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章 | 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2020-10-23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售電網訊:摘要∶提升清潔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在終端的消費比例,及實現多種能源類型的綜合互補配置,是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對需求響應的要求也從傳統方式過渡到多能綜合需求響應。首先概述了國內外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及相關項目與政策;其次,對常用的需求響應技術如自動需求響應技術、儲能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電力計量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負荷聚合技術等進行了梳理介紹與分析。著重分析了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的自動需求響應技術、儲能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重點,其中信息物理系統與接口標準是自動需求響應技術的關鍵,儲能技術的重點是降低成本,信息與通信技術側重於區塊鏈及5G等新技術的應用。最後,總結各需求響應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及面對的問題,並提出促進多能需求響應技術發展建議。

(來源:《電力需求側管理》作者:黃 豫,邵 衝,郝 潔,柴明哲,高賜威,陳 濤)

0 引言

我國是能源生產及消費大國,能源的發展藉助科技與產業革命進入到升級轉型期。能源產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多種能源互補發展,能源網際網路以能源為主體、網際網路為手段推動綠色清潔發展滿足電力需求",特別是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 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與發展模式及特徵、實施環境及技術要求有較多研究》,針對清潔能源、分布式電源、智能電網及互聯開展了儲能技術、信息通信技術、電網技術、電源技術、能源轉型分析及源網荷儲聯合優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及實施基礎。 各類能源最終都在消費端實現其利用價值,長期以來消費端對於用能沒有選擇權。藉助能源網際網路,電、冷、熱、氣等多能互補使用,拓寬消費端用能選擇權,加強各能源體系間耦合程度,進而推動了生產端的能源互聯互通,打破了不同能源體系間壟斷壁壘,提升了能源服務。電力需求響應通過電力消費端與電能生產端互動,有效平衡電力供需",給予電力消費端一定的用電選擇權。而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能源消費端根據電價機制或激勵機制,改變其使用能源的方式,從而實現能源供需調整。 目前對需求響應技術的研究一方面較多研究了電力需求響應機制,基於電價型的需求響應技術是用戶被動態電價引導,出於經濟性而改變用電方式,其定價機制包括分時電價》、尖峰電價"、實時電價"等。基於激勵型的需求響應技術是指用戶根據設定的懲罰獎勵機制出於經濟效益最優而改變用電方式,,傳統的負荷控制方式主要有可中斷負荷、直接負荷控制"等,目前多個省份採取了用戶側通過需求側競價方式參與需求響應,逐漸向市場方式過渡。對於多能需求響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模及優化分析方面,文獻【10】分析了自動需求響應技術在能源網際網路中的應用及相關問題,文獻【11】研究了電熱互聯的優化調度,文獻【12】研究了冷熱電聯供的互補優化,文獻【13】利用深度學習模型研究多能系統運行策略,文獻【14】通過柔性負控技術提升用戶參與需求響應意願,文獻【15】研究了採用儲能系統彌補分布式光伏出力波動的優化問題,文獻【16】從價格機制的角度研究源荷互動的多能系統。本文通過對較為前沿的自動需求響應技術、儲能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電力計量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負荷聚合技術等在多能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進行梳理,為需求響應的支撐技術研究工作提供參考,促進需求響應工作順利進行。

