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時代發展了,科技進步了,人民幸福度提高了,正所謂「酒足飯飽思淫慾」,越來越多的人想進軍攝影界了,那麼在正式踏入攝影界前,你要做的工作,是認識將要入手的相機,或者如何去正確選擇相機,不能光聽別人的一面之詞,廣泛的了解一下再去選擇,將對你很有幫助
數位相機的種類很多,普通人能接觸到的一般有三種,數碼單反,數碼無反和機身鏡頭一體相機,有人就會提出另外一種「膠片機」,而膠片機不屬於數位相機,就不提了。
首先要介紹的是數碼單反,全稱為單鏡頭反光數位相機,主要由機身和鏡頭兩個部分組成,單眼相機工作的時候,光線通過鏡頭進入機身,同時一分為二,一束光在反光鏡上通過對焦機構進入五稜鏡,之後在通過五稜鏡到目鏡裡,通過光學取景器,可以取景,構圖和對焦,另一束光傳遞到感應器,用於識別場景,測光以及設定白平衡,按下快門時,反光鏡抬起,快門帘打開,全部光線落在電子感光器上,被影像處理器處理後,傳輸到儲存卡中記錄下來,這就單反工作的原理,這是大家需要了解的。
不然你投入巨資拿到相機後,別人問你工作原理是什麼,回答不上來就尷尬了,單眼相機有三大特點也需要記住,一個是擁有大面積的電子傳感器,可以更換鏡頭以及優異的機身性能,大面積傳感器是高畫質的保證,可更換鏡頭方便攝影師選取不同鏡頭,應對不同的拍攝題材,而優異的機身性能,能夠幫助攝影師抓住任何精彩的瞬間,這三大特點也是專業攝影師都願意選擇單眼相機的原因
無反相機就是微單或者單電,這裡要注意的是,「微單」這個詞是被索尼註冊的,一開始只有索尼的相機是微單,其他廠商的被稱為無反,不過後來幾乎所有無反都被稱為微單。與單眼相機最大的區別在於,無反相機取消了單眼相機的反光鏡,直接通過傳感器電子取景,無反相機工作時,光線通過鏡頭落到電子感光元件上,被影像處理器處理後,傳輸到存儲卡中記錄下來
與單眼相機不同的取景方式,無反相機並沒有反光鏡,所以取景也是通過電子感光元件,傳感器取景,圖像最終呈現在電子取景器,EVF或者液晶屏上,這一點就和單眼相機中的實時取景器是一樣的,因為沒了單眼相機中的反光鏡,所以無反相機的體積相比單眼相機來說小巧很多,這也是無反相機的先天優勢,同時也可以說是時代的進步,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因為採用的是電子取景,目前無反相機的耗電量很難和單反媲美,加上電子取景器,與光學取景器相比,也是各有利弊,所以在一些專業領域中,無反相機暫時還無法取代單眼相機的地位,不過隨著無反相機的進步,現在大多數攝影師已經完全可以使用無反相機,滿足自己的拍攝需求了
小DC相機的正式名稱應該是機身鏡頭一體式相機,顧名思義,相對於單反或無反來說,小DC不能更換鏡頭是其最大的弊端,此外小DC相機定位跨度也很大,高端的小DC擁有專業極的畫質,但是入門的小DC可能就只有手機水平,價格也是從幾百到上萬不等,現在很多入門級的小DC,甚至連手動曝光的功能都沒有,這一類相機是不太適合用來學習或跨入攝影的,而高端的小DC一般擁有大面積傳感器,往往也被稱為大DC,這一類的相機定位專業,往往也搭配了固定的定焦鏡頭,適合有一定水平的攝影愛好者使用,或者是當作備機來使用,如果學習攝影的話,建議儘量選擇單反或者無反相機,儘量選擇可換鏡頭的相機
下面就從相機機身的參考指標開始說起,其中最重要的傳感器的尺寸,就是所謂的畫幅。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在其發明的徠卡小型照相機上,使用了高度為35mm打孔電影膠片用於拍攝,從此35mm的電影膠片就成為了相機膠片的一大標準,35mm指的是膠片高度是35mm由於上下兩端有齒孔,所以有效高度是24mm,這種膠片的單幅感光面積為36mmx24mm
而有一種常說道的說法是135膠捲,來解釋一下,並不是135mm,而是135中的1是一次性的意思,後面的35就是35mm的意思,是柯達公司在1934年使用的膠捲盒。除了35mm尺寸,更大的還有中畫幅和大畫幅,那些膠片非常大,並適合初學者,專業的也要非常專業才會涉及到。
