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7納米、量產14納米,中芯國際不負眾望,三個月營收71億

2020-11-26 金牛科技說

國產晶片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曾經說過,海思最大的不足就是只具備設計晶片的能力,無法單獨完成晶片製造。正因於此,當美國的規則來臨時,華為才會陷入被動的局面,其晶片供應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此外,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曾表示,華為設計出來的晶片,以國內的基礎工業水平根本造不出來。這意味著國內在半導體領域最大的難點就是晶片製造,空有設計能力,卻生產不出來,實在是讓人感到惋惜卻又無奈。

同時,國內造不出先進晶片也是華為被規則籠罩的重要原因。如果國內大陸的供應商能滿足華為麒麟晶片的生產要求,那麼何需害怕所謂的規則,國內完全有能力實現晶片的自給自足。

但可惜的是,直到現在國產代工廠都沒能掌握領先的晶片製造技術,與國外頂尖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晶片製造是國內的難題,也是一項永遠都不會落後的核心技術,因為晶片沒有最先進,只有更先進!

對於國內而言,華為晶片事件給所有國產半導體公司都提了一個醒,必須要自主研發相關技術,否則未來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支持。因此,自從今年9月份開始,國內就在不斷地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投入,希望能儘快實現自主化和國產化的晶片生產。

在這種全力支持的大環境下,國產晶片事業終於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也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最近,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傳來好消息,突破7納米,量產14納米,可以說是不負眾望!

中芯國際不負眾望

據中芯國際官方表示,目前已經完成了14nm晶片的量產,良品率高達95%,達到了業內領先水平;至於更先進的7nm晶片,中芯國際也突破了相關技術,和臺積電7nm工藝的差距越來越小,很快就能完成試產和量產!

也就是說,中芯國際終於從中端製程邁向了高端市場,畢竟7nm是現在最主流的高端晶片。而14nm晶片其實也能用作手機處理器,只是性能和功耗比不上先進的晶片而已。中芯國際在這兩個製程上取得突破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國產晶片前進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中芯國際還有一個好消息,晶片技術的突破為它帶來了實質性的好處。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三個月營收71億,漲幅達到了32.6%;與此同時,中芯國際的利潤也超過了2.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一倍有餘!

從這些情況和數據中不難看出,中芯國際的發展蒸蒸日上,雖然還是比不上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但是只要再給它一段時間,肯定會繼續帶來好消息,將來未必不能挑戰到臺積電的地位!

對於華為而言,中芯國際的突破同樣也是一件好事,因為以後華為完全可以將7nm和14nm的晶片交給中芯國際代工。這樣一來,美國的規則就會失去原本的作用,華為的手機業務也能夠解放出來。