1 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

能源網際網路作為能源交易載體,由包括電力網和其它種類能源網絡構成,將分散在各處的多種能源通過網架送至消費端。在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中,能源不僅指傳統的化石能源也包括新能源,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的相互耦合。網際網路不僅指能源流通的物理渠道,也包含打通多元能源參與主體及消費終端間連接的信息通道,體現能源流與信息流的聯合,通過信息網的數據挖掘支撐能源網的調度。能源網際網路支持各類能源作為商品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交易及分配的業務,最終達到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強、綠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目的。 在歐美地區,能源網際網路開展得比較早,並通過不同的項目進行研究。美國的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項目,開展配電網的能源互聯探索;歐盟的Future Internet ForSmart Energy項目,構建了以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的智能能源系統;德國開展了E-Energy項目,能分 析負荷的需求響應潛力,推動能源高效利用;瑞士的Vision of Future Energy Networks項目側重於多能傳輸系統及分布式能源的轉換和存儲"。 2016年國家發改委及國家能源局的相關部門發布了《關於推進"網際網路+"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能源網際網路是推動我國能源革命的重要戰略支撐。近年來,能源網際網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推動能源產業變革,藉助網際網路平臺拓寬能源服務領域。 在多種能源互聯的大背景下,除了本身必備的物聯網技術及能源網關技術等要求外,在智能電網環境下開展需求響應,對需求響應技術及其實踐應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隨著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可以將冷、熱、電等多種能源納入需求響應範圍內,即多能需求響應。多能需求響應技術可以利用冷、熱、電等不同能源的產能、用能需求在時間以及空間上的特性差異,實現多能互補。也意味著當用戶改變對某一種或多種能源的需求時將會影響到另一種能源的供求關係。基於此,,用戶可對不同能源的需求進行調整,同樣可以達到相同的削峰填谷、緩解用能緊張的效果,實現多元用戶的多能需求響應。 多能需求響應可以充分考慮多能系統的耦合關係,利用不同能源的時空互補特性,相比傳統的需求響應方案可以進一步充分挖掘用戶的需求響應潛力,提升響應資源能力,優化用戶的用能結構。並且相比傳統的需求響應策略,能夠使得用戶側的損失更小,同時能夠減少能源網的調度費用,提升用電安全性與穩定性,有利於實現能源網與用戶的雙贏,提高多元化用戶參與需求響應的積極性。用戶側綜合能源系統的互動模型如圖1所示。

而實現能源網際網路下的多能需求響應需要眾多技術作為支撐∶儲能技術可以解耦能量的生產和消耗,在多能需求響應中用戶側的電、熱、冷系統的耦合程度很高.儲能技術的支撐尤為重要;負荷聚 合技術可以將中小用戶的需求響應資源聚合起來參與多能需求響應;多能需求響應下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能夠支撐交易及結算過程;電力計量技術可以準確計量採集和存儲多能需求響應技術下的用戶數據;智能控制技術可以實現多能需求響應技術下的能源協調控制;自動需求響應技術可以完全不依賴人工操作,靠信號觸發需求響應實施程序自動調度負荷等等。具體的相關技術介紹如下。

2.1 自動需求響應技術

自動需求響應技術是在智能電網的基礎上,靠信號觸發需求響應實施程序自動調度負荷,而完全不依賴人工操作。隨著多能需求響應的發展,自動需求響應技術需要拓展到多能領域,自動需求響應應當包括參與多能需求響應用戶端數據採集、傳輸、分析形成可調資源庫,當出現高電價或需要維護電網穩定性時向用戶端能量管理系統發送觸發信號,當接收到觸發信號後按照預先制定的負荷設備與分布式電源設備控制邏輯方案,實施需求響應完成削峰填谷,並將信息反饋至自動需求響應伺服器,觸發條件及執行邏輯均可預定,如果需要修改則將新的策略重新寫入控制程序。 國外自動需求響應技術已開展了系統框架、運行模型及機制等研究,日本已經試驗驗證自動需求響應技術的可行性。國內在這方面剛剛起步,江蘇、上海、山東已展開相關研究。 信息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能夠支撐網荷間信息交互,支持多能需求響應用戶側設備接入被主動識別的功能,能使網荷側信息快速達到協調共享。目前江蘇、上海已建立CPS並融合了實時仿真平臺,更全面的功能有待進一步開發。另一關鍵技術是網荷接口標準,國際上網荷通信較為主流的協議標準為美國的OpenADR20,國內目前已發布行業標準《DLT1867——2018電力需求響應系統信息交換規範》,有助於統一和規範設備通信接口,提高需求響應效率。 自動需求響應不同於傳統的需求響應,特別是在自動化程度及對觸發響應時間方面,二者的不同如表1所示。 其它各種能源的供需平衡的實時性遠不如電能,自動需求響應從時效性方面來說主要在電力領域中發揮作用。而對於可靠性、自動化等方面來說,多種能源的自動需求響應也有其發展的必要性。

