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給日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日俄戰爭的經驗教訓,使得日軍認為,為了應付可能要面對的塹壕戰,需要一種射程比手榴彈遠,同時可以像迫擊炮一樣打擊障礙物後目標的步兵支援武器。擲彈筒(CrenadeDischarger)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隊、班一級步兵作戰,射程和威力彌補了中口徑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發射和調節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當的創造性,在二戰期間日軍使用的各種步兵武器中獨樹一幟。
日本研製的擲彈筒主要有兩種型號:"十年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百式"擲彈器由於裝在步槍之上,使用過程類似於槍榴彈,故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最早的型號是"十年式"擲彈筒,因於大正十年(1921年)研製成功而得名,其口徑50毫米,全長525毫米,其中發射筒長241毫米,全重2-6千克。雖然外形與輕型迫擊炮相像,但結構卻大不相同,主要由發射筒、支杆和駐鈑三部分組成。射筒採用滑膛式,賦予彈丸初速和方向,在彈膛底部設有調節火藥燃氣逸出量的裝置,通過改變膛壓來調節彈丸射程。當發射手榴彈時,底部均要螺接裝有發射藥和底火的金屬藥筒。發射九一式手榴彈時,射程可在65-175米之間進行調節,這比當時其他的擲彈筒都遠。 "十年式"的發射筒基座處有個射程式控制制裝置,其外觀像是有刻度的指套;旁邊有個可調節大小的排氣口,若要較短的射程,部分的推進氣體會往旁邊排出。支杆是一根開有狹槽的鋼管,上端連接發射筒,下端固定駐鈑,外部設有擊發機。狹槽左側刻有數字,是調節射程時所用的表尺。駐鈑相當於迫擊炮的底盤。使用時抵在地面上,承受發射時的後坐力,形狀為底部帶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構築工事的圓木上也不會滑動。 "十年式"曾被美軍稱作"膝蓋迫擊炮",因為弧形的底板讓美軍誤以為是放大腿上的,不過如果"十年式"真以這種方式使用,其後坐力將造成重傷。
而二戰之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泛的擲彈筒,是在"十年式"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八九式"擲彈筒(由於是日本神武紀元2589年(1929年)研製成功的,故名"八九式")。與"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長(610毫米)和發射筒長度(254毫米),膛壓和後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隨之加厚,增大了駐鈑面積,全重增至4.7千克。與"十年式"擲彈筒的差異點在於"八九式"擲彈筒刻上了膛線,並有專門對應的榴彈("八九式"擲彈筒彈)可使用,因此在射程以及穩定度上有所提升。"八九式"擲彈筒彈,外形像縮小了的山、野炮彈,沒有尾翼,與普通迫擊炮彈形狀差別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彈體的後半截設有一個由銅製的側壁、上下蓋板和鐵製底座組成的藥孟。上下蓋板中盛裝有藥包,底座中央裝有底火,周圍均勻分布8個小孔,與側壁採用螺紋聯接,再整體螺接到彈體上。"八九式"擲彈筒調節射程的原理也別具一格。因為擲彈筒沒有兩腳架和高低機,不能調節射角,發射藥量也不能像追擊炮彈那樣通過增減發射藥包來調整,而是通過調節彈瞠內空間大小,間接調節膛壓的辦法來改變射程。"八九式"各項性能均接近或超過當時蘇、德、比利時等國裝備的同口徑(50毫米)迫擊炮。
雖然在日軍內部評價不高,但是對盟軍而言,擲彈筒卻是威脅性極大的裝備。在太平洋戰場上,只要一聽到「碰」的一聲,大部分盟軍都會立刻臥倒,哪怕這東西有時遠在兩百碼外。二戰美軍的單兵曲射火器射程最長者為M7槍榴彈,最長射程為150公尺,面對熟練使用擲彈筒的日軍步兵,一般掩體無法有效防禦曲射攻擊的擲彈筒,同時擲彈筒的射程又讓美軍無法有效反制,在近戰距離敵軍造成不小的威脅。
當擲彈筒擊發時,發射藥在密封的藥盂中燃燒,產生高壓燃氣。由於銅製側壁較軟,受壓後膨脹緊貼膛壁,封閉火藥燃氣。當壓力達到一定值後,燃氣衝破下蓋板,由小孔進入發射筒,推動彈體向前運動。與一般追擊炮彈發射藥包直接在彈膛內燃燒作功相比,這種結構在達到相同初速的情況下,帶來的後坐和震動卻相對較小。同時銅製側壁嵌入膛線,帶動彈丸旋轉,起到與通常線膛炮彈上彈帶相同的作用,並和彈丸一起飛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拋殼問題。
