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新型主流媒體的機遇與責任

2020-12-15 人民論壇網

【摘要】移動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新聞媒體面臨困境和問題,5G則為媒體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機會。我國傳統主流媒體近十多年來持續進行的融合和轉型實驗,為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打下了良好基礎。5G時代,應該在「固本」的基礎上尋求「創新」,要擔負起探尋真相、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的責任;應加快建設自主平臺,突破現有的平臺壟斷;積極拓展媒體職能,借智庫建設提升專業新聞的品質和服務;在積極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技術理性,重塑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5G 新型主流媒體 技術變遷 改革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1.002

技術發展一直在帶動和助推新聞業的變革。2019年6月,中國廣電和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一同獲得了公信部頒發的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5G對新聞業的影響也再度受到關注。在我們跨入這個技術造就的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時經歷著國際間政治和經濟力量博弈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從中美貿易摩擦到香港街頭暴力事件,中外各類媒體包括自媒體在內的種種表現,從另一個角度展示出技術推進中的新聞傳播的複雜生態。

當今林林總總難以計數的信息傳播媒介,哪些才是最有影響力的?近期有學者做了小範圍的問卷調查,發現「微信群竟然是信任度最高的媒體,超過紙媒、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閱讀新聞使用最多的終端是智慧型手機,幾乎是100%,最少的是報紙,連電視亦不到1/10」。由此認為,「5G將徹底顛覆主流媒體的概念」,[1]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當我們以新聞業變遷的視角來看5G時代的種種可能性,確實不能不追問:什麼樣的媒體才能真正成為主流?一貫以主流為己任的傳統主流媒體,能夠把握這一次技術升級的歷史機遇,在風雲變幻、百舸爭流中再立潮頭、引領方向嗎?

技術升級引發的困境和問題還要靠技術來「解鈴」

移動通信技術從1G發展到4G,數據傳輸速率不斷提升,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以規模經濟模式率先取勝創造了機會。在信息傳播領域中,傳統媒體在規模經濟主導下的流量之爭中因為在基於社交的關係鏈傳播和基於AI的算法型的內容推送方面先天不足而明顯落伍,市場份額和影響力都嚴重受損。傳統媒體的衰退引發的一些問題,值得深思。

長期以來,傳統媒體機構受到黨和國家的嚴格監管,以報導新聞、宣傳政策和引導輿論為己任,而網際網路平臺恰恰不同,其以匯集流量和沉澱用戶迅速跑馬圈地,獲取投資回報。當4G時代各大信息聚合平臺成為傳播的主要埠後,傳統媒體的渠道失靈,受眾流失,不得不寄託於外部平臺,按平臺方制定的業務體系和遊戲規則行事,實際上淪為外部平臺的內容供給方。比如,微信公眾平臺媒體對媒體的推送權限作了嚴格規定,媒體的內容要被依照《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範》加以審核;抖音和梨視頻等也都制定了時長標準,傳統紀錄片因不合乎要求而被排除在手機應用之外。在平臺的競爭規則誘導下,一些媒體為了迎合年輕用戶,把嚴肅新聞改造成為答題遊戲。凡此種種,說明新聞媒體在平臺公司的「馴化」下,逐漸喪失了自主權。這種現象並非只在我國才有,有研究發現,《紐約時報》新聞報導平均單幅的字數下降了24.3%。[2]近幾年中不少新聞媒體迫於市場壓力而縮編,首先撤除的是承擔深度報導、調查報導任務的相關部門,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傳統新聞業的危機。

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在信息傳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統的編輯「把關」與內容分發模式越來越多地被機器和算法取代。正如一些學者批評的,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用戶喜歡、利潤豐厚的內容模式會被廣泛採用,而幫助公眾了解什麼才是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公共事務這些原本屬於傳統媒體的職責,在網際網路資本入駐新聞傳播行業以後,卻逐漸被淡化。[3]這種變化一方面導致了「假新聞」和「洗稿」現象泛濫;另一方面還引發「信息繭房」和「圈層化」的問題。當用戶局限於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只與和自己立場觀點相一致的人交流,必然會失去對外部環境的整體了解與把握。而圈層之間的對立和群體的極化也容易發生,從而引發輿論危機和社會動蕩。