2.2 儲能技術

儲能技術是指藉助某種儲能介質將能量儲存,提高能源消費在時間上的靈活性的技術。電池儲能屬於電化學儲能技術,因電化學儲能不受地理環境限制、響應快、能夠批量生產等特點,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國內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主,隨著鋰電池成本下降,鋰電池的發展潛力巨大。鈉硫電池在國外廣泛用於負荷平衡,國內已有示範項目運營。電動汽車、充電樁等儲能資源可實現源荷雙向互動,是目前電能轉移最好的控制方式,是非常優質的需求響應資源。儲能資源低谷時段充電,尖峰時段供電,能平衡電網峰谷負荷,對持有者來說能利用峰谷價差盈利。 隨著用戶的能源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綜合化,電、熱、冷系統的耦合程度日益加深,用戶側的儲能配置亟需考慮電熱冷儲能系統的綜合配置,使其可以為多能需求響應作支撐。 抽水蓄能、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屬於物理儲能技術,其中抽水蓄能技術最成熟、機組使用壽命長,利用電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能夠大規模存儲電能,十分適合用來調峰。電容儲能技術是利用超級電容器將電能儲存在電場中,目前在國內由於成本太高,市場佔有率比較低。儲熱技術主要是靠儲熱材料的升溫或相變來貯存和釋放熱能,經常與其他能源互補使用。冰蓄冷技術利用低谷電製冰蓄冷,在空調負荷高峰時冰融水供冷,能夠調節峰谷負荷。 電容儲能與飛輪儲能的放電時間短但系統功率小,抽水蓄能與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功率大但放電時間長,鋰電池、鈉硫電池系統的功率和放電時間範圍較廣。每種技術各有其優缺點,在目前的儲能市場中仍保持多種技術共存的發展格局,未來高安全性、低成本、長壽命、易回收等相關技術的發展是儲能領域的共同追求。

2.3 信息與通信技術

在多能需求響應中,用戶端除了原有的可調節負荷外,另外會配置儲能、電動汽車等分布式能源,具有源荷雙向調節功能。 與傳統的信息技術相比,區塊鏈技術通過智能合約及加密手段等技術,記錄所有交互信息並進行可靠共享,適應分散的多元能源系統結構。在用戶端的能量管理系統中,通過區塊鏈技術收錄可交易的需求響應資源特徵及風、光、儲等能源市場的價格信號,能夠在減少信息傳遞的同時促進資源整合,其強大的查詢與統計功能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更高級的管理服務。P2P的去中心化交易方式也能夠降低需求響應交易準入門檻,從而提高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和積極性。已有研究表明分布式電源與用電設備信息傳遞後,整個需求響應過程能夠實現自動交易和結算1"。 目前5G技術以其高可靠、低延遲、高網速、大容量以及能夠可靠支撐大規模數據信息交互的特點,開啟了網際網路通信加控制的新時代,為能源的傳輸分配帶來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在多能需求響應中,用戶設備側安裝的終端,可通過5G技術通信,將設備數據發送到管理中心主站或者雲端,並將雲端的下發指令傳輸到終端。國網青島供電局聯合華為與中國電信開發建成的5G智慧電網試驗網項目,一期工程已於2020年7月交付投產,是目前國內5G技術在電力系統中應用的嘗試。 通信標準的統一制定,不僅能提升需求響應終端設備的兼容性,而且也有利於需求響應項目的推廣。目前全國智能電網用戶接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49)承擔著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於2014 年啟動電力需求響應標準體系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都在統籌制定中。較早使用的OpenADR標準因涉及付費授權與網絡安全等問題,在行業標準《DLT1867——2018電力需求響應系統信息交換規範》發布後,將逐步被取代。

