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2020-12-19 新資訊天下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名人輩出,今日記者採訪了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愛心公益模範,山東鄒平徐廷傑,出生於1970年,青陽鎮化莊村人,現任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負責講解,文物保護,修復,教學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碑刻拓片研發教學基地傳拓老師,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2019年參加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慶祝五一勞動節盛會,榮獲實幹金牛獎。

一:紮根博物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由於徐廷傑經常組織公益活動和公益演出,認識了館長韓同彬,韓館長也看中了他多才多藝,忠厚善良,平易近人,熱心公益的品格,介紹了博物館是永久性公益單位,為國家保護文物,用於考古,科學研究,觀眾和學生參觀展覽,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博物館是一個地區的名片,了解當地歷史沿革,風土人情,時代變遷的窗口。他放棄了很多單位的高薪聘用,加入到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陣地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

位於鄒韓路中段路東的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館藏展品1萬2千件。博物館面積1700平方米,共分上下三層,十幾個系列,二十幾個展廳,有石碑,拓片,字畫,陶器,瓷器,名硯,根藝,紅木、文史文獻,黃河文化,愛國主義,紅色文化等豐富展品,是濱州市首家省級資質非國有博物館,山東省首家文史文獻類博物館,在全省收藏屆享譽盛名,2018年列入國家博物館名錄,成為濱州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濱州市中小學生紅色傳承基因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眾林網紅公益直播基地,2020年正式申報國家三級博物館。博物館自開辦以來實行免費參觀,吸引了大量遊客來參觀。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國家文物為宗旨,是市民、遊客認識城市歷史、感悟城市輝煌的窗口。為中小學生豐富家鄉歷史文化知識,開展第二課堂教育的理想場所。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自開館以來,積極收藏黃河文化的展品,收集黃河文史書籍和資料一百多件,黃河沿岸村莊搬遷社區之際,工作人員去收集了幾百件黃河治理時的用品,有修建黃河大堤用的石夯,獨輪手推車,黃河稱,鐵鍬,等,黃河圖片和展板一百多副,創辦了鄒平市黃河文化展廳,黃河文化展廳中,一幅12米長的黃河萬裡圖,實屬罕見,明代多位名家合作完成,民國31位著名書法家題字,最重要的是一項用銀標註沿黃河各地名稱的技藝,需用放大鏡觀看,至今無法破解。還有各類有關黃河的書籍和實物幾百件,為廣大觀眾和學生提供了解黃河的平臺,讓我們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好黃河文化。

2019年1月,在鄒平市發起來關愛留守兒童讓愛回家公益活動,聯繫愛心企業,聯繫學校,為留守兒童送去各種禮品和證書,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表示長大後學習雷鋒精神為國家做貢獻,回報社會。

香港衛視美麗中國公益行欄目播出

二:為家鄉文化事業無私奉獻

徐廷傑,出生於山東省鄒平市青陽鎮化莊村的普通農民,多年來堅持不懈參加各種公益事業,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練就了一身本領,喜歡唱歌,還能反串女聲和童聲,惟妙惟肖地模仿幾十位明星的聲音以及動物叫聲,並能演奏幾種樂器,群眾都親切地稱他「萬能嗓子」。作為一名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演員,徐廷傑從小就喜歡文藝,初中畢業踏上北京的列車,在首都度過了十五年的北漂生活,結識了很多朋友,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除了唱歌和模仿,徐廷傑還喜歡攝影和新聞寫作,經常在齊魯網大眾網,鄒平日報和濱州日報發表作品,他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龍翻身】的傳承人,深知擔負責任之重,在村委領導的支持下,他們重新組建了化莊鑼鼓隊,發展了很多年青隊員,並在各級媒體積極進行宣傳。目前,這一文化遺產重新煥發了生機,多次參加各地演出。2016年為村裡免費製作安裝了公益宣傳欄,組建了山東龍鳳呈祥藝術團到各村裡演出,2017年5月負責民生工程,為全村二百多戶家庭完成了旱廁改造,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為村裡孤寡老人和殘疾人送去了禮品和免費體檢卡,多年來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成功舉辦了青陽鎮首屆百姓春晚,在廣富集團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舉辦了青陽鎮首屆旗袍攝影文化節,組織了大型山會的文藝演出,活躍了家鄉的文化事業,得到媒體關注,報社和電視臺多次採訪報導,成為了當地的文化名人。

