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MG系列機槍,日軍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

2020-12-27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給日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日俄戰爭的經驗教訓,使得日軍認為,為了應付可能要面對的塹壕戰,需要一種射程比手榴彈遠,同時可以像迫擊炮一樣打擊障礙物後目標的步兵支援武器。擲彈筒(CrenadeDischarger)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隊、班一級步兵作戰,射程和威力彌補了中口徑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發射和調節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當的創造性,在二戰期間日軍使用的各種步兵武器中獨樹一幟。

日本研製的擲彈筒主要有兩種型號:"十年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百式"擲彈器由於裝在步槍之上,使用過程類似於槍榴彈,故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最早的型號是"十年式"擲彈筒,因於大正十年(1921年)研製成功而得名,其口徑50毫米,全長525毫米,其中發射筒長241毫米,全重2-6千克。雖然外形與輕型迫擊炮相像,但結構卻大不相同,主要由發射筒、支杆和駐鈑三部分組成。射筒採用滑膛式,賦予彈丸初速和方向,在彈膛底部設有調節火藥燃氣逸出量的裝置,通過改變膛壓來調節彈丸射程。當發射手榴彈時,底部均要螺接裝有發射藥和底火的金屬藥筒。發射九一式手榴彈時,射程可在65-175米之間進行調節,這比當時其他的擲彈筒都遠。 "十年式"的發射筒基座處有個射程式控制制裝置,其外觀像是有刻度的指套;旁邊有個可調節大小的排氣口,若要較短的射程,部分的推進氣體會往旁邊排出。支杆是一根開有狹槽的鋼管,上端連接發射筒,下端固定駐鈑,外部設有擊發機。狹槽左側刻有數字,是調節射程時所用的表尺。駐鈑相當於迫擊炮的底盤。使用時抵在地面上,承受發射時的後坐力,形狀為底部帶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構築工事的圓木上也不會滑動。 "十年式"曾被美軍稱作"膝蓋迫擊炮",因為弧形的底板讓美軍誤以為是放大腿上的,不過如果"十年式"真以這種方式使用,其後坐力將造成重傷。

而二戰之中,日軍使用最多、最廣泛的擲彈筒,是在"十年式"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八九式"擲彈筒(由於是日本神武紀元2589年(1929年)研製成功的,故名"八九式")。與"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長(610毫米)和發射筒長度(254毫米),膛壓和後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隨之加厚,增大了駐鈑面積,全重增至4.7千克。與"十年式"擲彈筒的差異點在於"八九式"擲彈筒刻上了膛線,並有專門對應的榴彈("八九式"擲彈筒彈)可使用,因此在射程以及穩定度上有所提升。"八九式"擲彈筒彈,外形像縮小了的山、野炮彈,沒有尾翼,與普通迫擊炮彈形狀差別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彈體的後半截設有一個由銅製的側壁、上下蓋板和鐵製底座組成的藥孟。上下蓋板中盛裝有藥包,底座中央裝有底火,周圍均勻分布8個小孔,與側壁採用螺紋聯接,再整體螺接到彈體上。"八九式"擲彈筒調節射程的原理也別具一格。因為擲彈筒沒有兩腳架和高低機,不能調節射角,發射藥量也不能像追擊炮彈那樣通過增減發射藥包來調整,而是通過調節彈瞠內空間大小,間接調節膛壓的辦法來改變射程。"八九式"各項性能均接近或超過當時蘇、德、比利時等國裝備的同口徑(50毫米)迫擊炮。

雖然在日軍內部評價不高,但是對盟軍而言,擲彈筒卻是威脅性極大的裝備。在太平洋戰場上,只要一聽到「碰」的一聲,大部分盟軍都會立刻臥倒,哪怕這東西有時遠在兩百碼外。二戰美軍的單兵曲射火器射程最長者為M7槍榴彈,最長射程為150公尺,面對熟練使用擲彈筒的日軍步兵,一般掩體無法有效防禦曲射攻擊的擲彈筒,同時擲彈筒的射程又讓美軍無法有效反制,在近戰距離敵軍造成不小的威脅。

