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打造數字之城北京,共贏新基遇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標誌,是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匯聚中心。在充滿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的時代,城市堅持不懈地創新與發展是唯一的應對之策。
近年來,以5G、人工智慧、雲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在城市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看到,這些技術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存在,技術創新聚變的結果將直接產生商業裂變,這種連鎖效應將加速城市與千行百業的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升級。我們還看到,新基建作為這一聚變效應所必需的基石,也在首都北京加快布局。我們相信數位技術將助力數字城市進入創新2.0時代,並以新基建為核心動能,給北京這座城市帶來新治理,新模式,新體驗。
數字城市進入創新2.0時代
隨著數字時代的加速到來,全球創新格局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全球創新城市的崛起》報告指出,新的全球創業城市正在崛起,全球創新格局正在形成,這也是城市抓住機遇發展的最佳時機。在1.0時代,創新是以生產為導向、以技術為出發點,在創新 2.0時代,則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以應用和價值實現為核心的創新。
不論是在哪種情況下,城市都應當成為創新的排頭兵,應當承擔更大的使命與職責,在繼續發展應用創新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基礎創新,利用城市的優勢資源,充分調動科研院所、高校、頭部企業對於基礎創新的投入,提升整個社會基礎創新的能力,提升創新的層次與含金量。
作為領先的ICT基礎設施提供商,華為已經參與了全球4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智慧城市建設。毫無疑問,北京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成果也最豐碩的城市之一。
創新,也是華為的成長基因。在過去的30多年中,華為每年將15%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發,其中20%-30%用於基礎研究。
華為的成功是基於客戶需求驅動的創新,核心是幫助客戶和合作夥伴實現商業成功;在數字智能加速到來的今天,我們發現,理論和基礎技術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比如,5G幾乎達到了香農定理的極限,而摩爾定律的逐漸失效已經開始制約IT技術的發展。
在打造數字城市的工作中,我們如何實現更多突破?如何做到從0到1的創新?基於此,華為的創新戰略走向了創新2.0時代。
華為紮根北京多年來,我們同心同行,聯合創新打造數字之城已經成為大家共同的追求。
華為積極開放5G、AI、雲的能力給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夥伴,並與合作夥伴和用戶積極創新,推進5G、AI、雲場景化的落地,加快推進北京「1551工程」在各領域的應用,催生5G產業的成熟。成功打造了北京地壇醫院等5所醫院的「5G+ WeLink會診平臺」,以及央視春晚5G超高清直播,世園會5G智慧醫療,延崇高速全國5G無人自動駕駛,北京奔馳5G智能倉儲等多個5G創新場景應用。
新基建為數字城市提供核心動能
今年,國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出臺支持政策,將新基建納入國家戰略。我們認為新基建將為城市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當前,北京市政府正圍繞5G、AI、雲計算、大數據等加緊布局新基建,實施應用場景「十百千」工程。這一工程旨在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支持企業智能化改造,培育面向中小企業的數位化服務商。
截至7月底,北京5G基站超過2.4萬個,計劃年底累計超過3萬個,實現五環內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室外連續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典型應用場景精準覆蓋。
可以說,新基建的重點仍然是「基」,而區別於傳統基建圍繞交通運輸,電力水利等的發展,新基建的核心是聯接+計算。我們將與北京這座城市、與這座城市裡的客戶和夥伴一起,共同以技術投入的確定性,去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數字城市走向新治理,新模式,新體驗
2020註定不平凡,這也加速了城市「數字智能時代」的到來。
在北京,我們同樣身處並參與到數字城市的快速發展之中,助力打造城市新治理模式(政務服務、安全治理,交通預測,環保監測)、行業新發展模式(無人工廠)、用戶新消費模式(5G VR/AR,遠程教育)。
以政務為例,華為助力北京政務目錄鏈實現了北京市50+個委辦局上鏈,44000+條數據項,8000+職責目錄,1900+信息系統的數據共享,打通政府間數據共享權限管理,解決目錄不全,目錄數據兩張皮以及目錄被隨意變更的問題。目錄鏈成為可信、全面的政務數據查詢管理,同時通過可信數據共享實現一網通,讓數據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疫情時期,北京延慶啟用華為打造的城市服務管理指揮平臺(IOC),實現了指揮中心同18個鄉鎮與街道各網格員的實時信息共享,讓疫情基層防控更加智慧化、信息化,有效防止了疫情擴大。
2020,我們在取得豐碩發展成果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堅信,科技創新是戰勝所有困難的最有力武器。路是走出來的,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新華網)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