5G時代,我們需要警惕這些問題進一步強化。因為網際網路平臺強大的資本和技術優勢歷來是新聞媒體無法比及的,而網際網路公司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和專業新聞媒體對社會效益與公共價值的追求又是必然的差異和矛盾。事實已經證明,網際網路平臺並不可能像專業媒體一樣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和自覺維護公共利益,要解決當下社會信息傳播的生態問題,必須重新認識和確立專業新聞媒體的價值。無論從保證社會正常運行還是促進新聞業健康發展來看,都需要傳統主流媒體加大自我改造革新的步伐,努力建設成新型主流媒體,在社會輿論場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實現這種轉變,還是要依靠技術升級,5G就是解開這種困局的一把鑰匙。

有學者提出,5G開啟了網際網路發展的「下半場」,為專業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隨著BAT企業「跑馬圈地」式的發展模式的終結,「5G時代極大促進社會的『線下』生活向著『線上』轉移,因此,需要更具專業分工的『在地性』資源與力量的協同和參與,僅僅靠網際網路公司的『連接力』已經難以承擔起『線上』社會生活『加寬』、『加細』和『加厚』的任務和要求。在這一新的發展階段,BAT公司構造自身價值的重點已然不是規模化地將自身做大,而是促成社會的、商業的、文化的及個人的資源與能量在自己已有的粗放型的連接平臺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換言之,幫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更多的機構在自己的平臺上獲得成功,這就是在5G時代的BAT企業的未來價值發展的方向所在。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網際網路發展『上半場』時所遭遇的問題大多數已經不成其為問題,比如在5G時代,『流量(用戶)』流失的危機在BAT(或取代BAT的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平臺上已經是隨處可得的富餘資源。換言之,流量不是問題,用戶也不是問題,你有沒有某種專業的服務於用戶的適用能力才是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傳統媒體只要善用『在地性』的優勢,就能獲得非常好的發展機遇」。[4]雖然這些分析和預測還有待實踐檢驗,但其理論邏輯是成立的。傳統主流媒體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有所作為,重新建立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

5G前的技術應用實驗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奠定了基礎

從我國傳統主流媒體近十多年來在網際網路和移動通信技術推進下,持續進行的融合和轉型的實驗來看,這些媒體在改革的決心、探索的耐力和創新的精神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5G之前,各項新興技術已經在新聞傳播中得到很好的應用。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觀測點是全國「兩會」,每年一度的「兩會」既是各類媒體角逐的「主戰場」,也是各種新技術亮相的最佳「展臺」。有研究者將2005年以來「兩會」報導所運用的熱門技術(包括依託於某項技術所出現的新型平臺,如微博、微信等)進行了總結和梳理,製作成「技術變遷時間表」(如下表所示),讓我們可以看到迅速發展和迭代的技術,一直是推進新聞媒體變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技術變遷的歷史也是媒體變遷和新聞變革的歷史,新聞生產在這段歷史中發生了諸多變化。

一是新聞生產主體的變化。從博客、播客等自媒體的興盛到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的活躍,新聞傳播主體突破了職業工作者的範圍,擴展為所有願意發布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普通民眾。近兩年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機器也成為新聞傳播主體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機器背後是操控它的專業人員,但「人機合作」相比單一的人類傳播者,依然是一種「質變」,而且人工智慧發展的前景目前尚不可定論,利益與風險都需審慎評估。

二是新聞產品的變化。近年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產品,如可視化信息圖表、H5、小遊戲、VR/AR視頻等層出不窮,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創新了新聞解讀模式。如人民日報2017年的H5作品《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啦》,上線第一天點擊量就突破600萬次,成為現象級產品。2018年,新華社推出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H5產品《給舊時光上色》,讓網友對H5中的舊照片上色的過程中,去回憶改革開放時期的種種時光,再度引發刷屏效應。VR全景式報導自2016年起幾乎成為各大新聞事件報導的標配,人民日報2019年還推出三場「5G+VR」直播活動。新華網2018年引入「Star」生物傳感智慧機器人,能夠檢測出觀眾在聽政府工作報告時的情緒變化,並通過人機互動等技術轉化為數字,精確分析出觀眾「心潮澎湃」的瞬間,據此繪製出「情緒曲線」,生產出國內首條生理傳感新聞。2018年11月,新華社與搜狗公司合作,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新聞主播,在2019年「兩會」期間播報新聞。可以肯定,隨著不同的技術開始「跨界」整合,新聞產品的呈現方式將更加新穎和多樣化。