當擲彈筒擊發時,發射藥在密封的藥盂中燃燒,產生高壓燃氣。由於銅製側壁較軟,受壓後膨脹緊貼膛壁,封閉火藥燃氣。當壓力達到一定值後,燃氣衝破下蓋板,由小孔進入發射筒,推動彈體向前運動。與一般追擊炮彈發射藥包直接在彈膛內燃燒作功相比,這種結構在達到相同初速的情況下,帶來的後坐和震動卻相對較小。同時銅製側壁嵌入膛線,帶動彈丸旋轉,起到與通常線膛炮彈上彈帶相同的作用,並和彈丸一起飛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拋殼問題。

擲彈筒在日軍中使用非常廣泛,裝備量也很大,在日本發起的歷次侵略行動中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戰爭前期,通常每個步兵小隊都編有一個擲彈筒組,裝備2具擲彈筒,每個中隊共裝備6具擲彈筒,裝備量與輕機槍相同。一個聯隊共有76具擲彈筒,配備"八九式"擲彈筒彈7200發,而全聯隊配備的手榴彈僅有3800枚,由此可見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程度。海軍陸戰隊、空降兵部隊中,每個小隊各裝備1具,同樣和輕機槍保持1:1的比例。戰爭末期,由於日本的兵員和裝備均得不到有效補充,大部分步兵小隊裝備的擲彈筒量都減到1具。此外,日軍為"圍剿"我抗日根據地遊擊隊 ,曾專門組建過一些輕裝部隊,配備了更多的擲彈筒與輕機槍,深入根據地腹地,專門尋找、襲擊和破壞我指揮機關,如"晉冀豫邊區肅正作戰(c號作戰)"中的"益子特別挺進殺入隊",每個30~40人的小隊,擲彈簡裝備量就達到了4具,共配彈160發。

每具擲彈筒一般配備射手及裝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額外增加一名彈藥手的。為確保存放和運輸安全,"八九式"擲彈筒彈的引信和彈體是分開保存的。在作戰前,會先取出引信並將其安裝在彈體上,在發射前再將引信上的保險銷拔出。當作戰時,擲彈筒手配有專用的彈藥攜行具,身體每側各攜帶4枚裝好引信的彈丸,一個擲彈筒組共攜帶16枚。通常射手攜帶擲彈筒,裝填手除彈藥外還帶有步槍。擲彈筒在行軍時有帆布制的筒衣保護,兩頭用皮帶或帆布帶紮緊,筒衣還設有附件袋(或有單獨的附件盒)。

日軍裝備的擲彈筒,一般在進攻或防禦作戰中擔任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在進攻作戰中,擲彈筒通常用來壓制對方的火力點。在中國戰場上,擲彈筒主要是打擊對日軍威脅最大的重機槍(主要是"二四式"重機槍,以德國"MG08"重機槍仿製而成)。日軍一旦偵得我機槍陣地位置,便組織擲彈筒集中射擊。由於擲彈筒準備時間短,往往是我軍機槍一條彈帶尚未打完,日軍的擲彈筒彈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殺傷或機槍被打壞的瞬間,日軍一擁而上,奪取我軍陣地。此外,日軍有時也用擲彈筒攻擊我方指揮所及進攻出發地,或施放煙幕迷盲我軍。

在防禦作戰中,日軍習慣以擲彈筒和機槍火力配合,攔阻對方衝鋒,或是將對方壓制在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外,這種戰術對嚴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賴於近戰和白刃戰的軍隊來說,非常有效。在爭奪村鎮的近距離巷戰中,日軍往往發揮射擊技術嫻熟的優勢,隔著一條街道或幾堵圍牆,用擲彈筒向我軍佔據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離射擊,威脅很大。在宜昌會戰中,日軍甚至還使用了裝有聯苯氰化砷毒劑的擲彈筒彈,給第六戰區的中國軍隊造成了嚴重殺傷。

擲彈筒因其輕便、機動性好的特點,在中國戰場的各種特殊地理環境下,始終能夠伴隨日軍部隊行動並隨時提供火力支援,特別是根據在山西會戰中獲得的經驗,日軍認為擲彈筒比其它武器更適合山地作戰。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也證明了擲彈筒同樣適用於叢林環境。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日軍對擲彈筒火力的依賴程度甚至比輕機槍更加強烈。