不得不說,在這個關鍵時刻,中芯國際不負眾望,不僅沒有被困難阻礙,反而還將壓力轉化為了動力繼續向前進步!這種精神和品質值得所有國產公司學習,只要它們都能像中芯國際和華為這樣,那麼國產技術何愁不能崛起?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雖然美國的晶片規則給華為帶來了一些影響,但是西方不亮東方亮,中芯國際的突破將讓華為迎來新的轉機!相信以後華為和中芯國際肯定會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促進國產晶片的崛起,這一天不會太久!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和轉發!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14納米能否一戰 晶片狂人梁孟松透了實底
    11月12日,中芯國際在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上,被業界譽為「晶片狂人」的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表示,目前14nm量產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這句話字裡行間透露了怎麼樣的信息,中芯國際的14nm產線在國際上能否一戰,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但他也承認,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國產7納米晶片獲得突破!中芯國際喜訊不斷,14納米良品率突破大關
    近日,我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傳來消息,中國7nm晶片正在和世界縮小差距,14nm的晶片工藝更是實現大步邁進式發展。據管理部門透露,目前中芯國際14nm工藝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行業標準,這意味著其生產的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95%。迄今為止,14 nm工藝是晶片製造領域的一個分水嶺,掌握14 nm工藝節點的只有臺灣臺積電、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良品率已經達到了業界的生產水平,在全球代工廠的規模上僅次於臺積電。
  • 美國施壓,中芯國際夢斷7納米?
    被納入「實體名單」,意味著未經美國商務部的許可,美國公司無法向中芯國際提供技術與產品。美國商務部在禁令中還特別指出,10納米及以下半導體晶片生產所需的特定技術與設備將被直接拒絕出口,以防止此類關鍵的技術用於中國的軍民融合。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正在研發7納米先進位造工藝的代工廠,美國制裁對其現有業務和未來研發造成什麼影響最令人關注。
  • 中芯國際稱14納米訂單充足 研發費用佔營收已超兩成
    作者: 來莎莎[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拓墣產業研究院統計,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中,中芯國際排名第五,佔總市場份額4.5%。 ]6月7日晚,中芯國際交出了科創板首輪問詢答卷,這距4日接受問詢僅4天。在國人對晶片格外關注的時間點,作為中國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回歸A股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
  • 國產7納米晶片大邁進!中芯國際喜訊不斷,14納米良品率突破大關
    近日,我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傳來消息,中國7nm晶片正在和世界縮小差距,14nm的晶片工藝更是實現大步邁進式發展。 據管理部門透露,目前中芯國際14nm工藝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行業標準,這意味著其生產的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95%。迄今為止,14 nm工藝是晶片製造領域的一個分水嶺,掌握14 nm工藝節點的只有臺灣臺積電、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良品率已經達到了業界的生產水平,在全球代工廠的規模上僅次於臺積電。
  • 中芯國際7納米晶片新進展,國產晶片技術有突破?繞過EUV光刻機
    近日中芯國際傳來消息,據去年14納米晶片成功量產之後,可以媲美7納米的N+1晶片已經開始試產了。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工藝最為先進的一個代工廠,可以說是全村的希望,一舉一動都受到市場的關注。在晶片代工領域,14納米工藝是一個分水嶺,全球掌握這一工藝的只有少數那麼幾家,包括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等。
  • 美國施壓,中芯國際遇阻7納米晶片
    7納米晶片) 此舉對中芯國際最大的影響是14納米以下先進工藝的推進,對於成熟工藝業務的影響不大
  • 華為轉單中芯國際14納米晶片?產能有限,或可助力技術突破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自從去年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就一直在積極構建本土供應鏈,中芯國際在華為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去年第四季度,中芯國際14納米製程貢獻了1%的收入,這些收入部分來自華為的訂單。有報導稱,華為旗下半導體部門海思半導體在2019年底就安排部分工程師,聯合中芯國際設計和生產晶片,資源方面也逐漸向中芯國際傾斜,而不再完全依賴臺積電。