三是新聞生產方式的變化。技術成為新的內容生產力,帶動新聞生產所有環節發生變化。首先,在選題策劃環節,以往傳統媒體主要依據時事熱點、宣傳管理部門的指令、媒體同行的選擇和編輯記者的經驗等確定選題,由於技術的限制,難以得到動態、全面的反饋信息,並及時進行動態調控。技術的發展促使記者編輯可以利用大數據系統對熱點事件的傳播方式、傳播軌跡、傳播人群進行分析,找到受眾關注的問題,更加及時地發現與跟蹤新聞線索,更加迅速準確地預測熱點發展趨勢,對信息的抓取也更加精準及時。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的發展還促使可供媒體選擇挖掘的新聞素材呈現幾何倍數的遞增,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開發的「線索與熱點發現系統」,與騰訊、搜狗等多家知名網際網路技術公司合作,對幾十萬家新聞網站、微博公眾號、微博帳號、論壇進行全網實時監控,在第一時間捕捉到輿情熱點,方便記者編輯及時獲取線索信息。

其次,在內容採集環節,可穿戴設備、無人機、電子晶片等已經成為媒體人的「千裡眼」和「順風耳」,是新聞信息的搜集利器,能夠將一手信息在第一時間帶回,並提升了信息挖掘的廣度與精確性,為優化和拓寬新聞信息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利用機器人等智能系統進行新聞採訪成為新熱點,新聞採集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2017年「兩會」期間,新華社派出機器人「i思」,在會議現場採訪代表委員,同時智能收集相關數據並進行分析。2018年,新華社和阿里巴巴共同研發出國內第一個媒體人工智慧平臺「媒體大腦」,運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夠迅速掃描數億個網頁,從中收集文本、圖像、視頻等數據。除此之外,VR攝像機、直播雲臺、可穿戴設備等各類高科技多媒體裝備使記者的捕捉能力和報導能力增強。

最後,在內容加工環節,技術驅動下的編輯流程更加集約,製作方式更加高效。近年來,各大媒體相繼推出「中央廚房」,進行集約化的新聞生產,如人民日報社的「中央廚房」將技術部門、設計部門與報社的編輯部、新媒體中心等各個部門統籌到一起,打破了不同部門之間的「無形壁壘」,匯集視頻剪輯師、圖像設計師、程式設計師等眾多技術人員的技術團隊和數據與可視化團隊,與編輯人員在同一空間內同時進行內容的寫作、編輯、視覺設計、視頻製作、H5製作等,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度、全面、多樣的加工。

上述新聞技術應用所取得的成果為傳統主流媒體在5G時代加快融合轉型的步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5G使數據傳輸速率提升了100倍,網絡的超級連接能力較之前強大得多,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將成為現實。5G的速率會使終端用戶體驗「無限網絡容量」的便捷和愉悅,給基於VR(虛擬實境)技術的產品和服務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5G的低時延還將催生出更多的場景應用,將為媒體的功能定位和產品創新提供更多的想像和可能。因此,藉助5G,已經擁有良好基礎和獨特資源的傳統主流媒體,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和努力,完全有可能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成為新一代主流媒體。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需要固本與創新並舉

從當下信息傳播的現狀看,載體與渠道早已不再稀缺,內容質量的角逐將是競爭的關鍵所在。5G技術的普及,使作為社會運行基礎保障設施的信息傳播系統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專業新聞媒體以高品質內容走出之前的困境創造了機會,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有志於成為主流的媒體應該把握機遇,找準方向。

可以預見,5G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內容生產包括新聞信息採制傳播活動中的「人機協作」將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那些簡單的、智慧含量不高的工作將越來越多地由機器承擔,媒體從業人員可以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更加專業和更高品質的內容生產上,例如,撰寫新聞評論、設計和完成智庫產品等,這既是專業新聞重塑和主流媒體建設的方向,也是下一步改革的著力點所在。

新型主流媒體的價值並不首先體現於經濟效益(雖然經濟實力是衡量媒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而是凸顯於社會影響力。在之前的市場競爭中,專業媒體在生存壓力下不得不迎合市場需求,出現了本位缺失、資源浪費、競爭力消解等一系列問題。近兩年,國家對於媒體發展的政策導向有所變化,如推進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為經營不善的報業集團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等,都是為了更好地統籌資源,引導媒體為國家發展大局服務。5G必將促進傳媒格局的進一步變化,一部分優秀媒體可望闖出新路、再創佳績,其職能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從功能單一的新聞機構轉向功能多元化的新聞與公共服務型組織,這種轉變在近年來一些專業媒體的智庫化轉型實踐中已經初顯端倪。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應該在「固本」的基礎上尋求「創新」,對媒體的定位、目標與職能重新認識和長遠規劃,積極進行新的探索。