日式擲彈筒雖然是一種具有相當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與二戰前期其它國家裝備的同口徑級別迫擊炮相比,擲彈筒在重量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攜行方便,並可以由單兵使用,由行軍轉入射擊狀態的準備工作也比較簡便。但它發射和調節射程的操作則比迫擊炮繁瑣得多,戰鬥射速一般不及迫擊炮。另外,雖然"八九式"有膛線.但在近程射擊時,彈丸經過的膛線距離很短,而且掌握髮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動擊發機的瞬間不可避免地要影響筒身穩定,所以精度上也遜於迫擊炮。

另一方面,擲彈筒彈的結構較同口徑迫擊炮彈複雜。在戰時條件下費效比高於後者,故使用範圍也不如後者廣泛,除了日本和中國外。很少有其它國家採用(雖然在二戰中,英國和蘇聯都曾裝備過稱為"縱火擲彈筒"的武器,但它們實際上是一戰期間拋射炮的延續,與日式擲彈筒差別很大)。正因為上述種種弊端,所以二戰結束後,擲彈筒這種"曇花一現"式的武器,便很快被淘汰了。如果說德軍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MG系列機槍 ,擲彈筒這玩意就是日軍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擲彈筒配備到加強班,600米射程正好。用來對付機槍。

補充知識:

