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曾經說過,海思最大的不足就是只具備設計晶片的能力,無法單獨完成晶片製造。正因於此,當美國的規則來臨時,華為才會陷入被動的局面,其晶片供應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此外,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曾表示,華為設計出來的晶片,以國內的基礎工業水平根本造不出來。這意味著國內在半導體領域最大的難點就是晶片製造,空有設計能力,卻生產不出來,實在是讓人感到惋惜卻又無奈。
同時,國內造不出先進晶片也是華為被規則籠罩的重要原因。如果國內大陸的供應商能滿足華為麒麟晶片的生產要求,那麼何需害怕所謂的規則,國內完全有能力實現晶片的自給自足。
但可惜的是,直到現在國產代工廠都沒能掌握領先的晶片製造技術,與國外頂尖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晶片製造是國內的難題,也是一項永遠都不會落後的核心技術,因為晶片沒有最先進,只有更先進!
對於國內而言,華為晶片事件給所有國產半導體公司都提了一個醒,必須要自主研發相關技術,否則未來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支持。因此,自從今年9月份開始,國內就在不斷地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投入,希望能儘快實現自主化和國產化的晶片生產。
在這種全力支持的大環境下,國產晶片事業終於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也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最近,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傳來好消息,突破7納米,量產14納米,可以說是不負眾望!
據中芯國際官方表示,目前已經完成了14nm晶片的量產,良品率高達95%,達到了業內領先水平;至於更先進的7nm晶片,中芯國際也突破了相關技術,和臺積電7nm工藝的差距越來越小,很快就能完成試產和量產!
也就是說,中芯國際終於從中端製程邁向了高端市場,畢竟7nm是現在最主流的高端晶片。而14nm晶片其實也能用作手機處理器,只是性能和功耗比不上先進的晶片而已。中芯國際在這兩個製程上取得突破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國產晶片前進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中芯國際還有一個好消息,晶片技術的突破為它帶來了實質性的好處。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三個月營收71億,漲幅達到了32.6%;與此同時,中芯國際的利潤也超過了2.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一倍有餘!
從這些情況和數據中不難看出,中芯國際的發展蒸蒸日上,雖然還是比不上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但是只要再給它一段時間,肯定會繼續帶來好消息,將來未必不能挑戰到臺積電的地位!
對於華為而言,中芯國際的突破同樣也是一件好事,因為以後華為完全可以將7nm和14nm的晶片交給中芯國際代工。這樣一來,美國的規則就會失去原本的作用,華為的手機業務也能夠解放出來。
不得不說,在這個關鍵時刻,中芯國際不負眾望,不僅沒有被困難阻礙,反而還將壓力轉化為了動力繼續向前進步!這種精神和品質值得所有國產公司學習,只要它們都能像中芯國際和華為這樣,那麼國產技術何愁不能崛起?
綜上所述,雖然美國的晶片規則給華為帶來了一些影響,但是西方不亮東方亮,中芯國際的突破將讓華為迎來新的轉機!相信以後華為和中芯國際肯定會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促進國產晶片的崛起,這一天不會太久!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