要擔負起探尋真相、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的責任。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在加速,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要靠「真實、客觀、全面、公正」的新聞傳播來實現,永遠都不會改變。5G技術,以及日臻完善的大數據分析技術,為媒體探尋真相、核查事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但這類非營利性的工作最終還是要靠有責任心和專業精神的職業工作者來承擔,而不能指望網際網路平臺和機器自動完成。有人發現,「今日的『真相』,已經是由谷歌搜索排名最靠前的結果來定義的了」。[6]在5G對「提速傳播」進一步有所促進之後,專業新聞媒體應該與非專業媒體和個人媒體有所區別,要重新思考「慢新聞」的積極意義。在國外,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由慈善機構和NGO組織牽頭的「事實核查類新聞(FCJ)」的機構,來協助專業媒體核查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專業新聞媒體更應該在這方面嚴於自律,有所作為。也只有那些能夠以負責任的新聞報導重新樹立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媒體,才有能力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動和輿論喧囂中引導公眾冷靜思考,保持理性,也只有這樣的媒體才能堪稱主流媒體,為人類社會的和平和發展助力。

應加快建設自主平臺,突破現有的平臺壟斷。專業新聞媒體手中擁有大量優質內容資源,過去因為受制於平臺方提供的分發渠道而無法發揮最大價值。5G技術有望幫助這些媒體建立與用戶的直接連接關係,從而擺脫外部平臺的控制。此外,5G也為專業新聞媒體打造自主平臺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為我國媒體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我們看到,在媒體自主平臺的建設中,一些硬體商和通訊運營商成為其合作方,取代了先前的網際網路平臺公司。如2018年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三大運營商和華為公司,合作建設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目標定位於「自主可控」和「具有強大影響力」。還有,利用5G網絡積極布局內容雲,加快用戶資料庫的建設,也都是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有效舉措,將對未來的傳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積極拓展媒體職能,借智庫建設提升專業新聞的品質和服務。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一方面把新聞從業人員從簡單、重複的信息生產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也抬高了專業媒體內容生產的門檻。在技術賦權下,媒體用戶和各類非新聞機構都已經成為內容生產的生力軍,除了UGC(用戶生產)和OGC(機構生產),MGC(機器生產)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由新聞媒體的專業人員擔負的PGC(專業新聞生產)與前幾者的合作和競爭是亟待研究的新課題。對媒體來說,未來生存空間和其產品定位、設計和創新緊密相關。要跳出傳統媒體的運營範式,充分開發媒體的各類資源,不再局限於做好新聞內容的採制和傳播,還要運用大數據加強預測性、對策性信息的生產,為政府、企業等各類特定對象提供更細分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向智庫智囊的角色靠近。

近幾年來,面對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衝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業媒體開始以智庫建設帶動自身轉型,提升權威性和專業性,同時以為政府、企業提供決策諮詢和信息服務,開闢新的發展之路。據南方都市報總編輯梅志清2018年在「智庫型媒體發展高峰論壇」上的報告,該報當年實現了近6年來營業收入首次正增長,其中數據收入、新媒體收入佔40%,實際利潤逐漸接近歷史最好時期。這一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該報社在2018年2月成立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確立了「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型媒體」的目標,推出了一系列新內容產品。

在積極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技術理性。新技術不斷為媒體發展創造新的機會,但同時也會因使用不當而導致行業失範現象和職業倫理隱患,如對用戶數據的收集與使用屢屢出現侵犯個人隱私權,轉載和「洗稿」引發版權問題等。5G對新技術的運用提供了更多便利,對媒體建成主自平臺、擁有更強大的資料庫、內容生產更加智能化等有所助益,新聞媒體一方面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加快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步伐;另一方面又要理性地使用新技術,防止技術這把「雙刃劍」的負面效果。目前,人工智慧和算法等技術不斷提高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效率,但是效率並不是新聞業的唯一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價值判斷與掌控把關應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英國標準協會(BSI)曾於2016年發布一套廣泛性原則,其中提出「人類是負責任的主體,而不是機器人;要確保找出某個機器人的行為負責人的可能性」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未來,「人機協同」進行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將成為常態,而在此過程中,也一定會出現「人機博弈」的新問題,媒體人在順應技術變革的新聞實踐中,還要堅守對人民負責、為社會服務的初心,進一步提高價值判斷能力,堅持倫理和職業道德。