一、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止。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這使得它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二、擲彈筒這玩意基本是概略瞄準,所以對射手技術要求比較高,訓練有素的射手手裡就是單兵大炮,機槍殺手,但如果沒有訓練有素的射手,這玩意很難打得準,威力也一般,射程近,射擊準備繁瑣,比60迫擊炮差遠了。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班都有啥裝備?10個人的火力,堪比咱們一個連
    德軍在當時能夠創下這樣的戰績,自然是因為當時的德軍建設十分完善,不管是軍事素質還是單兵裝備,德軍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為了提升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德軍也沒有放棄提升任何一支小團隊的作戰能力,僅僅一個步兵班的作戰能力就能在戰場上發揮著重大作用。
  • 德軍步兵班的火力有多強?從《我們的父輩》就可以看出來的
    如果你看過一部由德國人拍攝的二戰迷你劇《我們的父輩》的話,你就知道,這部劇可以說是完美還原了當時的二戰德國,從德國人的視角出發,了解德國人是如何看待二戰的,不過,我們今天我們就不聊這個,來聊聊當時的德軍步兵班,從這部電視劇中,就可以一窺德軍的火力配置。
  • 二戰時期,日軍一個步兵班,能否打得過同等兵力的美軍?
    我們先來看看,二戰時期日軍一個班的火力。按照二戰時日軍的編制,班是最小作戰單位,包括班長在內一共有13人,分別是8名步槍兵和4名機槍兵。其中步槍兵裝備的是一支單發栓動步槍,也就是咱們熟悉的三八大蓋。4名機槍兵則是共配有一挺輕機槍,他們分別是指揮官、主射手以及兩名彈藥手。當然彈藥手也是副射手,不僅承擔著運送彈藥的任務,一旦主射手陣亡,他們便需要補上。
  • 二戰英國步兵班攜帶量,在什麼情況下,步兵能夠攜帶100發子彈?
    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英國自然有著不俗的軍事力量,今天就來說一說英軍最基本的作戰單位——步兵班。 德軍步兵班也是由十人組成,但卻是343的分配,即偵查組(3人)、步槍組(4人)和機槍組(3人),火力配置差不多
  • 二戰時期,一個最普通的法國陸軍步兵班,擁有怎樣的武器陣容?
    法國步兵班由12人組成,在各國步兵班的編制裡,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了(日軍步兵班13人,美軍12人,蘇軍11人,德軍10人,英軍10人),具體可以分為班部、火力組與攻擊組。
  • 國產彈鏈供彈班用機槍或現身 陸軍步兵班火力將會更加強大
    外界此前就發現國產新一代自動步槍似乎沒有班用機槍型號,只有標準槍管型、短槍管突擊型和精確射手步槍。而班用機槍是步兵班火力骨幹,現代步兵班戰術基本上圍繞著班用機槍展開,因此班用機槍對於陸軍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武器,所以國產新一代輕武器不會沒有班用機槍。有人就推測國產新一代班用機槍應該不會在國產新一代自動步槍基礎上發展而來,而是單獨研製。
  • 33人的突擊排,3挺通用機槍、25支自動步槍,二戰德軍才是火力狂魔
    從實際戰績來看,暴風突擊隊的作用確實非常強大,德國人也對這種突擊戰術極為推崇,因此在二戰後期,德軍試圖建立一支類似部隊來扭轉戰局,這就有了「Sturmzug(風暴突擊排)」的誕生。
  • 國產新型精確射手步槍也可作為班用機槍 有效增強陸軍步兵班火力
    不過最新一張圖片顯示國產新一代自動步槍精確射手型可以配備彈鼓,彈鼓是國產班用機槍標誌性部件,它備彈75發,能夠為班用機槍提供持續火力。而精確射手步槍則強調精確射擊,一發子彈就要消滅一個目標,打一槍就要轉移陣地,對於備彈沒有太多要求,採用普通30發彈匣就足夠了。這樣國產精確射手步槍配備彈鼓表明它也可以作為班用機槍來運用。換句話說國產新一代自動步槍精確射手型和班用機槍型就是一支槍。
  • 火力強悍的機械化步兵排,4輛步兵戰車加數枚飛彈,堪稱裝甲噩夢
    蘇軍在二戰後期反攻德軍的戰役中把「大炮兵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所謂大炮兵主義就是在瘋狂把技能點加到火力上,爭取用噩夢般的火力化解敵軍的優勢,或者是在敵軍反攻的時候挫敗其攻勢,到了1945年蘇軍進攻戰役的時候,平均每公裡的火炮密度達到了數十門,一場柏林戰役更是集中了4萬門火炮。
  • 雖然沒怎麼打仗,但還是得談談法國二戰步兵班編制與裝備
    關於二戰的班組編制這塊我之前聊過蘇俄、德國、美國、英國,而法國我一直漏掉沒談,因為資料並不算完整。但本著補全的心態,這篇和大家簡單描述一下法軍的步兵班的編制和裝備。反倒是德軍在佔領法國之後,把繳獲的MAS36發給了接管的德軍治安部隊...所謂嶄新的,一槍未發,只丟到地上過一次多數是指MAS36步槍在火力組中,主要是那挺FM24/29輕機槍,25發彈匣,長活塞導氣+轉栓閉鎖,比較可靠,至少法國人認為這玩意比美國人的BAR好使多了,不過戰後通用機槍概念興起,FM24/29就被AA52取代了
  • 解放軍步兵班火力升級!新班用機槍悄然亮相,火力更持久!
    解放軍步兵班火力升級!新班用機槍悄然亮相,火力更持久!
  • 二戰中德軍的單兵裝備有哪些,在二戰所有參戰國中是最好的嗎?
