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暫時還沒內捲化的嗎?」
在豆瓣話題「你所在專業或從事行業有哪些『內卷』現象」下,一位友鄰問道。這個話題因「內卷」的爆紅收穫了259萬次瀏覽,儘管回答總數只有200多條,觸角卻很廣,求職、晉升、育兒、升學、婚戀等都被圈入其中。
「不內卷的就是新興的沒誕生的行業。」有人回答道。這多少印證了網友們的那句調侃——「萬物皆可卷」。
這種包羅萬象的魔力,是學術名詞「內卷」出圈的原因,如今它的無處不在,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厭倦甚至反感。
但即便存在被濫用的嫌疑,這個熱詞仍有被關注的價值。如人類學家項飆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所說,「用詞是個社會現象」,「內卷這個詞還是很直觀的,它顯然反映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借著「內卷」,人們表達了什麼?上世紀80年代,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將「內卷」(involution)引入漢語時,對這個舶來詞的核心解讀是「沒有發展的增長」。
這個概括成了一個支點,人們借著它演化出N種對「內卷」的生動解釋,比如「凡人的軍備競賽」、「無意義的精益求精」、「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又利用它撬動各類話題,說出心中所想。
繼續深究「內卷」的定義,此時顯得無趣且多餘。名詞解釋背後的社會觀察和自我表達,是「內卷」走紅事件中更有探索價值的部分。
所以人們都說了些什麼?
我們以「內卷」為關鍵詞,爬取了微博綜合搜索下的最新50頁內容、知乎問題「什麼是社會內捲化?」以及豆瓣話題「你所在專業或從事行業有哪些『內卷』現象」的所有回答(數據說明見下圖備註),
儘管帶著「萬物皆可卷」的預設,但完成詞頻統計後,話題延展的廣度仍讓我們感到吃驚。
在這些被提及頻率不低於50次的詞語中,你可以找到頻繁出現在政治課本中的詞彙,比如「資源」、「發展」、「資本」、「生產力」、「制度」、「蛋糕」、「分配」和「市場」;許多動詞在剔除賓語後,仍展現出帶著情緒的生動,比如「競爭」、「努力」、「剝削」、「搶奪」、「陷入」;還可以捕捉到一點時代氣息,比如總和職業發展危機捆綁在一起的「35歲」,社畜的繼任者「打工人」,以及emoji裡「攤手」的表情包。
如果要更聚焦地觀察「內卷」的應用場景,豆瓣話題「你所在專業或從事行業有哪些『內卷』現象」中有更豐富的細節。
被網友們認定為已在「內卷」的,除了建築、設計、金融、傳媒等老牌行業,佔星、電商在其中。儘管行業千差萬別,但人們書寫的內容十分同質化,競爭的極端化、行業門檻的過度抬升、上升通道的收窄佔了大頭。
並不屬於任何「專業」和「行業」的婚戀話題,也混入其中,但文字中透露的對現狀不滿、無奈又無力改變的情緒是相似的。
從百度指數記錄的搜索趨勢來看,「內卷」的廣受關注是近半年內的事。
高校學生間的績點較量、外賣騎手的生存壓力以及學者對學術詞彙出圈的討論,都為「內卷」的走紅助了力。
與其他爆款話題一樣,「內卷」在引發熱議後,毫不意外地迎來了一波反思。有意見領袖認為,「內卷」不過是生活可期的都市人宣洩情緒的出口,借詞吐槽無意義,這種「最低成本的表述」並無助於改變現狀。
百度指數提供的區域搜索排名和人群畫像分析,印證了這種論調中對「內卷」使用人群的一些猜測:他們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省份和一線城市,年齡集中在20到29歲。地域和年齡上的高度集中,或許是這一群體能藉助單一詞語找到共鳴、實現共情的原因。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情緒化的個人表達的確是無效的。但即便「內卷」被其他詞語取代或者人們停止個人表達,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困境仍會繼續存在。
對於如何改變現狀,人類學家項飆和財新傳媒總編輯王爍,提出的建議是相似的,即不要被單一的價值觀捆綁,應跳出固化的評價機制,創造更多元的價值體系。
價值觀的改變無疑難以一蹴而就。扭轉一種價值觀的前提,是意識到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而指出不合理並最終建立共識,需要無數個體的參與。否則,人們只能一次次的陷入熱議名詞的泛化與更替循環之中。
在質變發生之前,個體的表達或許低效,但至少可以被視為量變的一種積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