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人,按姓氏筆畫為序)
01 丁建生
丁建生,男,漢族,58歲,中共黨員,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從事異氰酸酯製造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率領團隊攻克了MDI製造的工藝核心難題,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連續MDI製造成套技術,使中國的MDI總產能達124萬噸/年,居世界第二位,並率先實現了廢鹽水循環利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1)、二等獎2項(排名第1),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國家發明專利17項、國外發明專利3項。
02 于斌
于斌,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大同煤礦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煤礦安全高效開採領域攻克了大同兩硬條件厚及特厚煤層開採頂板控制與開採技術、瓦斯與火災綜合防治等世界性難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2),煤炭行業特等獎。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特厚煤層大採高綜放開採成套技術與裝備研發》攻關工作。2012年獲孫越崎能源大獎。
03 於世英
於世英,女,漢族,57歲,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致力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臨床研究,傾心關注癌症患者生活質量。積極推動中國癌症疼痛規範化治療,組織制定中國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多項臨床實踐指南,促進了中國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事業的發展。20年來堅持為多家媒體撰寫科普文章,積極參加抗癌科普宣傳活動。曾獲武漢市「人民滿意的好醫生」和「我心目中的好醫生」稱號。
04 馬萬傑
馬萬傑,男,漢族,57歲,中共黨員,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從事農業科研和管理工作32年,攻克解決了生產技術中的多項難題,主持完成國家重大專項「小麥優質高產高效」、「食品安全」等項目,增產糧食100多億斤。2003年任院長以來,帶領全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2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育成各類作物新品種205個,其中國審品種87個,為河南糧食總產量由800億斤到1100億斤的跨越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05 尤民生
尤民生,男,漢族,58歲,中共黨員,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教授。從事昆蟲生態及害蟲治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群落生態學和害蟲生態控制方面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先後主持973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合作等30項科研任務。發表論文185篇,出版專著4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省科學技術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全國優秀教師」、「福建省傑出科技人才」等稱號。
06 尤肖虎
尤肖虎,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個2G、3G和4G移動通信系統研發,為我國移動通信升級換代做出了重要貢獻,相關成果被國內企業推廣至20個國家。致力於移動通信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了中國與瑞典、德國、日本等多個合作研究計劃,向國內外標準化組織提交提案近200項。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排名第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07 王巖
王巖,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在骨外科領域股骨頭壞死、關節外科及重度脊柱畸形矯形治療方面有較深造詣及創新,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均排名第1),享有國際聲譽。由他牽頭的科技部生物醫用材料產業聯盟促進了國產內植物產業升級,部分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曾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榮譽,兩次榮立一等功。
08 王銳
王銳,男,漢族,49歲,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從事多肽藥物基礎和應用研究,致力解決限制多肽藥物研發和臨床應用的核心問題,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發展了系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4件,並成功實施於多肽製藥生產,產生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SCI刊物發表論文256篇。獲美國Thomson Reuters中國卓越研究獎、美國多肽Olson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1)。
09 王頠
王頠,男,土家族,46歲,中共黨員,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從事古人類學研究,先後提出廣西百色盆地發現的手斧與西方的相似、東亞現代人群起源於亞洲、布兵盆地早期人類化石為東亞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等學術觀點,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文物局科研項目6項,並參與多項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曾獲得「文化部優秀專家」、「廣西青年科技獎」、「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專家」等榮譽。
10 王貽芳
王貽芳,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從事粒子物理研究,主持了我國兩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譜儀(BESIII)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設計、建造與科學研究。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了振蕩機率,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有助於破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1 史玉升
史玉升,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教授。負責研製的系列快速製造裝備已產業化,為新產品的快速研製提供了有效技術手段。基於粉末床的「世界最大雷射快速製造製備」被「兩院」院士評選為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排名第1),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1),教育部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和湖北省優秀專利獎各1項。
12 旦久羅布