舉辦青陽鎮首屆旗袍攝影文化藝術節

三:弘揚中華孝道文化,熱心公益事業。

2016年,他和張含西共同在鄒平縣城成立了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宣傳民族孝道文化為宗旨,所有工作人員演員都是無私奉獻,免費為群眾演出,至今演出幾百場,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2017年開始,鄒平家和孝道成功主辦了三屆鄒平家和孝道春節聯歡晚會,徐廷傑應邀參加了北京2018年中央電視臺少兒春晚新聞發布會,閒暇之餘他還義務宣傳報導好人好事,走訪幫助困難群眾。經常組織民間文藝愛好者走進村莊、社區、敬老院,開展公益演出,很多人受到感動,主動孝敬老人,紛紛加入宣傳孝道文化的行列,在齊魯大地颳起尊老敬老愛老的文明之風。

四:傳承民族技藝,發展非遺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金屬雕刻歷史悠久,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真正留下來的老手藝絕活,如鳳毛麟角,懂金刀留絲刻這門國粹絕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鄒平有位手工金屬雕刻大師尚紅生,祖傳絕技源自漢代的金刀留絲刻,耗時三年雕刻了一副九州同輝作品獻給國家,徐廷傑寫了幾篇新聞報導,兩人志同道合,為了不讓這項中華絕技失傳,把雕刻事業做成中國品牌,2019年10月,成立了山東家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獨特技藝傳承,貴金屬手工雕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民族非遺技藝,通過近兩年時間的運作,參加了國內大型文化展覽,深圳國際文博會,山東省國際文博會,舉辦各種活動,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新聞媒體的關注,為了更好地發揚這項中華民族的傳統手工雕刻工藝,實現大國工匠,工匠築夢,我們開始籌備建立手工金屬雕刻研發教學基地,2020年9月,在惠民縣政府的支持下,入駐中國孫子兵法城,成立惠聖(惠民縣)金屬雕刻有限公司,收徒教學,爭取把中華絕學發揚光大,為國爭光,走向世界。

九州同輝雕刻作品在北京居庸關長城

五:發揚中華傳拓技藝,開發文創產品。

為了發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拓技藝,博物館依託館藏曆代百塊石碑,和各種文物,為參觀的學生和遊客現場展示拓片製作,還舉辦傳拓技藝培訓,徐廷傑到處拜師學藝,2019年6月,參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主辦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傳拓技藝培訓班,在山東藝術學院接受傳拓名師指導授課,系統地學習了平面拓,全形拓,穎拓,高浮雕,魚拓,錢幣,樹葉,甲骨等技法,學業合格,頒發了結業證書。碑刻拓片傳統技藝,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獻形式,就是把紙附在石碑上面,用墨和硃砂把文字和圖案拓印下來,很多古碑損毀,因有拓片傳世,才能了解原碑的內容和風採,石刻文獻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分布廣泛,是保存和傳播中國文化、記錄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石刻的記載可以改寫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文獻版本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一座座石碑,連綴起來的是中國的文獻史、文字史、建築史、宗教史,甚至還有書法、音樂、舞蹈等的歷史。一張張拓片,既精且美,它們攜帶著文明的基因和密碼,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濃縮著抽象的文物價值,留下了深遠的想像空間,永遠值得我們駐足凝神,學習研究。為留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石刻資源,傳承拓片技藝。

徐廷傑告訴記者,做了這麼多年的公益事業,耽誤了很多寶貴的時間,付出了很多的錢財,多虧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後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現在國家提出文化強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央視智慧中國楊秀芳報導)

