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
備受社會關注的
北大學子弒母案
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
當事人吳謝宇涉
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
整個庭審持續了4個多小時
當庭未宣判
福州中院
據媒體披露
吳謝宇在庭上供述自己的弒母動機是
「不如和我媽一起死,
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他自述因為覺得父親去世後,母親很痛苦,於是他想到幫助母親「解脫」。2015年春節形成這個想法後,4月份起吳謝宇就開始策劃殺害母親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槓鈴趁著母親換鞋時將其殺害。
參加庭審的人士稱,法庭陳述中的吳謝宇,從容冷靜,「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只有在談到弒母細節時,「此前情緒穩定的吳謝宇發抖。」看到母親死後慘狀時,庭上的吳謝宇「哆嗦著身體說『好可怕、好可怕。』」
吳謝宇被羈押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
紅星新聞曾採訪過吳謝宇身邊的親戚和同學,以及逃亡期間的同事,經過這些人描述的碎片,曾還原和拼湊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吳謝宇:
學生時期的優秀學霸、關心同學、孝敬母親的吳謝宇;
弒母逃亡,在夜店做男模、與性工作者戀愛的吳謝宇。
12月25日
犯罪心理學和人類學領域等專業人士
針對吳謝宇自述的殺人動機
進行了分析
如何看待吳謝宇在法庭上的表現?
其陳述或在掩蓋真實的作案動機
中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武伯欣,在看過了媒體報導中吳謝宇的法庭陳述後表示,他認為吳的陳述,符合犯罪心理學上罪犯對自己犯罪行為合理化的心理。
武伯欣:「(弒母的真實動機)如果能深挖出來,吳謝宇就不會在法庭上這麼從容。他的心理的防線就會徹底的瓦解,在法庭上可能會痛哭流涕下跪了。」
在法庭陳述中,吳謝宇提到自己曾嘗試自殺,武伯欣對此也持懷疑態度,「(曾嘗試自殺)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很難說。因為已無法考證。」
根據自身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武伯欣說,罪犯在面對在司法機關介入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所有的犯罪行為合理化,「實際上這種合理化的直接的目的是減輕自己的罪名,這是人所謂的逃避心理的反應。」結合媒體披露的吳謝宇法庭陳述,武伯欣分析,「吳謝宇庭上陳述內容,似乎是在責怪父親的死亡,認為是父親的死亡影響了他的正常心理,這叫歸因於外。」
武伯欣解釋,心理學上認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歸因。而吳謝宇的典型特徵是把一切歸因於外,實際上是在掩飾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層面的不可饒恕性,這是一種掩蓋行為。
如何看待吳謝宇陳述的弒母動機?
不相信
結合在弒母之後,吳謝宇的生活軌跡巨變,武伯欣表示他並不相信吳謝宇在法庭上陳述的作案動機。
「他整個逃逸的過程,包括嫖娼,或者自己做男模,實際上這些行為說明他很激情快樂。事後整個行為,不像有些人犯罪以後,負罪感特別重。」
福州警方發布的懸賞通告
武伯欣認為,吳謝宇在法庭陳述中,試圖用自己的邏輯,把弒母動機背後的理性思考展示出來,「從他心理上說這個好像是理性的操作,我覺得這不是理性的,實際上是一種個性的極端異化,他的舉動是人性個性的缺陷已經極端異化。」武伯欣分析,常態性的個性異化,往往是一步步變化的,「比如說跟他媽媽商量,或者是他媽媽打他了,慢慢積怨,然後一步一步的,而吳謝宇沒有。」
至於其真正的弒母動機,武伯欣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
需要偵查審訊人員深入挖掘,吳謝宇的成長環境到底是棍棒型的家庭還是溺愛型的家庭,「棍棒型的家庭可能會引發較大的衝突以及仇恨。」;
其次
是需要探究在吳謝宇進入北大離開家庭之後,還有一些什麼因素影響了母子關係?比如經濟問題或者情感問題等,「深挖這些心理衝突和犯罪背景是非常值得的,但恰恰在我們偵查審訊環節或者檢查起訴是不足的。」;
最後
武伯欣認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他始終存在著 AB面。A面看著都挺好,B面的東西恰恰才是具有驅動性的,「這個案件恐怕在B面上還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問題,或者去深挖的因素,我們研究犯罪心理,更注意在B面上。」
吳謝宇2016年2月4日被拍到曾在河南某處ATM機取錢
本文綜合自:紅星新聞、成都商報
相關作者:沈杏怡 任淼琳
微信編輯:佳思敏
校對:車車
◢ 猜你想看
14戶人家共用一個廁所,7戶一個廚房!上海這樣的隱秘角落,他們蝸居了48年…
與毛澤東分離三年後,楊開慧寫下這一封「情書」,遺憾的是…
今天下午,上海又拿下兩個「世界第一」!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上觀新聞APP
嘿,星標我們了嗎?
「嗯,這篇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