旦久羅布,男,藏族,34歲,中共黨員,西藏那曲地區草原站畜牧師。主要從事草地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參與完成海拔4872.5米的那曲地區萬畝人工草地建設,藏北高寒草地科技生態園區建設,以及那曲地區植物標本採集製作和種植資源庫建設等工作。先後發表論文11篇,編寫藏漢農牧民草原技能培訓及科普教材3部,累計培訓科技人員及農牧民15600人次。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
13 甘曉華
甘曉華,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空軍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發動機專家。主持空軍航空發動機發展戰略研究,首創多項關鍵技術,解決多型發動機重大故障、性能和壽命問題。主持某型引進關鍵發動機自主修復和升級工程,打破國外製裁。研製國際先進的高超聲速風洞加熱系統,解決「神舟」系列飛船等研製急需。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均排名第1),榮立一、二等功6次,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14 石國慶
石國慶,男,漢族,53歲,中共黨員,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立足新疆細毛羊產業發展,培育細毛羊新品種1個,新品系3個。在新疆、甘肅、吉林等地示範推廣,共計改良細毛羊450萬隻,推廣優質種公羊5600隻。2004年因腎癌摘除左腎後仍工作在科研和技術推廣一線,累計舉辦各種學習培訓班280餘場,培訓基層技術人員5860餘人次。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3),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5項,專利7項。
15 劉光明
劉光明,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主任,教授。從1986年至今,參與和組織了代表我國最高技術水平的「銀河」系列和「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研製工作,主持建設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為「天河一號」獲得世界排名第一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水平,推動了天津濱海新區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分別排名第3、第5、第6),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2)。
16 劉曉明
劉曉明,男,漢族,46歲,寧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基因治療、肺臟幹細胞及肺臟疾病模型製作等研究工作。在肺臟上皮細胞體外培養技術與黏膜免疫機制研究的動物模型建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主持建立了體細胞核移植、幹細胞及組織細胞工程等目前國內外較為先進的科研技術平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合作承擔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課題3項,申報並獲美國專利2項。發表SCI論文60篇,出版專著6部。
17 朱士恩
朱士恩,男,漢族,56歲,中共黨員,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哺乳動物配子與胚胎生物技術研究。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玻璃化冷凍保存液13種,並探索出一套玻璃化冷凍保存技術體系,改變了依靠冷凍儀的傳統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冷凍後牛、羊胚胎存活率和移植妊娠率。先後主持國家動物轉基因重大專項、863計劃等科研項目20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6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發表SCI論文60篇。
18 許寧生
許寧生,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中山大學校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從事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開展了新型場發射冷陰極和真空微納電子源陣列器件的基礎研究,以及他們在功能器件上應用的探索性研究。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18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均排名第1),發表SCI論文260篇,獲發明專利28項。
19 張中兆
張中兆,男,漢族,61歲,中共黨員,哈爾濱工業大學通信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首次實現微小衛星測控、通信和數傳一體化,有效解決多項裝備傳輸系統關鍵技術,完成多個型號定型和列裝。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3),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均排名第3)。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12項,出版專著5部。
20 張宗亮
張宗亮,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全國工程設計大師,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主持了天生橋一級電站、糯扎渡水電站勘察設計科研工作,組織承擔了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等流域數十個大中型水電站的設計任務,總裝機容量5000多萬千瓦,總投資約4000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分別排名第3、第4、第5和第10),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
21 李寧
李寧,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動物分子遺傳學研究。發展了動物分子育種技術,在我國豬、雞新品種培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建立了動物克隆和生物反應器研製體系,為我國動物生物反應器產業化奠定了重要基礎。系統開展了畜禽分子遺傳育種研究,提升了我國豬、雞育種產業的科技進步和國際競爭力。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均排名第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排名第1、第3、第4),中國、美國發明專利共24項。
22 李斌
李斌,男,漢族,43歲,中共黨員,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與技術管理工作,主持研製成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先進水平的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帶領團隊研製完成以載人航天工程為代表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動機,為「神舟」飛船、「嫦娥」探月衛星等成功發射做出重要貢獻。主持開展以亞燃衝壓發動機為代表的未來航天運輸動力研究。曾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獎勵。
23 李夕兵
