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就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事宜,鄧小平會見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當記者們一擁而上準備採訪時,他微笑著「先聲奪人」:看到你們,我心裡就「怕」。一句簡短玩笑,迅速拉近了與新聞界的情感距離,展示出領導人與媒體打交道的高超藝術。(2月28日 《人民日報》)
有不少領導幹部不敢、不願、不屑、不會跟媒體相處,暴露出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短板」。尤其現在社會化媒體以新的傳播機制,對信息傳播格局帶來影響,對政府機構與官員的媒介素養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素養不是簡單的「應對媒體」的能力,還包括對媒體角色、功能的認知及相應權利的保障,信息公開渠道的建設與保障,與媒體及公眾的交流意識和能力等。
社會化媒體時代輿論熱點的形成有了很多新特點,輿論對於社會事件進程的影響作用也日益明顯。以前說「防火防盜防記者」,但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資訊時代,「防」和「堵」是不可行的。在大多數輿論事件中,政府機構或官員都被推到風口浪尖,其媒介素養問題已不容小覷。筆者認為,對政府機構來說,媒介素養不僅體現在能力層面,還更多地體現在觀念和制度層面。
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之所以在面對媒體時說出一些「雷人語言」、表現出「雷人舉動」,其實是對媒體的角色、功能認識的錯位。新聞媒體是社會的觀察者和監督者,作為傳達指令、反饋民意的中介,肩負重任。因此,要普遍提高政府機構及官員的媒介素養,就不應該僅僅把媒介素養的教育定位在應對媒體技巧的培訓上,而是應該讓他們從現代政治制度和傳播規律的角度,更充分、全面地認識媒體和傳媒業。
在社會化媒體時代,政府機構和官員已經認識到社會化媒體是整個信息傳播格局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公眾不僅是媒體的受眾,同樣也是重要的傳播力量。因此,社會化媒體所暴露出來的矛盾衝突,實乃現實社會矛盾衝突的反映。儘管網絡以及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的輿論不等於整個社會的民意,但它卻是民意的重要風向標,因此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保障。
目前,對政府機構的信息公開已經有了制度性要求。近些年來,各級政府機構網站、電子政務平臺、政務微博、政府微信等普遍興起。如何有效地進行信息公開渠道的建設與維護,保障其成為溝通政府與市民的有效的渠道,仍是政府機構媒介素養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
如何利用新媒體使政府機構和官員與媒體及公眾的交流常態化,讓日常交流渠道變得暢通、有效?一部分機構與官員作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探索。真正的媒介素養,應該是理解交流的本質。拿出誠意,不要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危機時刻」以及危機應對,則是成熟的媒介素養的體現。(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