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攝影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學論壇在張家界開講

2020-12-14 H先生觀察

11月17日下午,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第一場攝影名家講座開講,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策展人、評論家林路現場以「人文攝影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授課。「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性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林路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演變和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項目說起,接著詳細描述了人文攝影的概念和本質,最後強調「世界遺產影像的拍攝,應注重人文精神內涵的深入」。

「我作為一名策展攝影人,能在這裡聽到林老師的講課非常榮幸,這將對我以後的攝影創作會有所幫助和啟迪。」來自人文三江攝影團的創始人、策展人,攝影人黃盛竹這樣說,林路老師的講座讓他對藝術美和情感的表達上有了新的見解。

11月18日,第二場和第三場攝影名家講座繼續開講。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宋剛明以《另一種觀看》為主題展開了他的專場講座,他通過展示人文攝影作品的方式,講述了他在各個時期的攝影創作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在他的攝影生涯中運用了大量的紀實手法,記錄人文景觀與民族風情,為出席大展的攝影家及攝影愛好者、攝影論壇討論現場的攝影人愛好者帶來了精彩的一堂攝影紀實課。

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世界遺產影像學家周梅生圍繞《世界遺產影像學的概念與表達方式》,詳細地介紹了世界遺產影像學的學理基礎、表達方式以及基本內容。他從人文攝影觀念,再到風光攝影的表現,深入淺出的給大家分享他對攝影的認知和創作意圖。

此次攝影論壇名家講座共分為三場,由中國攝影報主辦,有來自全國的策展人、攝影愛好者、攝影師等近20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論壇即將召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重點工作任務,做好2021年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定於12月21日在廈門舉辦「2020年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論壇」,同期召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常務委員擴大會議
  • 著力打造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地
    近年來,雨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圍繞「天下非遺看雨花」的目標,不斷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的融合方式,讓漸行漸遠的老手藝與市場深度對接、煥發生機,成為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同時,作為社會資本投入的新興文化業態,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制約和困難問題。近期,市委辦公廳就雨花非遺館提檔升級、打造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地進行了專題調研。
  • 世界遺產影像學專家周梅生走進百成
    (記者 燕麗娟 實習生 葉冰蓉)8月4日上午,世界遺產影像學專家周梅生來到博門藝嘉網絡有限公司,實地參觀了「名家名作創意空間」和「博門藝嘉杯」美麗視界全國攝影大展,以及公司的VR、3D、幕動光影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公司藝術製作和設計水平,為企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 張家界聯通助力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 保障網絡安全暢通
    張家界聯通副總經理周泉現場了解網絡保障情況(攝影 許輝)網絡保障小組人員在攝影大展現場(攝影 許輝)全力以赴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攝影 許輝)紅網時刻張家界站11月21日訊(通訊員 劉蘭嚀 楊睿 許輝)11月16日-22日,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在湖南省張家界市順利開展。
  • 新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三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傑作蜀繡和現代世界電子競技王-王者榮耀,這對「跨界組合」如何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點燃更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蜀繡畫一件漂亮的龍鳳圖騰長袍在本次大賽的設置中,主辦方從中國十大國粹中選取刺繡作為文化藝術的載體,通過3D造型還原針線,真正將《千裡江山圖》與鳳凰在一起融為一體。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容的(Inclusive):我們可以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可能與其他人的實踐相似。無論是來自鄰近的村莊,還是來自世界另一端的城市,甚或被已經移徙並定居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所改編,這些文化表現形式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演進,為我們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並通過現在將我們的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
  • 如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程?職業院校首屆非遺美育論壇來探討
    校領導和與會代表合影留念       12月12日上午,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委員會2019年會、鄭州市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集團2019年會暨職業院校非遺美育建設主題論壇在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航海校區舉行
  • 【地評線】桂聲網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尋常百姓生活
    、社會和諧的助推器、國家發展的軟實力、促進民族團結的壓艙石,體現著民族精神,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和魅力,理應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其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尋常百姓家」永葆青春活力與魅力。據中新社報導,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太極拳」和「送王船」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前,中國書法、二十四節氣、京劇等均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目前,我國共有42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 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
    2020年12月24日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研討會上,「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  雷鳴在致辭中表示,非遺學學科將成為天津大學建築、人文、智能計算、教育等眾多相關學科交叉的重要節點,也將成為培養國家急需的交叉複合型人才的重要生發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研討會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式納入到科學的學科體系中的重要一步,將會是非遺保護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徐維清在講話中指出,文化的生命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甚至是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 祝賀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一組拍自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等地區的太極拳攝影作品。渭南人傑地靈,不但文化名人輩出,武術名家也不乏其人。在秦東這片土地上,有著一大批熱愛並堅守著太極的人們,他們在習武健身中默默地傳承著中華武術精神,踐行和弘揚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 烏丙安:如何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者按: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具體指導所有項目工作中,「我們要保護什麼?」和「我們該怎樣保護?」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 視窗|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正式開放
    2021年1月1日,小觀眾在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的羅源畲族互動區體驗剪紙藝術。當日是2021年元旦,位於福建省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
  • 「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一期舉辦
    不遺餘力發掘和弘揚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一期舉辦圖: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一期在島外第一高樓舉辦。(吳覓亮 攝)12月20日,島外第一高樓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12號樓23層「灣上享讀吧」賓朋滿座、掌聲陣陣。
  • 我國又有兩項非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又有兩項非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12-18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復禮銅像在張家界揭幕/30組優秀展覽作品今晚揭曉/非遺動態展在...
    此舉系建市32年來,繼吳冠中之後,我市第二次在世界自然遺產地為當地旅遊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藝術家安放銅像。儀式現場,莊重肅穆,陳復禮生平簡介、陳復禮創作的張家界風光攝影作品、陳復禮銅像以及《張家界樹立陳復禮塑像之銘文》依次排開作為活動背景。在領導嘉賓的發言致辭中,大家回顧了陳復禮的攝影創作成就以及他用影像為張家界旅遊事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居世界首位
    太極拳申遺成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居世界首位
  • 淮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摜蛋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類重要表現形式,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澱下來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 江蘇擁有豐富的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像江南船拳、徐州的武術、拳類等,尤其具有江蘇的地方特色。
  • 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聚焦文化遺產 永新華集團受邀出席推進...
    12月8日,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在桂林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遊開發」。永新華控股集團全資子公司永新華韻文化產業集團作為非遺領域產業融合創新標杆企業,受邀與來自中國、東協各國文化部門、東協各國駐華使館的嘉賓240餘人共同出席論壇大會。永新華韻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張軍先生代表集團公司就「非遺+旅遊」融合創新發展做了主旨發言。
  • 香港銅鑼灣集團與兩岸四地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戰略合作
    在中國兩岸四地非遺資源存量87萬項中,作為世界文明體系唯一沒間斷的中華文明,大致分10大門類,含20多個小門類,手工藝只是其中的一類,而非遺飲食、非遺康健、非遺服飾、非遺展演、非遺傳說、非遺民俗、非遺體育等有40項中華非遺,已進入世界非遺行業,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交融,令人感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編輯:奚暢波    來源:人民論壇網    2020-12-23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