李夕兵,男,漢族, 50歲,農工黨員,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從事採礦工程領域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礦巖動態響應規律、空區與充填環境下大範圍破裂礦柱回採、隱患露天礦千萬噸級安全開採、磷石膏廢料自膠凝充填無廢害開採和金屬礦海下安全高效開採等方面取得重大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均排名第1),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一等獎1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被SCI收錄論文66篇、EI收錄論文249篇。
24 楊華
楊華,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負責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勘探與科研工作,創新發展了陸相湖盆石油和緻密砂巖天然氣成藏地質理論。先後發現並探明了姬塬與華慶油田、榆林與蘇裡格氣田等大型油氣田,實現了長慶油田油氣儲量和產量連續十年大幅增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8)、二等獎1項(排名2),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9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25 楊培增
楊培增,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任醫師,擔任國際上4個葡萄膜炎組織的執行理事、理事或成員。發現和揭示出葡萄膜炎(一種致盲眼病)發生的新通路、新機制及易感基因,總結出我國葡萄膜炎常見類型,並創立了系列治療方案。發表SCI論文103篇,專著2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均排名第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4項,被授予亞太眼內炎症學會傑出成就獎、中華眼科傑出成就獎等。
26 楊蓉婭
楊蓉婭,女, 漢族,54歲,中共黨員,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兼全軍皮膚損傷修復研究所所長,教授。臨床一線工作23年,在疑難皮膚病的診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別是分離鑑定了中國首株阿薩希毛孢子菌並破譯了該菌的全基因組序列。承擔國家及軍隊科研課題16項,發表論文228篇,獲軍地科技及醫療成果獎17項,其中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
27 周建平
周建平,男,漢族,55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研究員。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及技術管理工作。主持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戰略研究、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編制、載人登月綜合論證等項目,解決了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工程研製中的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為實現我國載人航天技術跨越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排名第4)、一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出版專著1部。
28 鄭樹森
鄭樹森,男,漢族,62歲,中共黨員,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是我國肝移植和多器官聯合移植的開拓者之一,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杭州標準」,創建活體肝移植技術體系,赴印尼開展活體肝移植,將我國尖端的科技成果帶出國門。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973項目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均排名第1),發表SCI論文161篇,主編、參編20餘部全國高校醫學規劃教材。
29 鄭曉靜
鄭曉靜,女,漢族,54歲,中共黨員,蘭州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2年7月起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主動來到並紮根西部潛心教學、科研近30年,成功解決非線性圓薄板方程精確求解等難題;開拓了電磁固體力學和風沙環境力學研究領域;揭示出風沙電現象的規律和影響,實現了對沙漠形成演化過程的定量模擬和擴展速度的理論預測。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排名第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2)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30 胡曉棉
胡曉棉,女,漢族,49歲,中共黨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專項,取得的研究成果直接應用於武器型號研製中。主持、承擔專項國防科研任務,帶領科研團隊針對後續任務面臨的難題,對技術瓶頸及關鍵實驗技術進行了重點跟蹤和研究,提出並撰寫研究建議及技術途徑報告。為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1),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31 賀浩華
賀浩華,男,漢族,48歲,中共黨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科研、教學和服務工作。首先提出「溫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轉換中的作用」等新觀點。選育水稻不育系6個、水稻新品種(組合)18個,其中3個國家超級稻品種。選育的品種已累計推廣3500多萬畝,新增經濟效益28億元。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技術,發放科普資料3萬餘份。發表論文160篇,出版著作、教材等6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大北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32 趙忠賢
趙忠賢,男,漢族,71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86年,在鍶鑭銅氧中實現起始轉變溫度為48.6K的超導電性。1987年與合作者獨立發現液氮溫區超導體並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學成分—鋇釔銅氧。2008年率領小組合成了絕大多數臨界溫度5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並保持著55K的最高紀錄,在高溫超導領域又取得了新突破。曾獲國家自然科學集體一等獎1次(排名第1),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次(排名第4、第5),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等。
33 鍾春燕
鍾春燕,女,漢族,50歲,海南椰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工程師。發明專利「椰子水發酵製作的食用纖維及生產方法」結束了海南島千百年來椰子加工過程中椰子水被廢棄而汙染環境的歷史,創立了經濟效益達上百億元的椰纖果產業。參與制定椰果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主持、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0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32項。曾獲國家「十一五」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3)、中國專利優秀獎等獎勵。
34 夏慶龍