  • 中芯國際14 納米晶片量產,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
    日前,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博士在投資者調研會議上透漏了公司最新進展,特別是在先進工藝上的最新情況。梁博士表示,14 納米在去年第四季度進入量產,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隨著我們展現出的研發執行能力,客戶對中芯國際技術的信心也在逐步增強,我們將持續提升產品和服務競爭力,引入更多的海內外客戶。
  • 14納米晶片到底會比7納米晶片差多少?中芯國際這次任重道遠
    目前,中芯國際已經實現了14納米的晶片的量產,距離7納米還有較大的距離,這也使得網上出現一種疑問的聲音。如果是用回14納米的晶片,會比7納米的差多少呢?本文就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兩種晶片規格的差距。但是,如果是運行大型遊戲,你會明顯感覺到7納米更加流暢,發熱量更低,電量消耗更小。尤其是一些老款手機,使用了兩三年之後,14納米會出現卡頓不流暢,7納米卻還是流暢平穩運行。
  • 中芯國際能否追上臺積電?14納米追5納米
    不可否認,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等國際先進企業在先進位程上仍存在差距:臺積電已量產5納米,中芯國際尚停留在量產14納米。雖然十餘年前,中芯國際曾一度大幅縮小與臺積電的差距,但在經歷與臺積電的專利大戰、靈魂人物張汝京出走,管理層內鬥之後,元氣大傷。
  • 中芯國際放大招,12納米晶片量產,直追英特爾,白宮:這咋辦?
    ,中芯國際放出了一個大招,新一代12納米級別的高端晶片開始了量產,技術直追英特爾,美國白宮慌了:這可咋辦?中芯國際近日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的第一代14納米級晶片已經完成量產,第二代的12納米晶片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小批量試產也近在眼前,而針對此前美國方面的禁令限制,中芯國際重點申明,目前公司的運營採購一切正常,這兩款晶片的布局早在2019年底就已經開始,也充分體現了中芯國際的未雨綢繆,對此有網友好奇,技術進步是好事,那麼何時才能追上臺積電呢
  • 國產晶片龍頭18年追趕之路,中芯國際將年底試產7納米,
    14納米並且投入7納米的試產,預期明年也能正式量產,稱不用EUV。新製程工藝N+1作為14納米的後繼者,而且性能相比14納米性能提高了近20%,也被稱為7納米製程的開始。而且N+2製程工藝更加突出,同樣被稱為第二代7nm工藝。
  • 中芯國際180億募資投14納米生產線 三年研發費128億促「中國芯...
    近日,中芯國際公告稱,在科創板IPO計劃募集資金為200億元,實際募集資金淨額為456.6億元,計劃將募資中的180億元用於中國大陸第一條14納米及以下的先進工藝生產線。不僅如此,中芯國際還繼續加碼28納米領域。長江商報記者發現,行業龍頭2020年已將工藝推進到量產5納米。
  • 中芯14納米以下恐停擺 中國半導體自主化受拖累
    2020年12月18日美商務部宣布將中芯國際納入實體清單,DIGITIMES Research認為,美國商務部此次升級中芯禁令,對中芯已造成實質影響,除先進位程發展恐止步於12納米,現已量產的14納米及以上製程運轉也將受衝擊,進而拖累中國半導體自主化進程。
  • 中芯國際成7納米「唯一追趕者」,國產晶片即將崛起
    憋著一口氣的張汝京,很快就帶領上百名中國臺灣工程師在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這次張汝京依舊雄心不改:挑戰臺積電。有了世大半導體的教訓,這次張汝京運籌帷幄,穩紮穩打,並成功將臺積電逼近了牆角。2006年,臺積電量產65納米製程震驚了業界。然而緊追其後,中芯國際則於2007年掌握了65納米製程,一炮而紅。
  • 中芯國際人才沒白挖,成功試產14納米晶片,95%良品率追平英特爾
    第二陣營的英特爾,10nm剛剛成功,臺企聯電還在14nm的技術節點,預計2020年前難有新的突破。在大陸建廠方面,廈門聯芯試產28納米晶片的HKMG製程,良品率已經高達98%;臺積電16納米晶片的南京工廠已經滿產;成都22納米的格羅方德工廠,預計2019年下半年量產。而作為大陸晶片代工「老大哥」的中芯國際,去年還傳出28納米晶片良品率低的問題,技術壓力巨大,離第二陣營越來越遠。
  • 中芯國際宣布重大突破:8納米晶片年底小批量試產
    作為第一代FinFET技術的升級版,中芯國際的第二代FinFET N+1技術將正式突破14納米製程的限制,成為中國大陸首家打入10納米及以下工藝製程的廠家,值得祝賀!N+1和N+2技術不需要EUV也能實現7納米及以上製程晶片的製造,這一切都要感謝一個大佬的加入:梁孟松梁孟松堪稱晶片業的傳奇人物,在加入中芯國際之前,他在美國晶片巨頭AMD、臺積電、三星都有過任職,在臺積電的17年裡為臺積電的發展壯大立下過汗馬功勞,三星從28納米直接跳過20納米和16納米直接研發14納米技術,就是梁孟松主導的,最終三星比臺積電早半年實現了14納米工藝
  • 中芯國際成7納米「唯一追趕者」,國產晶片即將崛起
    而中芯國際在21世紀初的橫空出世,顯然讓無數國人看到了希望。 2006年,臺積電量產65納米製程震驚了業界。然而緊追其後,中芯國際則於2007年掌握了65納米製程,一炮而紅。讓外界頗為矚目的是,中芯國際65納米僅小幅落後於臺積電,這也是第一次希望的曙光照在了張汝京的身上。
  • 14納米已進入量產階段 良率穩步爬升
    據中芯國際官方表示,其14納米工藝製程晶片目前已正式進入到了量產階段,良品率正在穩步爬升中,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息,標誌著國產半導體晶片領域正在加速崛起。麒麟710/710F是麒麟7系列的首款晶片,採用臺積電12nm工藝製造,集成四顆A73加四顆A53 CPU核心,最高主頻為2.2GHz。而中芯國際14nm工藝版本的麒麟710A最高頻率降至2.0GHz,其他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