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對君士坦丁堡的蠶食,由基督教轉變為伊斯蘭

2020-12-20 無名狂客

在奧斯曼人的領土內,並沒有出現基督徒的大規模伊斯蘭化,更談不上強迫他們皈依伊斯蘭教。不過,出於個人原因和利益驅使,有一些基督徒主動皈依了伊斯蘭教。由於君士坦丁堡的中央權力在逐漸衰竭,一些基督徒感到自己已經被統治者所遺忘。因此,出於現實的考量,他們寧願選擇在奧斯曼人的統治下過上較為有序而安全的生活;而皈依伊斯蘭教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機遇,並且免於承擔沉重的賦稅。

在精神層面上,隨著東正教會權威的衰落,這些生活在亞洲的希臘人開始受到新的信仰的感召。而從社會層面上看,無論是在背景還是在生活習慣上,他們與他們的奧斯曼鄰居也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差別。不論是否皈依了伊斯蘭教,他們都很容易適應奧斯曼式的生活。土耳其人和希臘人之間的通婚變得越來越常見,從而催生出一個日益壯大的血統混雜的群體。

有一個事實變得越發明顯——奧斯曼土耳其人不再僅僅是一群遊牧民,而是定居者、創造者和建設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小亞細亞西北角山巒起伏的領地內部,衍生出一種特有的、源於當地各民族文化的邊地文明。他們的文明混雜了亞洲與歐洲、穆斯林與基督徒、土耳其人與土庫曼人、遊牧民族與定居民族的種種特徵,注重實用,而不像東方那些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其他封建國家那樣信守更為正統的文化和社會約束。

有了這樣的社會雛形,奧斯曼土耳其人最終將承擔起繼承和改造拜佔庭文明的使命,正如當年的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帝國填補了阿拉伯帝國衰亡後留下的空白,甚或是更早的拜佔庭文明繼承了羅馬那樣。 奧斯曼本人並不急於為了開疆拓土而與他的鄰居兵戎相見。他觀察,等待,與鄰國共存,同時又向它們學習,最終緩慢而又志在必得地一點點蠶食拜佔庭帝國的領土。在拜佔庭帝國殘存的亞洲領土上,有三座防禦森嚴的城市:位於南方的是布爾薩(Bursa),這座坐落在奧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5]山坡上的城市控制著富庶的比提尼亞平原(Bithynian plain);在中部的是這一地區實際上的首府尼西亞(Nicaea),坐落在一個湖泊的東岸;位於北方的是尼科米底亞港(Nicomedia),從那裡延伸出的狹長海灣控制著通往君士坦丁堡的海路,這座城市還扼守著通往黑海的陸路。

從奧斯曼的都城到這三座城市,都僅有一天的路程。然而,奧斯曼卻沒有攻擊過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從埃爾圖魯爾統治埃斯基謝希爾的時代算起,時間已經過去了60年,但在這60年中只在鄉間發生過零星的戰爭,奧斯曼人的領土也僅僅向前推進了60英裡(約96千米)——從「老城」埃斯基謝希爾到「新城」耶尼謝希爾(Yenishehir)。奧斯曼人的擴張阻斷了尼西亞和布爾薩之間的交通。