夏慶龍,男,漢族,48歲,中共黨員,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事海洋油氣勘探工作,創立了渤海活動斷裂帶油氣差異富集理論併集成創新海域大面積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淺層、中深層及潛山勘探並舉,成功指導了6個億噸級油氣田群的發現,新增三級石油地質儲量超過18億方,為中國建成「海上大慶」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2、第3),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
35 徐銤
徐銤,男,漢族,75歲,中共黨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快堆核電站技術領域首席專家,中國實驗快堆總工程師,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制定了我國快堆發展規劃和創新的技術路線,技術上領導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鈉冷快堆—熱功率65兆瓦、電功率20兆瓦的中國實驗快堆,安全性達到第四代核反應堆安全目標,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掌握快堆技術的國家之一。曾獲國家「863」高技術計劃十五年突出貢獻獎,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計劃(2006—2020)戰略研究工作突出貢獻獎等獎勵。
36 徐芑南
徐芑南,男,漢族,76歲,中共黨員,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船舶結構研究和海洋裝備研製工作。2002年起,擔任「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帶領團隊歷經十年完成了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研製和海試任務。2012年6月,「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至7062米,並實現了潛航員與航天員的對話。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3)、二等獎1項(排名第1);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光華基金一等獎;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科技部863計劃先進個人」等榮譽。
37 格日力
格日力,男,蒙古族,60歲,中共黨員,青海大學副校長,教授。在30多年高原醫學研究中,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堅持現場—實驗室—臨床三結合的研究模式,在藏族高原低氧適應遺傳學機制研究、青藏鐵路建設高原病防治、北京奧運會高原訓練、玉樹地震救災高原病急救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發表論文165篇,承擔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1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
38 聶建國
聶建國,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主要從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推廣,對組合結構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進行了系列發展和創新,研發多種新型結構及配套技術工藝。研究成果被多部國家規範規程所採納,廣泛應用於天津津塔、武昌火車站、某航天發射塔、重慶觀音巖長江大橋、國家體育場等近百餘項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2項。授權發明專利15項。
39 聶海濤
聶海濤,男,漢族,48歲,中共黨員,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兼副總設計師,研究員, 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專家組組長,中航工業飛行器設計首席專家。從事航空工程技術研究工作,曾為殲十、梟龍飛機的研製做出了貢獻。在863項目中,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取得了開創性突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領導多型高端無人機的研製,為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均排名第1)。
40 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82歲,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從事雜交水稻研究48年,為解決中國人民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在現階段超級雜交稻研究中,帶領科研團隊實現了第一、二、三期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目標,並啟動第四期畝產1000公斤攻關。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20餘項國內外獎勵和榮譽。
41 袁慧軍
袁慧軍,女,漢族,46歲,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聾病分子遺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三個新致聾基因,在聾病新基因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將中國的遺傳性耳聾研究推向國際前沿水平。合作研製的藥物性耳聾敏感基因檢測試劑盒,已獲得專利並實現了臨床應用轉化。主持和承擔十多項國家級研究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5)、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42 賈平
賈平,男,漢族,48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光電測量與圖像攝取技術研究,突破了該領域多項關鍵技術。主持研製的機載攝像記錄系統,出色完成了我國首枚巡航彈首次試飛的實況記錄和測量任務。先後擔任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有效載荷項目行政常務副總指揮,「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載荷項目行政總指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排名第6、第14)、二等獎2項(排名第3、第5),省部級科技獎7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
43 郭東明
郭東明,男,漢族,53歲,中共黨員,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精密超精密加工、數位化製造工藝技術與裝備研究。在高性能零件精密製造、難加工材料零件精密超精密加工、加工過程中的測試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為解決國家重大工程中的關鍵製造工藝和裝備技術難題做出重要貢獻。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排名第1)、二等獎1項(排名第3),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5),省部級科技一等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
44 曹彥忠
曹彥忠,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秦皇島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主任,研究員。在檢驗檢疫第一線工作近30年,潛心研究蜂蜜真假鑑別、食品中農、獸藥微量分析技術,解決了動植物源產品中上千項安全衛生檢測技術難題,研究建立國家標準75項、國際AOAC標準2項。主持的國家蜂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連續7年出口蜂蜜檢驗量和創匯額佔全國50%以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項排名第2,1項排名第4),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發表SCI論文27篇、論著7部。