2.4 能源計量技術

區別於傳統的需求響應,多能需求響應使用計量技術採集存儲並分析多元用戶端數據時,對採集數據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傳輸數據的快速性、可靠性要求更高。 在電力領域電力計量技術採集存儲並分析用戶端數據,採集數據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傳輸數據的快速性、可靠性關係著需求響應結果認定的精確度。量測體系實現網荷信息互動,為需求響應提供硬體支持,是部署需求響應的技術前提。我國從2019年起正式實施國家標準《GB/T37016——2018 電力用戶需求側響應節約電力測量與驗證技術要求》,該標準規定了參與需求響應的用戶節約電力的測量與驗證方案等。在多能領域的需求響應測量和驗證技術還有待發展。 電力計量在應用中堅持穩定、成熟的技術路線,隨著自控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在應用中更高效安全,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更高。

2.5 智能控制技術

多能需求響應需要對多種能源進行協調控制。智能控制技術是指在無人為幹涉情況下,具有一定的自主驅動實現目標控制的技術,是控制理論的高級發展階段。自動控制技術在使用時,在設備控制中內置算法,被觸發時實現控制功能,常用的算法有模糊控制、遺傳算法、神經網絡算法等。 目前在能量管理系統、智能電器及電網友好型設備等方面應用廣泛,以滿足智能電網及需求響應的要求。發展最快的是家庭能量管理系統,將整個家庭的電器連接成一個局部網,可實現遠方遙控功能。此外,對分布式電源如儲能、光伏、電動汽車等的協調控制也是智能控制的重要研究內容。

2.6 負荷聚合技術

區別於傳統的需求響應,多能需求響應的負荷聚合對小容量的居民和商業用戶的電、熱、冷等多種能源進行聚合,其數量龐大但單個容量小,參與需求響應意願較強且對社會經濟影響小,但參與途徑不暢,而負荷聚合技術將數量龐大且分散的中小用戶的可調負荷與分布式能源,運用數學方法進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資源庫,從而參與需求響應項目。 目前雖然負荷聚合技術方法較多,其中對於負荷的建模不易,建模的好壞直接影響聚合的效果。另外聚合結果多為總體資源潛力水平,分解至用戶的方案不唯一。

3 多能需求響應技術發展方向與挑戰

(1)自動需求響應技術使電網運行更可靠穩定和經濟,其發展以來通信技術、接口標準等一系列技術都在不斷地進步,目前雖然受限於需求響應的運行機制限制及自動化的發展水平,但在未來是需求響應功能優化升級的大方向,從提升自動化水平和可靠性水平考慮,自動需求響應也可推廣至多能系統。

(2)儲能技術雖然存在高成本、有技術瓶頸等問題,但近年來成本降低和性能提升較快,,未來儲能技術將在多能需求響應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3)區塊鏈技術在多能交易研究方面有較大的應用前景,鑑於其對於分布式交易的重要支撐作用,可以預期其在多能交易方面將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在5G通信的普及和應用下,區塊鏈將成為需求響應商業模式的基礎應用技術。

(4)在智能控制技術方面,未來將配合自動需求響應,依託人工智慧算法,實現對於用戶用能特性的準確感知和精準控制,提升多能需求響應品質。

(5)負荷聚合商是規模化需求側資源應用的關鍵主體,通過準確把握負荷特性,將單個散布的需求側資源聚合為體量客觀的需求側單元參與批發市場應用,可探索雲儲能、共享儲能、虛擬電廠、虛擬能源站等多種商業模式,實現負荷聚合在多能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4 結束語