進入了數碼時代之後,感光機構由膠捲變成了傳感器,傳感器的使用更是五花八門,除了比35mm大的,不是專業人士根本接觸不到,就是剩下比35mm小的常用相機,在剛剛進入數碼時代的時候,相機廠商們都想做擁有35mm膠片大小傳感器的單眼相機,這個尺寸就是大家所稱的全畫幅,唯一的問題就是有點貴,一旦採用,相機就沒有幾個人能買起了
於是廠商們紛紛退而求其次,採用比較小的傳感器來控制成本,佳能採用了22.3*14.9mm大小的傳感器,尼康索尼賓得等廠商採用了23.5*15.6的傳感器,這兩種尺寸的傳感器,統稱為aps-c傳感器,從此單眼相機中就有了兩大傳感器的尺寸標準,全畫幅和aps-c尺寸,之後誕生的是無反相機,但是無反相機的傳感器尺寸更多,除了全畫幅和aps-c畫幅之外,還有無反相機的倡導者松下和奧林巴斯使用的是M43傳感器,大小為17.3*13mm,比aps-c畫幅更小,但是這並不是最小的,還有採用1英寸大小為13.2*8.8mm。
就按現在來說,可以更換鏡頭的相機傳感器的主流尺寸就是這四種,那麼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等效係數問題,在市面上所說的35鏡頭或者是50鏡頭,都是全畫幅下的鏡頭,如果使用在aps-c畫幅上,就要乘以等效係數,因為這種畫幅的傳感器,面積小了,原來的鏡頭用上去,四周都會截掉一圈,可以說是看到的畫面變小了,視角小了,大約為1.5倍焦距鏡頭的視角,比如50mm的鏡頭視角,到了aps-c畫幅上,相當於看到的畫面等效於大約75mm鏡頭的視角,這就是等效焦距的由來,尼康,賓得,索尼,富士等效係數為1.5,佳能的傳感器尺寸稍微小一點為1.6,而m43畫幅等效係數為2
例如同樣是50mm焦距的鏡頭,安裝在尼康,索尼的aps-c畫幅機器上,它的實際等效焦距是75,而安裝在佳能機器上,實際的等效焦距就變成了80,如果安裝在m43機器上,實際的等效焦距就變成了100。如果使用的是aps-c畫幅的相機,入手鏡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等效係數的轉換問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就是重中之重,怎麼去挑選一款相機,在挑選相機的時候要考慮的問題又是什麼?肯定是和經濟掛鈎,大家都知道,東西肯定是越貴的越好,所以要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去挑選一個最好的。單眼相機有很清晰和明確的定位,就拿佳能和尼康來說,例如經常聽到的,入門級,中級和專業級,這三類就是根據價格和檔次分類的,圖片中列舉中了機器的大概類型和種類,大家看著參考就可以了
看了這麼多相機的類型和型號,也會出現幾個問題,例如專業級的相機新手能不能使用?這是很多人的誤區,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觀點,專業級的相機之所以專業,是相機本身的性能表現專業,並不是這個相機需要專業人士才能使用,那麼有經濟的人就一步到位吧
第二個經常遇到的問題是,玩攝影是不是經常遇到升級換代的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在需要的時間段用這個時間段內所用的東西就可以,例如現在是入門,入門機中有很多設置都是自動程序,而專業級則是偏手動的多。也有人會擔心,這個相機還沒用多久,馬上就會更換下一代產品,可以肯定的說,入門機換代的速度肯定是超過專業機的換代速度,這裡牽扯到的問題是保值,而專業機的保值率肯定比入門機高,畢竟很少有人去買二手的入門機,反而很多人去買二手的專業機,而入手專業機的人又大多是準備幹活的,並不光是買來玩一玩。
以上的內容能讓你產生一些思考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