45 喻田
喻田,女,漢族,55歲,中共黨員,遵義醫學院副院長,教授。從事「心血管麻醉與心肌保護」與「全身麻醉作用機制」的研究,解決了臨床麻醉中大量疑難、複雜問題。「非典」期間,針對醫務人員在進行氣管內插管時感染SARS病毒的情況,發明了「烈性呼吸系統傳染病氣管插管隔離罩」,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及新型材料專利。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項,衛生部、教育部等省部級課題12項。曾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46 奧·烏力吉
奧·烏力吉,男,蒙古族,51歲,中共黨員,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院長,教授。從事蒙醫藥教學、新藥研發及其臨床應用工作,主持研發的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蒙藥「冠心舒通膠囊」為國家首例三類新蒙藥,在全國31個省市推廣應用,230萬心血管病患者受益,產值超過6億元。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8項,在研項目7項,出版著作5部。曾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
47 彭永臻
彭永臻,男,漢族,63歲,中共黨員,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教授,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範教師。從事汙水處理研究和工程實踐,取得多項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在國內外首次實現城市汙水穩定的常溫短程深度脫氮;一系列專利技術應用到40座城市汙水處理廠,使平均能耗降低12%以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分別排名第1、第2和第3),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國家發明專利46項。指導博士生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48 彭金輝
彭金輝,男,彝族,48歲,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教授。主要從事微波冶金國際前沿方向研究。在新型微波冶金裝備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中,突破現有設備難以產業化瓶頸,向國內外轉讓相關技術成果46項,累計新增產值12.65億元。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課題等科研任務。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1),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49 溫浩
溫浩,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教授,主任醫師。紮根邊疆,建立起集包蟲病基礎研究、診斷治療於一體的完整的綜合診療體系,並在西部七省區進行適宜技術培訓和推廣。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預防醫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新疆自治區科技進步特等獎以及新疆醫學科技獎等獎勵1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6項。
50 謝軍
謝軍,男,漢族,52歲,中共黨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導航衛星系統總設計師,研究員。主要從事空間飛行器研製工作,負責我國新一代導航衛星系統工程的研製任務。帶領研製團隊,狠抓衛星系統質量和可靠性,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實現了國產星載原子鐘、抗空間環境影響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應用等技術突破。2010至2012年,連續成功發射了11顆導航衛星,保證了我國衛星定位業務連續穩定服務,並開拓了我國衛星導航新的業務服務。
51 廖湘科
廖湘科,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研究員。參與「銀河」系列高性能計算機和我國首臺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天河一號」的研製,歷任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常務副總設計師、總指揮,為國產高性能計算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分別排名第2、第4和第14),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是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52 樊嘉
樊嘉,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外科主任,教授,全國勞動模範。主要從事肝臟外科臨床診療、基礎研究及教學工作。在國際上公認的諸多人體禁區率先實施手術,首創肝癌門靜脈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開創性提出肝癌肝移植術後轉移復發的防治新策略,完成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等開創性手術。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10)、二等獎1項(排名第1),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9項。先後發表論文501篇,其中SCI論文137篇。
53 潘建偉
潘建偉,男,漢族,42歲,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操縱和冷原子量子存儲等研究方向上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在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曾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國際量子通信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以及「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獎勵或榮譽。
54 薛其坤
薛其坤,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研究團隊,率先把分子束外延技術成功應用於拓撲絕緣體和鐵基超導研究,製備出高質量的薄膜樣品,在拓撲絕緣體、低溫超導電性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拓撲絕緣體工作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排首位)。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排名第5)、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和陳嘉庚科學獎等獎勵。
55 戴世強
戴世強,男,漢族,71歲,上海大學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教授。從事流體力學和應用數學的科研與教學46年,在非線性內波和非線性振動的漸近分析、交通流的建模和仿真、力學史和科研方法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國範圍內倡導普及力學知識,發起並組織出版《中國力學學會大眾力學叢書》,至今已推出13種力學科普著作,累計發行45000冊。2011年出版的《戴世強科技博文精選》影響廣泛。主持和參加35個科研項目,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