新聞從業人員還要警惕對於技術的濫用和誤用,避免自身被技術所裹挾。引進各種新技術,不只是為了創造新的產品形態,更是為了追求產品的公共價值,讓媒體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公眾。應當針對不同報導題材和報導對象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合理化和相統一。比如,時政類新聞不應過度追求「沉浸」的效果,嚴肅的戰爭議題、死亡議題不適合以娛樂遊戲的形式再現,刺激和血腥的場景也不適合通過VR等形式「真實」地呈現,以免給受眾帶來傷害。技術應用還應和選題相匹配,故事性較強的題材更適合運用虛擬實境技術進行加工,給受眾以代入感和深刻體驗;故事性不強的時政類新聞,更適合採用交互式H5、動畫等簡潔生動的形式傳遞最重要的信息,幫助受眾理解原本相對晦澀的內容。總之,新技術應用不只是操作層面的業務技能,更是從業者的價值觀和社會理想的一種體現。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對於媒體從業者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的要求要比以往更高更嚴。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以及「四個一批」人才項目「新聞傳播業務改革研究與人才培養探索」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匡文波:《5G將徹底顛覆主流媒體的概念》,《編輯之友》,2019年第6期。

[2]網易新聞學院:《手機看新聞,多長篇幅的內容人們更喜歡?》,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89UMLT305118VJ5.html,2018年1月16日。

[3]史安斌、王沛楠:《傳播權利的轉移與網際網路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臉譜網進軍新聞業的思考》,《新聞記者》,2017年第1期,第20~27頁。

[4]喻國明:《5G時代傳媒發展的機遇和要義》,《新聞寫作》,2019年第3期。

[5]李忻蔚:《技術如何影響新聞生產?——基於對2014~2019年人民日報「兩會」報導的案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6][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50頁。

責 編/周於琬

Opportun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New Mainstream Media in the 5G Era

Cai Wen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auses the news media to fac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nd the 5G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the media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experiment of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ainstream media in China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mainstream media. In the 5G era, we should seek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exploring the truth, guiding public opinion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building independent platforms to break up the existing platform monopoly; actively exp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media,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ervices of professional news agenci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nk tanks; and adhere to correct values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while actively embrac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restore the credibility and influence of mainstream media.

Keywords: 5G, new mainstream media, technologic change, reform

蔡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應用新聞學、新聞媒介研究。主要著作有《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新聞編輯學》《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新聞報導策劃與新聞資源開發》《新聞資源開發設計》等。