    除此之外還有步兵班戰術、步兵班背後的火力支援、後勤等等。但是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德軍一個步兵班的武器裝備,德軍步兵班武器裝備的轉折點主要在1943年前後,因此首先來看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1939年德軍步兵班所持有的武器,這種配置雖然隨著日後的戰爭發展有所變動,但是大體能夠代表1939到1943德軍步兵班的經典配置。
  • 二戰德軍步兵班組的單兵裝備以及彈藥攜帶和儲備情況
    二戰時德軍強悍的戰鬥力至今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德軍的步兵班戰術、步兵班背後的火力支援、後勤是促成戰爭中德軍戰鬥力強悍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德軍基層步兵單位的武器裝備以及彈藥供應情況吧。整個德軍班組中最重要的是機槍組。在戰爭中德軍步兵班有一個三人制機槍小組,機槍手配備的是MG34或MG42機槍,彈藥基數為2500發。其中機槍手攜帶機槍及一個50發彈鼓, 副射手攜帶4個50發彈鼓或彈鏈以及3個300發彈箱。 其餘機槍彈存放在排屬車輛上,並儘可能以裝填好的彈鼓或彈箱形式攜帶。
  • 向前進攻,詳解二戰德軍步兵營的進攻戰術
    導語:在戰爭史上發生的所有陸地戰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步兵之間的較量,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出現了很多現代化的裝備,以及由此裝備衍生出來的兵種和戰術,但是二戰中的大部分陸地戰鬥仍然是由步兵來實施的。作為二戰當中表現最出彩的德軍,擁有著最強的步兵進攻戰術,雖然他的步兵被坦克的光芒所掩蓋,但是不能忽略的事實是:如果坦克沒有步兵的配合很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且戰爭越往後發展,越是如此。當然本文的主旨還是講述德軍步兵的進攻戰術,暫時不會涉及步坦協同戰術,這個以後會寫;由於步兵基本的戰術單位是步兵營,因此本文就以步兵營為例講述德軍的步兵進攻戰術。
  • 4個步槍手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美軍太平洋刷經驗全靠M-1步槍?
    大正11式射速是出了名的慢,據說是日本陸軍參謀部特意命令槍械研究單位「設計出一款讓馬鹿們能不浪費子彈的機槍」。它別說壓制美軍的輕機槍,就連壓制幾支步槍都很困難。剩下所有士兵人手一支99式步槍,99式步槍是最傳統的栓動式步槍,在遠距離射擊上表現還算不錯,但是根本沒有壓制能力。這樣的火力只相當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半個步兵班,自然談不上火力壓制。
  • 生怕火力不夠奢侈,二戰美國陸軍空降連武器配置情況,光火箭筒就有...
    二戰期間,空降兵發揮了巨大作用,正是因為他們前赴後繼地深入德軍腹地,用生命代價佔領交通要道、關鍵節點,盟軍大部分的推進才得以順利進行,否則光靠正面交鋒的話,盟軍恐怕要付出更多傷亡才能打敗德軍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打過同時期的日軍甲種師團?
    每個步兵團的重武器有2門150重步兵炮和6門75毫米輕步兵炮,12門37毫米戰防炮。德軍的機槍數量裝備極大,也特別重視機槍,這個就不多羅列了,光是每個步兵連就有10挺以上MG34機槍,營屬機槍連還有帶三腳架的重機槍和迫擊炮。機動性也比較強,一個步兵師雖然也有大量騾馬負擔輜重,但機動車輛近千輛。
  • 關於56式輕機槍: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56式輕機槍,是我軍歷史上裝備時間最久的一挺輕機槍,迄今為止,仍然有軍隊在使用,原因就是此後取代56式輕機槍的81班用機槍,取代81式班用機槍的95式班用機槍,火力持續性能、有效射程等輕機槍的硬性指標,都大大遜於56式輕機槍,可謂一挺不如一挺,這在全世界軍界都是獨一味,讓軍迷感到莫名其妙。
  • 陸軍步兵班設置幾人最合適?俄軍人數最多,火力卻趕不上美軍
    綜合分析後可以發現,各國普通步兵班、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的武器裝備會有明顯不同,但是人數卻相差不大,基本在9-12人之間。其中陸軍步兵班到底有多少人呢?或者說維持幾人是最好的呢? 據悉,該國機械化步兵班設置為9人,其中包括機槍手、反坦克兵、槍榴彈兵以及步槍手,由中士擔任班長,還能組成2個4人小組,這兩個火力組分別負責壓制和機動任務。如果是陸戰隊步兵班還要增加一個火力小組,所以總人數為13人,這是美國陸戰隊步兵班的配置。
  • M1加蘭德步槍影響二戰步兵的作戰方式(下)
    M1加蘭德步槍在300米的距離處可以連續精準地發射50發子彈,既做到了一定的火力壓制又可以精確的打擊敵人。而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軍使用的武器通常都是栓動的制式步槍,所以遇到裝備精良的日軍往往會吃大虧。但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就用半自動的M1加蘭德步槍狠狠地教訓過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