擲彈筒在日軍中使用非常廣泛,裝備量也很大,在日本發起的歷次侵略行動中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戰爭前期,通常每個步兵小隊都編有一個擲彈筒組,裝備2具擲彈筒,每個中隊共裝備6具擲彈筒,裝備量與輕機槍相同。一個聯隊共有76具擲彈筒,配備"八九式"擲彈筒彈7200發,而全聯隊配備的手榴彈僅有3800枚,由此可見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程度。海軍陸戰隊、空降兵部隊中,每個小隊各裝備1具,同樣和輕機槍保持1:1的比例。戰爭末期,由於日本的兵員和裝備均得不到有效補充,大部分步兵小隊裝備的擲彈筒量都減到1具。此外,日軍為"圍剿"我抗日根據地遊擊隊 ,曾專門組建過一些輕裝部隊,配備了更多的擲彈筒與輕機槍,深入根據地腹地,專門尋找、襲擊和破壞我指揮機關,如"晉冀豫邊區肅正作戰(c號作戰)"中的"益子特別挺進殺入隊",每個30~40人的小隊,擲彈簡裝備量就達到了4具,共配彈160發。
每具擲彈筒一般配備射手及裝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額外增加一名彈藥手的。為確保存放和運輸安全,"八九式"擲彈筒彈的引信和彈體是分開保存的。在作戰前,會先取出引信並將其安裝在彈體上,在發射前再將引信上的保險銷拔出。當作戰時,擲彈筒手配有專用的彈藥攜行具,身體每側各攜帶4枚裝好引信的彈丸,一個擲彈筒組共攜帶16枚。通常射手攜帶擲彈筒,裝填手除彈藥外還帶有步槍。擲彈筒在行軍時有帆布制的筒衣保護,兩頭用皮帶或帆布帶紮緊,筒衣還設有附件袋(或有單獨的附件盒)。
日軍裝備的擲彈筒,一般在進攻或防禦作戰中擔任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在進攻作戰中,擲彈筒通常用來壓制對方的火力點。在中國戰場上,擲彈筒主要是打擊對日軍威脅最大的重機槍(主要是"二四式"重機槍,以德國"MG08"重機槍仿製而成)。日軍一旦偵得我機槍陣地位置,便組織擲彈筒集中射擊。由於擲彈筒準備時間短,往往是我軍機槍一條彈帶尚未打完,日軍的擲彈筒彈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殺傷或機槍被打壞的瞬間,日軍一擁而上,奪取我軍陣地。此外,日軍有時也用擲彈筒攻擊我方指揮所及進攻出發地,或施放煙幕迷盲我軍。
在防禦作戰中,日軍習慣以擲彈筒和機槍火力配合,攔阻對方衝鋒,或是將對方壓制在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外,這種戰術對嚴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賴於近戰和白刃戰的軍隊來說,非常有效。在爭奪村鎮的近距離巷戰中,日軍往往發揮射擊技術嫻熟的優勢,隔著一條街道或幾堵圍牆,用擲彈筒向我軍佔據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離射擊,威脅很大。在宜昌會戰中,日軍甚至還使用了裝有聯苯氰化砷毒劑的擲彈筒彈,給第六戰區的中國軍隊造成了嚴重殺傷。
擲彈筒因其輕便、機動性好的特點,在中國戰場的各種特殊地理環境下,始終能夠伴隨日軍部隊行動並隨時提供火力支援,特別是根據在山西會戰中獲得的經驗,日軍認為擲彈筒比其它武器更適合山地作戰。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也證明了擲彈筒同樣適用於叢林環境。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日軍對擲彈筒火力的依賴程度甚至比輕機槍更加強烈。
日式擲彈筒雖然是一種具有相當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與二戰前期其它國家裝備的同口徑級別迫擊炮相比,擲彈筒在重量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攜行方便,並可以由單兵使用,由行軍轉入射擊狀態的準備工作也比較簡便。但它發射和調節射程的操作則比迫擊炮繁瑣得多,戰鬥射速一般不及迫擊炮。另外,雖然"八九式"有膛線.但在近程射擊時,彈丸經過的膛線距離很短,而且掌握髮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動擊發機的瞬間不可避免地要影響筒身穩定,所以精度上也遜於迫擊炮。
另一方面,擲彈筒彈的結構較同口徑迫擊炮彈複雜。在戰時條件下費效比高於後者,故使用範圍也不如後者廣泛,除了日本和中國外。很少有其它國家採用(雖然在二戰中,英國和蘇聯都曾裝備過稱為"縱火擲彈筒"的武器,但它們實際上是一戰期間拋射炮的延續,與日式擲彈筒差別很大)。正因為上述種種弊端,所以二戰結束後,擲彈筒這種"曇花一現"式的武器,便很快被淘汰了。如果說德軍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MG系列機槍 ,擲彈筒這玩意就是日軍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擲彈筒配備到加強班,600米射程正好。用來對付機槍。
補充知識:
一、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止。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這使得它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二、擲彈筒這玩意基本是概略瞄準,所以對射手技術要求比較高,訓練有素的射手手裡就是單兵大炮,機槍殺手,但如果沒有訓練有素的射手,這玩意很難打得準,威力也一般,射程近,射擊準備繁瑣,比60迫擊炮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