相關焦點

  • 5G賦能媒體新發展 中國媒體迎接5G機遇與挑戰
    經濟日報副總編輯鄭波25日在廣州表示,5G的更大意義在於賦能媒體、製造、醫療等垂直行業,媒體業尤其是傳統媒體要以5G為契機,加快建設新型主流傳播平臺。2020世界5G大會·「5G與媒體業之變革變局」高峰論壇25日在廣州舉行,與會代表紛紛暢想5G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更多的代表認為,媒體在5G時代應該成為「先行者」,要加快推進5G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並為5G技術的應用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 黃楚新:新型主流媒體發展趨勢是媒體 N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在會上發布報告《新型主流媒體的構建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以下簡稱「報告」)。他指出,新型主流媒體是主流內容、主流輿論、主流價值的生產者、建設者和傳播者,是社會治理實踐的重要手段。他建議應從三方面入手加快新型主流媒體構建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 主流媒體記者需要奔跑在全媒體時代最前沿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為中國擘畫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發展藍圖時提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可以說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媒體工作的方向和任務。
  • 「新型主流媒體」發展正確姿勢
    最是號角催人奮進,最是融合引領媒體發展新作為。連續兩年中國新媒體大會都在長沙舉行,從2019「有容乃大,深融致遠」的主題設計,到2020「守正聚力,創新共融」的主題引領,相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一致的思路,一個「融」字意味深長。站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徵程上,答好「融合題」,做好「融合卷」,成為眾媒體需要共同完成的時代任務。
  • 劉曉龍:守正創新建設新型主流媒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高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論述,為主流媒體指明了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方向,為我們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提供了根本遵循。上個月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
  • 5g時代對自媒體產業有何影響?
    自媒體不斷融入我們的生活,5G時代,這也預示著自媒體行業將迎來最好的時代。單就自媒體的角色而言,這種變化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4g時代已經開始為直播和短視頻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土壤,對傳統媒體有更高的壁壘,媒體鋪天蓋地,當然,第一個要素是快速傳播和廣泛傳播。5G時代將更快更高效,所謂的物聯網,雲處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主流媒體記者需要奔跑在全媒體時代最前沿 - -山西經濟日報數字報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為中國擘畫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發展藍圖時提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可以說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媒體工作的方向和任務。
  • 理論頭條|堅持「黨媒姓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院社合作」系列活動「媒體融合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與實踐」圓桌會召開堅持「黨媒姓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辦國辦《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推進高校與主流媒體的深度合作,共同為城市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講好廣州故事,廣州日報社與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於2020年12月31日舉行「媒體融合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與實踐
  • 加快主流媒體進軍網上的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媒體發展規律,持續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不斷加強主流媒體網絡陣地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和用好網絡平臺,構建網上網下一體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
  • 第八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年會:探尋責任投資機遇 助推ESG融入主流
    原標題:第八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年會:探尋責任投資機遇,助推ESG融入主流   12月1日,第八屆中國責任
  • 赤峰日報傳媒集團建設新型主流媒體路徑研究
    原標題:赤峰日報傳媒集團建設新型主流媒體路徑研究 在「網際網路+」時代下,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加快提升主流媒體網上傳播能力。」
  • 奮力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
    作為黨的意識形態重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一切工作,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對總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行動指南,強化政治機關意識,紮實走好第一方陣,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有力有效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奮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
  • 胡正榮專欄 | 「十三五」即將收官,新型主流媒體咋樣了?
    胡正榮專欄 | 「十三五」即將收官,新型主流媒體咋樣了?「十三五」收官在即,主流媒體都在總結過去,謀劃未來,制定著「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央深改小組於2014年8月18日通過了《關於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後,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就成了整個「十三五」時期,所有主流媒體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整個「十三五」時期,主流媒體發展中最為亮眼的大變革。
  • 青春擔當文化使命 做強新型主流媒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作為正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全國主流大報、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社(含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始終以為黨育人、服務大局、服務全團、服務青年為己任。
  • 第八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年會:探尋責任投資機遇助推ESG融入主流
    本次論壇匯聚國內外ESG領域專家學者,通過「主題演講」「圓桌討論」「平行論壇」等形式,分享全球可持續金融的前沿信息、發展趨勢和最佳案例,並就「ESG融入主流——中國ESG投資的風險與機遇」這一核心主題展開多個維度的深入討論。同往年一樣,商道融綠董事長、China SIF 理事長郭沛源博士主持了此次論壇年會。
  • 儘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要求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堅持正確方向,堅持一體發展,堅持移動優先,堅持科學布局,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儘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 「全民直播」時代主流媒體如何作為
    直播加深了傳播領域不同要素間的滲透,加快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也拓展了傳統主流媒體在融媒時代內容生產的邊界。   2020年,「全民直播」時代到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絡直播很好地承接了不便出門的人們對在線工作、消費娛樂、教育、遠程問診等方面的訴求,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
  • 5g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但同時,技術的推進也有其時代特點
    5g商用帶來的確定價值已經出現了,市場預期價格1500美元,比最近在行業上的低點1300美元(月底再降至900美元)更為吸引人。我預計etsi或各國基礎設施標準化部門可能會推出其動態頻率調整信令,來緩解5g移動用戶的多重需求和價格問題。
  • 媒介融合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提升輿論引導力
    在當下的媒介融合時代裡,新媒體得到了非常的迅速成長,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傳統主流媒體的發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在媒介融合時代中面對這些嶄新的、複雜的以及多變輿論,主流媒體應該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能力,從而進一步肩負起人民群眾以及國家社會賦予的責任,所以,不斷地提升當前主流媒體在輿論導向方面的引導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從渠道上面來說,首先應該進一步加強當前主流媒體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在一些新聞事件發生以後,主流媒體應該能夠以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正確地引導「網絡輿論導向」。
  • 網際網路時代:把軍事媒體當作新型作戰力量打造
    【編者按】   當今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把媒體當作新型作戰力量打造,面對這一趨勢,中國軍隊怎麼辦?中國軍隊媒體又該怎麼辦?解放軍報記者姜興華以中國軍事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和一名中國軍人的勇氣,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