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中國足協在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俱樂部名稱要在2021賽季前「去企業化」,完成中性化更名。雖然中國足協還未正式對外公布該政策,但各家俱樂部已經收到了消息。這一勢在必行的改革,引起球迷的熱議。而具體怎麼改?各家俱樂部都在斟酌醞釀當中。
●足球俱樂部改名倒計時?
早在2017年,中國足協就公布了職業俱樂部改名的計劃期限,2021賽季是中性化名稱更改的大限,不改名就無法獲得聯賽準入資格。不過,前幾年的計劃是2004年(中超元年)之前進入職業聯賽、名稱延續至今的俱樂部不用改。而最新的政策則是「一刀切」,所有的俱樂部都要改。
根據中國足協的意見,更名後的俱樂部全稱應當為「地域名+俱樂部名+足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或其他)」的形式,簡稱採用全稱中的「地域名+俱樂部名」。不過,俱樂部名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企業、實際控制人或關聯方相似、相近的發音或漢字。
2020賽季之初,原來的「大連一方」俱樂部改名為「大連人」,完成了中性化更改。而將參加2021年中超聯賽的剩餘的15家俱樂部目前都不符合新要求。
綜觀世界足壇,採用企業的名字來命名的球隊寥寥無幾,而在中國,自打足球職業化起,隊名最鮮明的符號就是地域+投資商。隨之而來的是只要投資商一變,球隊的名字也要變,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戲碼年年上演。以廣州恆大為例,這支球隊從2000年以來經歷過廣州太陽神、廣州吉利、廣州香雪、廣州日之泉、廣州廣藥等一長串名字。
應該說,俱樂部中性化改名是中國足球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無論投資方換成誰,球隊的名字都將一以貫之,有利於傳承足球地域文化、傳承俱樂部歷史,打造百年俱樂部。
●16個俱樂部只有1個合格?
然而,足協的更名計劃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全國球迷熱議。其中,反對的聲音佔了主導,特別是來自那些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牌俱樂部的球迷——河南建業、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天津泰達、長春亞泰。
12月3日,據北京媒體的消息,國安俱樂部已上書足協,誓保「國安」二字不放棄,並從歷史背景、文化積澱、品牌建設等方面做出陳述。最重要的是,「國安」二字從1992年北京國安成立沿用至今,已經與目前俱樂部大股東中赫集團沒有商業關聯。
而上海申花的球迷也要誓死捍衛「申花」二字。2014年,綠地集團接手上海申花之際,打算將球隊改名上海綠地,導致全體球迷倒戈,改名一事只能作罷。不過,申花俱樂部還是比較淡定:「投資方綠地集團下屬沒有用申花命名的企業,所以『申花』是合格的!請大家保持情緒穩定。」
魯能球迷似乎是最不發愁的,雖然這兩個字承載了山東足球20多年的記憶,但要知道,1993年開始,山東足球職業化的一個隊名就叫「山東泰山」。至今,魯能球迷在看臺上喊的還是「泰山隊」。
而最糾結的就是河南球迷了,建業二字毫無疑問踩到新政「紅線」,但建業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是一支在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化元年誕生的球隊,是中國足壇唯一一支從未易幟的球隊,堪稱職業足壇的活化石。堅守了26年的建業怎麼改?據大河報記者了解,俱樂部方面也正在琢磨,關於企業的認知、球迷的感受、球隊的文化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需要理清思路,屆時,俱樂部會有一個官方說法。
●26年不倒,為何不能保留?