但是,奧斯曼仍然在等待時機。他很清楚自己的弱點,也知道在這樣一個對君士坦丁堡而言至關重要的地區,其城市的防禦會有多麼的堅固。與此同時,他的力量一直在增強。因為他的聲望,他手下的軍隊數量已經從埃爾圖魯爾時期的400人發展到了4 000人。還有一些尋找生計的戰士穿過邊界,從鄰國投奔而來;就連拜佔庭帝國的許多希臘人邊防軍士兵,也由於不受重視、被罰沒財產或遭受來自君士坦丁堡的其他壓迫而改換門庭。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基督教世界面臨的生死存亡
    同時,作為一位富有遠見和政治敏銳性的統治者,他頗具政治家風範,為帝國的未來構建了宏大的政府架構。這樣的政府架構終將把拜佔庭帝國的殘餘領土整合起來,並賦予它們新生,幫助奧斯曼帝國填補上拜佔庭帝國衰亡後留下的空白;而這一點是當時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做到的。
  • 改變西方文明的一件大事:君士坦丁堡陷落
    7月初,土耳其政府發起訴訟,要求將伊斯坦堡(原名君士坦丁堡)著名的歷史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重新劃為清真寺。幾天後,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決:取消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博物館地位,將其改為宗教性質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雖被認為是東正教聖地之一,但如今土耳其作出改為清真寺的決定,也並不會令人驚訝。
  • 大國興衰與中世紀歷史的見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下了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兵臨城下之時,城內驚恐的人們紛紛逃進聖索菲亞大教堂避難,因為按照中世紀的習慣法,逃進教堂的罪犯可以獲得教堂的庇護赦免。
  • 「基督教聖城」到「伊斯蘭之光」:探析伊斯坦堡的蛻變重生!
    另外,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的交替為這座城市留下了獨特的歷史記憶,其文明的衝突與融合一直持續到當代,同樣值得後人的探索與思考。二、構建伊斯蘭大都會對伊斯坦堡重建的第一步,便是將這座古典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塑造的城市伊斯蘭化。伊斯坦堡的伊斯蘭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與其重建高度結合。首先便是對基督教時代的城市進行符合奧斯曼人需要的推倒重建。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如何崛起
    公元1092年塞爾柱帝國疆域圖片:wikipedia而後塞爾柱帝國內憂外患,相繼被基督教世界、西遼契丹人擊敗分裂,最後花剌子模在1194年滅亡其帝國。塞爾柱帝國四分五裂,其中旁支羅姆蘇丹國繼承大部分領土,1243年蒙古人入侵羅姆蘇丹國後分裂36個諸侯國。這個混亂時期奧斯曼領導奧斯曼人建立公國。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阿爾貝裡公國的首府克魯日鎮3.鷸蚌相爭——奧斯曼帝國入主中原就在基督教世界內訌時,亞洲的伊斯蘭勢力悄然興起。11世紀後期,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佔據了聖地耶路撒冷,切斷了基督徒的朝聖之路。兄弟倪於牆而外御其侮。同為廣義基督教旗幟下的拜佔庭皇帝有意與羅馬教廷和解,來對付共同的敵人——伊斯蘭教徒。
  • 奧特朗託之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義大利與西方攻略
    號稱徵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已經在君士坦丁堡的廢墟中接過了東羅馬皇帝頭銜,繼而又將整個巴布爾半島與黑海流域都據為己有。但只要西方的羅馬教廷一息尚存,那麼土耳其蘇丹的皇權拼圖就存有缺憾。這促使他在晚年開啟對義大利的戰爭計劃,並短暫佔領東南部的奧特朗託城。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千年帝國告別世界的舞臺
    1453年5月,奧斯曼帝國大軍攻陷了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持續了11個世紀的拜佔庭,或稱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這一歷史事件,不僅代表著拜佔庭千年帝國的落幕,新興伊斯蘭強權的崛起,更為歐洲、近東帶來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深刻變化,甚至一度被作為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三場巔峰之戰,見證帝國崛起與中興
    引言1453年,隨著君士坦丁十一世脫下象徵皇帝的紫袍衝向不斷湧入的敵軍,最終力戰陣亡,一個歷經近兩千年的文明也畫上了它的休止符,而為羅馬文明奏響覆滅悲歌的正是稱霸地中海東岸數百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如果說,羅馬帝國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加文明融合的輝煌史詩,那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歷史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史。