電、熱、氣等多元能源的綜合配置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文從能源網際網路下多能需求響應的角度,介紹了多能需求響應視角下的自動需求響應技術、儲能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電力計量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負荷聚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並對各技術的發展方向及面對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隨著未來多能需求響應被廣泛地接受,其發展空間將不斷擴大,更深入地研究相關支撐技術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原標題: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深度文章|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摘要∶提升清潔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在終端的消費比例,及實現多種能源類型的綜合互補配置,是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能源網際網路環境下,對需求響應的要求也從傳統方式過渡到多能綜合需求響應。
  • 最全面能源網際網路技術解析
    這些數據包括電氣量和非電氣量,需要根據LPWA技術特點界定其適用範圍,全新規劃業務需求和模型。同時,物聯網安全需要從終端接入、數據傳輸和平臺安全全面考慮。智慧能源網際網路的市場化、高效化和清潔化發展創新了眾多新的能源業務場景,對能源物聯網的需求將會十分顯著。隨著信息、連接和計算為主導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M-ICT技術在各個行業掀起了變革的浪潮。
  • 數據中心園區能源網際網路的關鍵技術與發展模式
    PEI 是基於電力與天然氣網絡、在園區級用戶側建立的多能耦合系統,以能源需求優化為目標,結合網際網路技術與通信技術,實現區域內「源–網–、儲能以及需求側響應在規劃及運行中的影響與作用。與歐洲、日本不同,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的自然資源與社會發展情況差異明顯;應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構建物理模型與信息結構深度融合的、多種能源高效利用、多元負荷主體深度參與的 PEI,同時充分激發需求側市場潛力。
  • 構建配電物聯網技術體系 支撐能源網際網路快速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輸配電網訊:當前,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正在深度融合。從技術特徵和功能形態上看,作為能源革命中心環節的電網正向能源網際網路演進。今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戰略目標。直接面向電力用戶的配電網也將轉型升級。
  • 關於實施「網際網路+」智慧能源行動
    「網際網路+」智慧能源是一種網際網路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具有設備智能、多能協同、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等主要特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驅動形成能源網際網路發展新業態。適應新業態及大數據應用發展要求,完善能源與信息深度融合下的安全監管和市場監管機制,保障信息安全和市場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四是深化改革,推動革命。適應能源網際網路「三分技術、七分改革」的發展要求,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推動能源消費、供給和技術革命。
  • 2020年能源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網際網路專委會學術年會在津召開
    會議以「聚力能源網際網路 賦能數字新基建」為主題,分為一個主論壇和三個專題論壇,旨在加強能源網際網路多交叉學科和跨行業技術交流,促進能源網際網路學術研究和工程應用,推動能源低碳轉型。來自能源電力領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機構等的100餘位嘉賓出席現場會議,另有5000餘位嘉賓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參加會議。
  • 【能源網際網路洞悉】日本能源網際網路發展現狀及經驗啟示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編者按:當前世界範圍內能源轉型加速,國家電網公司也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戰略目標。建設能源網際網路是承接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電網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新時代和新戰略下,對能源網際網路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深化。
  • 泓慧能源飛輪儲能參加「第二屆能源網際網路國際創新創業峰會」路演...
    此次峰會重點關注「政策、市場、技術、投資、創新」五個方面,圍繞「十四五」能源規劃、「能源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趨勢與路徑」、「全球能源創新的示例」、「能源網際網路行業投資的方向與準則」等議題進行深度探討。匯聚國內外行業領袖、知名高校、著名孵化器、投資機構等諸多全球創新創業資源。
  • ICT與能源網際網路
    現在他們已經做得非常棒了,解決特殊環境下使用成為可能。所以在能源網際網路,尤其像超長佔距上完全可以用,世界上傳輸距離最遠,省一個站省很多錢,所以相干光是我們現在關注的重點。這是相干光的基本原理,我去過他們的實驗室,這也是國家長期支持的,這是他們提供的一份材料。
