出端,網易雲音樂也力邀明星、專業音樂人、DJ進駐,專業的私房「歌單」和音樂推薦,極大的豐富了平臺內的音樂內容;因此,網易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就超越了蝦米音樂等前輩。
從此,網易雲音樂憑藉其黑色背景唱片的UI專利、帶著濃鬱情懷的傷感評論,以及強勢的煽情式營銷,從一款名不見經傳的音樂軟體,登錄各大應用市場熱門下載排行榜。
網易雲音樂的不歸路:人稱「四不像」
近日,網絡上傳出網易雲音樂和抖音正式宣布達成合作,共同致力於「音樂+短視頻」內容生態建設的消息,業內人士認為,這是雙方將加強對音樂人和音樂作品的扶持、宣推的信號。
儘管網易雲音樂在商業模式、業務邏輯上的探索從未停止,但是關於網易雲音樂「不務正業」的說法也是甚囂塵上。尤其是網易雲音樂推出5.0版本之後,很多用戶直呼「不忍直視」。
無論是新增的視頻頁、視頻分類頁,還是泛濫成災的小廣告,都讓很多用戶吐槽一片。甚至有的用戶認為,網易雲音樂為了牟取商業化變現途徑,早已喪失了音樂情懷與創業初心。而其上線的音樂商城,也被用戶廣為詬病。
「音樂APP賣演出票我還可以勉強理解,但是雲音樂商城裡邊除了耳機、樂器之外,竟然還賣美妝產品、玩偶、T恤,感覺是不務正業。」有的網友如是說。
于斌也發現,早些年,在其它平臺的《樂隊的夏天》、《明日之子》、《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熱度與口碑齊飛的音樂紅利時代,別人家的營銷活動熱火朝天,網易卻在打著小眾情懷的旗號,大力發展「雲村」,推出Mlog功能、「主題」和「熱評牆」板塊。
隨後,還開始招募遊戲主播,接入LOOK直播等,並先後與亞朵酒店、屈臣氏、瑞幸咖啡等聯合進行會員體系的運營,這些都讓很多網際網路圈內人士表示看不懂,除了認定為其「不務正業」,也確實難以理解。
至少,對於版權資源匱乏的網易雲音樂來說,在網友上傳的歌單裡,太多灰色無法點擊的歌曲內容,對於一個專業的音樂平臺來說,本身就是致命傷。
而當其用戶連基本的聽歌需求都無法滿足時,網易雲音樂卻還一心想著做社交、做電商,不得不令人費解。甚至為網易因為打錯牌,而錯過了網際網路音樂的黃金時代,而唏噓感嘆。
網絡上也有人調侃,過去看上去高大上的網易雲音樂,如今已經淪落成了只剩下8億註冊用戶,勉為其難收聽其免費音樂的備胎。由此,網易雲音樂對於熱愛音樂的年輕人來說,似乎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只追求音樂情懷的純情少年,而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版權之殤:網易雲音樂難於走出的困境
眾所周知,在目前國內所有的文化產品中,只有音樂與圖書相關的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更加健全。所以人們在這方面的版權意識也更加強烈。而從過去的唱片、磁帶等衍變過來的網絡音樂,一樣繞不過版權這道坎。
在這方面,困惑網易雲音樂的版權問題,由來已久。為了解決版權問題,網易雲音樂確實也不遺餘力。但是時至今日,網易似乎還是沒有走出版權資源匱乏的迷區。
據媒體報導,該公司的司法風險高達200多條,其中最多的就是侵害錄音錄像製作者權糾紛,這無疑與網易雲音樂的歌曲版權問題存在著莫大的關係。
為此,網際網路上,關於網易雲音樂版權問題的討論,也是此起彼伏。于斌就經常看到知乎上關於「網易雲音樂的版權問題還有救嗎?」類似的問題,以及很多民間高手奇葩的高贊回答。
如果說版權只是網易雲音樂自己的事情,但是當用戶收聽歌曲,看到的歌曲名字都是灰色的,又或者要付費才能收聽。那種無力感,卻是要網易雲音樂的忠實粉絲來買單的。
2019年9月,網易雲音樂抱緊阿里的「大腿」,獲得阿里巴巴高達7億美元的注資,並加強和阿里旗下的蝦米音樂的版權合作。
但是,在音樂領域,流行化與大眾化才是永遠的主旋律,頭部歌手資源的匱乏,讓網易雲音樂在優質音樂資源的展現上捉襟見肘。
而從網易雲音樂與華研國際之間的版權交易,3年花5億,才買斷2000首歌的版權,也不難看出,網易雲音樂在音樂版權的資源上,與其它的音樂平臺有著多大的差距,而其版權資源又是何其的匱乏至極。
變現之困:格局已定,網易雲音樂恐難突破重圍
傳聞中將與網易雲音樂合作的環球音樂,雖然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唱片公司,以接近30%的市場份額領先於索尼音娛和華納音樂。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網易雲音樂此前已通過轉授權從騰訊音樂獲得了環球音樂的版權,所以,即使網易雲音樂真與環球音樂達成合作,用戶在網易雲音樂上聽到的歌依然沒有變多。
對比其它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網易雲音樂是相對孤立的。雖然有百度注資、阿里巴巴助力其加入88VIP會員陣營,但是依舊難以破解其生態擴展的難題。因此,在版權成本不斷上升的同時,網易雲音樂也面對商業化變現之困,似乎走到了網際網路音樂的死胡同裡。
再者,在線音樂平臺大局已定。騰訊音樂憑藉較為完整的生態與商業模式早已深入在線音樂版圖的用戶腹地,並憑藉其絕佳的口碑遙遙領先。
而網易近期因為其用戶評論區負能量爆棚,各種「網抑雲」「喪文化」的負面口碑一再發酵。在生態資源與品牌口碑雙輸的大背景下,網易雲音樂恐怕很難憑藉這種基礎性的版權合作,去動搖已經固若金湯的市場格局。
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網易雲音樂之所以在在線音樂平臺的競爭中處於劣勢,一方面是因為與其合作的音樂類機構並非獨家。另一方面,騰訊音樂曾宣布其參與的騰訊控股牽頭的財團,對環球音樂的股權收購,「相當於網易雲音樂付費找騰訊音樂購買了版權」,也被視為是寄人籬下、拾人牙慧。
結語
如上文分析,網易雲音樂除了被版權的問題困惑已久之外,最近,還因為「網抑雲」等網絡段子,再度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因此也不得不推出「雲村評論治癒計劃」 。從昔日的好評如潮,到現在的人人喊打,不過就幾年的時間。而在其商業化過度、應對版權問題失守等方面,似乎也早已令其民心盡失,口碑受損。
而從其所處的境地分析,外有騰訊、阿里布局音樂、遭遇兩面夾擊的競爭壓力,內有用戶埠碑下降、版權紛爭不斷、用戶不滿而持續出走的焦慮。因此,其也不得不將解決過去一度被忽略的用戶體驗問題,再次提上日程。只是,這時候出手,未免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
在這個講究開放、融合的網際網路大時代,網易變現模式的單一性,產品生態的孤立性,都讓其與其它強大的對手相比,相形見絀,這也早已不只是打錯一張兩張戰略牌的問題了。
如此,僅憑加入阿里88VIP、與環球音樂合作的網易雲音樂,恐怕仍難以鹹魚翻身。相反,已經丟掉原本最有價值的音樂情懷、用戶互動、共鳴與信任的網易雲音樂,還能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