  • 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百年恩怨 沙皇的君士坦丁情結
    可不幸的是,這個帝國命運多舛,被西歐與伊斯蘭世界兩股勢力夾在中間,雙線作戰下國力日漸孱弱。最致命的莫過於歐洲十字軍的東徵,給了這個古老帝國沉重一擊。到奧斯曼崛起的時候,這個奄奄一息的帝國徹底覆滅。 拜佔庭帝國滅亡11年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宣稱繼承拜佔庭帝國,後世繼承人統稱為沙皇(俄語中意為愷撒)。
  • 論武德充沛害得看我奧斯曼!
    當君士坦丁堡這座屹立於巴爾幹半島千年而不倒的雄城陷落於奧斯曼土耳其時,其對後世造成的影響之深遠恐怕攻守雙方都沒想到。這場戰役不僅代表了羅馬帝國的落幕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也代表著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攻守之勢轉換,同時還間接導致了歐洲中世紀的結束與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則掀開了歐洲人殖民狂潮的帷幕。
  • 我讀︱《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深究這種恐懼的源頭,一方面是奧斯曼勢如破竹的擴張。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宗教和政治力量,在公元7、8世紀時快速取得了成功,而相反,基督教先是經歷了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數百年迫害,又經歷了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著不斷擴張且難以抵抗的伊斯蘭世界,基督教世界自然有著天然的牴觸和偏見。另一方面,這種恐懼和仇恨的心理也來源於不了解。
  • 奧斯曼土耳其二代君主奧爾汗對拜佔庭的蠶食,由此開始立足歐洲
    在國內,君士坦丁堡的居民揭竿而起反對約翰·坎塔庫尊,設置街壘把他堵在了自己的皇宮裡,並且宣布支持約翰·巴列奧略。公眾對坎塔庫尊嗤之以鼻,指責他企圖將君士坦丁堡交給奧斯曼人。在這種情況下,坎塔庫尊別無選擇,只得宣布退位,隨後躲到斯巴達附近的米斯特拉(Mistra)的一座修道院中。
  • 土耳其的心結:放不下的奧斯曼帝國榮光
    尼科堡一戰意味著歐洲各國再也無力阻擋奧斯曼人對拜佔庭帝國的擴張,短短數年時間,拜佔庭帝國的領土就被奧斯曼人蠶食殆盡,只餘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拜佔庭皇帝在皇位上苟延殘喘,昔日橫跨三洲的東羅馬變成了一城之國,宛若戰國時期盤踞在洛邑的周王室。
  • 史上堅城拜佔庭的陷落:從此世間再無君士坦丁堡,只剩伊斯坦堡
    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它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佔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陷,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拜佔廷帝國正式滅亡。奧斯曼土耳其將首都遷到這裡,改名為伊斯坦堡。從此,世上再無君士坦丁堡,只有伊斯坦堡。
  • 打了200年最後都亡了國: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什麼仇什麼怨?
    說到奧斯曼土耳其與沙皇俄國,真是一對冤家,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兩百年間,兩國之間爆發了10次戰爭,平均20年就打一次。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要死磕到底呢?誰又最終勝出呢?我們就來看看這其中的前因後果。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後來分裂為東、西兩部,先後為唐帝國所滅,一部分開始西遷。
  • 蘇萊曼大帝時代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輝煌頂峰與衰亡
    13 世紀末,一支突厥部落的首領奧斯曼在小亞細亞建國,這個國家因他而得名為奧斯曼土耳其。這是一個軍事封建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國家首領稱為蘇丹,集政教大權於一身。奧斯曼土耳其建國後就開始向外擴張。先佔領小亞細亞,又逐漸深入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威脅到已經衰微的拜佔廷帝國。1362 年,奧斯曼土耳其佔領了阿德裡亞堡,不久就遷都於此。
  • 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拜佔庭滅亡的意義被無限擴大
    這一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帝國拜佔庭正式滅亡。這一年,由於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的滅亡,被歐洲人視為中世紀的結束。其中,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影響力更為深遠。但丁奧斯曼帝國由奧斯曼一世於公元1299年建立,這一年但丁34歲,此時的奧斯曼帝國不過是小亞細亞上的一個小國,遠不能對歐洲產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