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琳
編輯/蕭何
曾經上市即達市值千億的泡泡瑪特遭遇了第一個衝擊。
聖誕節前夕,有消費者稱在泡泡瑪特濟南萬象城店買到了被拆封過的盲盒,在封盒處均有黃色膠水,裡面的標籤甚至出現彎曲摺痕等明顯被拆開的痕跡,看起來似乎不是全新未拆封包裝。在事件曝光後,泡泡瑪特官方回應:此事為5名店員自行拆開11個盲盒,拿走了想要的以後才結帳,涉事相關店員已被開除。
此事一經發酵,「泡泡瑪特二次銷售」這一話題便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多名來自北京、上海的網友也都紛紛表示,自己也曾遇到過二次銷售的相類似情況。如此看來,泡泡瑪特盲盒的二次銷售並不是個例。
此外,新華社近期發文評價盲盒經濟,文中稱盲盒反映了新生代消費者的心理和生活狀態,特別是「95後」。驚喜和期待的背後,「盲盒熱」所帶來的上癮和賭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費,不少盲盒愛好者每月花費不菲,正所謂「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
兩重因素影響,12月28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開啟了暴跌模式,開盤價77.15港元,最低下探至72.05港元/股,跌幅一度跌逾16%,當日市值蒸發近120億元。截止今日收盤,泡泡瑪特股價有所回升,收於78.1港元/股。
信任危機、社會輿論危機輪番上演,可見「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的壓力不小。
購買盲盒的樂趣之一就是其神秘感,與一般玩具相比,盲盒最大的刺激就在於其「盲」。各個盲盒都有不同的主題系列,而抽中Molly星座1代隱藏款的概率僅為1/144,這意味著獲得隱藏款途徑背後的「限量款」堪比中彩票——每一個盒子都是未知的,盲盒愛好者持續消費是為了「賭」一個低概率的驚喜。
對於資深玩家來說,盲盒不僅僅是一個類似炒鞋等小眾愛好的圈子,更因拆盲盒的一時快感而入坑,從此走上「抽盒一時爽,一直抽盒一時爽」的「不歸路」。一個盲盒的售價在49元到79元人民幣不等,有媒體報導,泡泡瑪特成本不足10元,但「山椒魚粉色珠光絕版」在閒魚上最高價格為7800元,「鹿影」款售價甚至過萬。
而如今二次銷售的泡泡瑪特親自破壞了自己制定的這一規則,打破了用戶想要的「驚喜感」,也打破了「飢餓營銷」玩法下各IP在玩家手中流通的平衡。
除了此次危機之外,泡泡瑪特也曾因「產品質量」等問題頻頻翻車。
今年1月,泡泡瑪特因平臺投訴解決率為0%登上了「315消費保」的黑榜。有不少玩家指出自己購買的泡泡瑪特盲盒,拆盒後發現娃娃底部有明顯瑕疵。聯繫相關客服提交換貨申請,時隔三個月才給出無貨退換的回覆。
客服處理進展的緩慢,無疑為消費者的良好體驗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黑貓投訴顯示,截至12月29日,關於泡泡瑪特的投訴量已達2683條,投訴原因主要集中在「質量差」、「退貨退款進程慢」這兩大問題上。
不僅如此,泡泡瑪特還曾被指出涉嫌抄襲。
今年2月,泡泡瑪特對外發售了新品——AYLA動物時裝系列,沒過多久被消費者指出泡泡瑪特的AYLA動物時裝系列疑似抄襲知名娃社「DollChatueau」2017年的產品。隨後,泡泡瑪特官方在微博發布致歉,在全渠道下架該系列產品,並稱已售出的已退款並召回。
不難看出,泡泡瑪特除了過度依賴爆款Molly之外,自身創新能力、IP創造能力都很薄弱。
泡泡瑪特收穫了大量的粉絲,但其背後的質量品控、服務環節一直在遭受消費者的質疑,再加上其過度依賴Molly,雖然在一時之間依靠類似「賭博」玩法吸引了新生代消費者的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更優質的IP推出,愛好者們對其的新鮮感恐怕也會隨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