相關焦點

  • 「紫檀文化大講堂」在橫琴開講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羅永綱,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珠海市政協副主席朱權偉,珠海橫琴新區黨委書記牛敬,富華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和富華國際集團總裁趙勇等嘉賓出席了此次活動。
  • 「守舊」 創新雙管齊下 山東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山東不斷加大對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闡發力度,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煥發勃勃生機。古代文獻典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經過比對,精準地把這一萬多古籍回歸過來,建構中國古典文獻的完整系統,這樣就為我們這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打好了堅實的資料基礎。」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更好地傳承發展,山東加快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建設,孔子博物館、世界儒學文獻資料收藏中心相繼建成使用,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外引內培高端人才,對儒學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釋、正本清源。
  • 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漢魏碑刻展為書法愛好者帶來文化大餐
    編者按: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中華傳統曬書活動」。今年以「傳習經典融古慧今」為主題,以中華傳統文化推廣為重點。
  • 大家話經典|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古人重要的事都刻在石頭上 曬...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中華傳統曬書活動」。今年以「傳習經典融古慧今」為主題,以中華傳統文化推廣為重點。曬書活動啟動儀式在曲阜孔子博物館舉行。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原文化部副部長、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趙少華,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文章,原中宣部副部長、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王世明,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薛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蘇丹等嘉賓,以及來自全國的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 當好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使者
    ;主辦「中國《漢字》國際巡展」,搭建高層次、可持續、富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外文化對話和文明互鑑平臺;進行漢字文化推廣,加深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鍛鍊學生對社會大眾和來訪的外國嘉賓講解並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舉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雅集」活動,培養學生自主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學生自覺研習和提升自己的中華才藝以及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體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 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山東博物館展出 重現「大明風華」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9月29日電(趙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等多角度為觀眾重現「大明風華」。此次展覽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
  • 山東大學博物館何以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博物館館長方輝說。走進「邿國尋蹤」展區,一套規模較大、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青銅禮樂器成為焦點,這也是山東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出土自濟南長清仙人臺邿國貴族墓地。「這是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在1995年開展考古實習時挖掘出土的文物。當次發掘出土青銅禮樂器共有110多件(套),尤以這套禮器、樂器組合最為完整,器形碩大,鑄造精美。
  •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孫寶林:印刷文化的使者
    ◆孫寶林: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印刷文化首席傳播專家,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兼印刷史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我幹的事,是四大發明之一。」大喘氣之後,還有一句:「印刷術的文化傳承傳播。」孫寶林毫不掩飾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是事業的驕傲。
  • 傳習經典,融古慧今,孔子博物館這場曬書節復原風雅傳統
    伴隨著雅樂演奏和青少年的朗朗書聲,「傳習經典 融古慧今——2020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啟動儀式在孔子博物館孔子講學堂舉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李國琳,濟寧市人大副主任張玉華、曲阜市市委書記劉東波,山東省圖書館館長劉顯世、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等單位領導及著名學者出席儀式。
  •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20日,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旅順博物館王振芬館長、中國人民大學孟憲實教授、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領銜,來自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師生等組成整理團隊,花費六年時間,對這批珍貴資料進行了全面整理。該項目於2018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終於在近日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
  • 習總書記勉勵我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暨南大學考察,觀看校史展覽和辦學成果展示,走進圖書館華僑華人文獻館看望同學們並親切交流。當聽到不少同學來自港澳臺地區和海外時,習總書記勉勵同學們「好好學習、早日成才,為社會作出貢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習總書記指出,我國有5000多萬海外僑胞,這是我國發展的一個獨特優勢;改革開放有海外僑胞的一份功勞。
  • 《貴州文史叢刊》創刊40周年,聽聽錢理群等全國學者如何評價
    該刊一直致力於貴州文史的發掘整理、貴州文化特點的分析研究,刊載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獻與研究文章。刊名雖冠以「貴州」二字,但並非裹足一隅,所刊文章中有相當部分是全國性的學術問題。創刊40年來,《貴州文史叢刊》立足貴州本土,面向全國和世界,從文史哲、科技、教育、曆法、民俗、藝術等多學科探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後刊發4000多篇各類文史研究論文、文獻整理成果,聯繫了海內外一大群專家學者,為研究中華尤其是貴州歷史文化以及貴州文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文史學界、人文社科期刊界佔有一席之地。
  • 徐匯區藝術館館長唐浩當選副會長
    徐匯區藝術館館長唐浩當選副會長 2020-10-30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 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中國文物報社副社長楊曉波出席展覽開幕式,開幕式由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主持。此次展覽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色彩之鮮豔、款式之齊全、保存之完好、紋飾之精美,在國內甚至是世界博物館界都是首屈一指。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中華少年說」青少年非遺文化英語演講徵集活動啟動
    2月22日,「中華少年說」青少年非遺文化英語演講徵集活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報告廳正式啟動。徵集活動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主辦,北京中青盛世傳媒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大生知行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活動將緊扣「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主題,通過英語演講介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增強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提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 山東大學設中華傳統文化體驗基地體現「知行合一」
    許嘉璐教授在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的孔子像前,為各國留學生講授中國文化。張寶硯攝張寶硯攝中新網濟南10月15日電(張寶硯 陳泓亮)學習書法和茶禪藝術,用毛筆畫京劇臉譜,用編鐘敲打出悠揚的古樂……今日此間,這些充滿中華傳統文化氣息的體驗活動,在山東大學剛落成的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展開。該中華文化體驗館建在齊魯文化新地標——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的知新樓上,其中的若干文化場景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寓教於樂的方式,展示中華文化,反映中國人生活。
  • 紫檀文化大講堂在中國紫檀博物館橫琴分館正式開講
    紫檀文化大講堂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紫檀文化大講堂由中國紫檀博物館橫琴分館發起舉辦,以邀請文化大家、知名學者來館講座的形式,傳播中華文化知識與成果,增進粵港澳大灣區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理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傳承與發展。
  •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 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原標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  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5日在廣州舉行了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建設推進會暨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現場(韓希 攝)  按照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暨南大學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指示精神,暨南大學將華僑華人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更名並改組為「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