  • 能源網際網路建設央企要擔大任
    能源網際網路是以電為中心,深度融合先進能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能夠實現多能互補、智能互動、泛在互聯的智慧能源網絡。作為能源和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的產物,能源網際網路被認為是破解能源問題的「金鑰匙」,將為我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助推能源革命起到重要作用。
  • 雲計算環境下安全關鍵技術研究
    雲計算已發展成為大數據應用、跨平臺應用的主要解決方案,而虛擬化、大規模、開放性等特徵,帶來了更多安全威脅和挑戰,通過分析雲計算安全防禦模型架構,分別對雲計算安全的技術特徵、運行特徵、保障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雲計算安全能力軟體定義、保障服務化、服務智能化、防禦動態化等關鍵技術,支撐雲安全防護靈活部署、高效保障、快速響應,提升雲計算環境多樣化安全需求的響應能力,以及強對抗環境中雲計算持續服務能力
  • 我國能源網際網路為何能在「新基建」政策背景下大放異彩?
    從微觀層面來看,能源網際網路可以實現智能設備、儲能裝置、能源系統的即接即用,而且只要滿足操作條件,這種即接即用就可以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另外,能源網際網路的工作環境非常特殊,一般會涉及大量的數據。尤其在可再生能源接入能源網際網路之後,不同來源的數據更是越來越多,例如,氣象情況、用戶使用習慣
  • 擁抱產業網際網路,能源匯開放平臺構建能源產業新生態
    發展產業網際網路,開展綜合數字能源服務,促進能源流通,已成為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用能成本、促進競爭與合作的重要發展方向。 產業網際網路在今年能迎來高光時刻,與國家大力支持的新基建有十分密切的關係。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產業網際網路與新基建七大領域不謀而合。
  •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認識的能源網際網路與能源革命
    完善配電網結構,合理劃分供區範圍,提高負荷轉供能力,全面消除薄弱環節,優化電力營商環境。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新型小鄉鎮、中心村電網和農業生產供電設施升級改造,補齊鄉村配電網短板。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更好適應清潔能源開發和電能替代需要。
  • 一切皆有可能 在延慶,能源也能「互相聯網」,經濟又高效!
    、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智能微電網作為能源網際網路產業中的框架和技術基礎,通過新型的綜合能源服務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分布式能源接入電網的問題,推動新能源產業進步,實現能源優化配置以及微電網運行的經濟高效,並實現微電網與用戶的雙向互動,提升用戶服務質量,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最終促進電網節能減排。
  • 能源網際網路與智能電網技術
    能源網際網路可理解是綜合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 信息技術和智能管理技術, 將大量由分布式能量採集裝置, 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種類型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石油網絡、天然氣網絡等能源節點互聯起來, 以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的能量對等交換與共享網絡。
  • 新基建下,輕量級密鑰發力能源網際網路
    新基建下,能源網際網路的建設引入了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邊緣計算等各類新型技術,數據安全體系越來越多的基於系統、終端或模塊來實現。能源網際網路中的各類終端設備、模塊異構、數量大、分布廣,同時,設備應用還具有大量的低功耗、窄帶通信等需求。這種應用需求下,實現能源網際網路安全,傳統PKI CA安全體系顯得力不從心,不能完全適應。
  • 工業網際網路萬企行|榆林能化企業升級智造,工業網際網路需求顯著
    據介紹,未來能源信息化建設共分為兩期,第一期從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主要進行基礎信息網絡、辦公及其它應用系統建設;第二期從2019年1月~2020年12月,用「數據+平臺+應用」的新模式,建立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技術的安全應急管理平臺,通過對突發事故的預防、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和恢復重建這幾個過程的管理,建立必要的組織機構和技術措施,使應急管理和響應決策化
  • 薛光林:基於數據技術和需求洞察 賦能網際網路加油產業鏈
    畢竟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能源網際網路領域又是難得未被完全開發的藍海,看好這個市場並想從中分一杯羹的不乏網際網路及能源行業巨頭,背靠母公司光匯石油發展起來的光匯雲油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如今第一輪市場競爭洗禮已然結束,作為留下來的玩家,光匯雲油在網際網路加油市場的下半場會有怎樣的玩法呢?
  • 能源網際網路中的微能源系統儲能容量規劃及投資效益分析
    未來能源網際網路將實現物理配電網與信息通信系統的高度融合,實現多種能源的共享和供需匹配。作為其物理部分的配電網,隨著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電動汽車、供熱(冷)系統等新型元件的大量接入,將逐步演變為電、氣、熱(冷)等多種能源耦合形成的多能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