贊成的球迷認為,經過了26年的積澱,「建業」已經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名字,也是河南足球的名片,從情感上當然不希望改名,但去企業化是中國足球向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
反對的球迷則表示,堅守足球26年的建業已成一個足球品牌,並且根植於球迷心中,在河南,它代表的就是足球文化的傳承,它就是一個中性名字,足協並不應該一刀切。「我們的口號裡是建業,我們的歌詞裡是建業,我們的旗幟上是建業,無論改成什麼名字,只要建業這支球隊堅持下去,我們就不會改口。」
按照足協的意見,各俱樂部改名要從突出人民地位、城市行政、名勝山水、文化符號等方面著手。而腦洞大開的球迷已經謀划起了河南建業的改名大計。「河南少林」「河南嵩山」「河南胡辣湯」「河南專治不服」「河南黃河」「河南FC」「河南得勁」「河南人」等新名字層出不窮。
●網友腦洞
●來一整套的:
江蘇蘇寧:江蘇FC隊
廣州恆大:廣州華南虎隊
上海上港:上海東方巨龍隊
上海申花:保持不變
北京國安:北京FC
大連人:已完成更改
天津泰達:天津衛士隊
廣州富力:廣州越秀山隊
重慶力帆:重慶山城隊
山東魯能:山東泰山隊
河北華夏:河北FC隊
河南建業:河南中原隊
深圳佳兆業:深圳特區隊
武漢卓爾:武漢加速度隊
青島黃海:青島海牛隊
長春亞泰:長春東北虎隊
●與國際接軌,可以這樣:
@牙噶米:上海藍豹隊,上海紅鷹隊,天津雄獅隊,NBA範兒。
●用本省市名山做名字:
@酸辣白菜2011:山東泰山隊,河南嵩山隊,天津盤山隊。
●用美食命名球隊:
@iseatooColin:北京爆肚,山東扒雞,河北驢肉火燒,石家莊缸爐燒餅,武漢熱乾麵,天津麻花,廣州腸粉,河南燴麵,上海生煎……
@辛棄吾:北京烤鴨隊,山東挖掘機隊,天津麻花隊
不過,這是中超聯賽還是廚王爭霸賽啊?
●既然只有大連人隊符合要求,那——
@Hellodream駿楷:大連人、山東人、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天津人、河南人、武漢人、深圳人、各種人……
●皓言皓語
去企業化觸動了中國足球的商業模式
在足球發達的國家,足球有成熟龐大的市場和產業鏈,一家俱樂部在票房、球員買賣、廣告、聯賽版權等方面均有不菲的收入,足球本身就是一門非常吸金的生意。歐洲的豪門,即使背後的投資方是來自美國、沙特、俄羅斯的大財團,但根本不會在這些「百年老店」的名字上打主意,而像巴薩乾脆就是會員制俱樂部。
但中國足球的商業邏輯完全不同。在不少球迷還在託關係找球票的當下,何談市場?去除場租和安保費用,俱樂部賣球票掙不了幾個錢;聯賽版權分紅雖然近幾年水漲船高,但相比巨額投資還是杯水車薪;球員轉會方面,國際足壇對於中國球隊完全是個賣方市場,需要出成倍的高價,才能邀請到高水平的外援、外教。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燒巨資搞足球?背後是中國企業的「足球經濟學」,小俱樂部看來,足球就是投機,是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紅娘」。大俱樂部看來,投資足球能迅速提升企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從而帶動主業的迅速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的萬達,到這些年的恆大,模式一直沒有變過。
當然,建業集團的發展壯大也受益於足球,歷經26年風雨之後,胡葆森曾從生意角度做過論述,在建業的省域化戰略中,企業發展對於足球的依賴性已不高了,而之所以依然堅守,來自於「足球為民」的責任感和情懷。「建業搞足球要搞到破產為止」的氣度,是中國足壇一個脫俗的樣本。
每年的冠軍只有一個,前幾年中超大搞「軍備競賽」,一名國腳的身價甚至炒到了1個億,泡沫越來越大,導致很多無法堅持的企業賠本出局。看到問題的中國足協踩下急剎車,出臺各種政策遏制金元足球的蔓延,但仍留下了2020年初十幾家俱樂部退出中國足壇的後遺症。
為了中性化更名的實施,中國足協繼續縮緊財政為其鋪路——國內球員從限薪1000萬攔腰砍到500萬、外援工資總額不超1000萬歐元、俱樂部年度總支付不得跨越6個億……雖然大家能少投錢了,但是品牌曝光卻沒了,相信每個企業都會好好算算這筆帳。
來源:大河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