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攻關聯盟解析新冠「要害」,篩選出多種病毒抑制小分子

2021-01-10 澎湃新聞

經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Nature)邀請投稿,當地時間4月9日,來自中國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正式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的研究。該研究揭示了

2.1Å新冠病毒Mpro(又稱3CLpro)與 N3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質的三維空間結構

他們還分析探討了多種藥物發現策略,該研究為迅速開發具有臨床潛力的抗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攻關團隊確定了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的強效抑制劑N3。此外,團隊還進行了10000多種化合物的篩選,發現了

雙硫侖(disulfiram)、卡莫氟(carmofur)、依布硒(ebselen)、紫草素(shikonin)、Tideglusib和PX-12等多種對主蛋白酶有顯著抑制作用的藥物

據中科院藥物所介紹,上述「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由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團隊、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團隊以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肖庚富團隊等組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主任兼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許文青、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Luke W. Guddat教授也參與了此項研究。

該項研究的通訊作者為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兼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蔣華良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兼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饒子和院士、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課題組長楊海濤研究員(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

新冠疫情在中國尚處於爬坡期的1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曾宣布:由蔣華良院士和饒子和院士領銜、20餘個課題組參與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抗新冠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篩選出了30種具備治療潛力的藥物。隨後的1月26日,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率晶體結構對外公布,以便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從事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使用。

新冠病毒是一種單鏈RNA正鏈包膜乙型冠狀病毒,入侵細胞後,新冠病毒會立即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合成自身複製必需的兩條超長複製酶多肽(pp1a和pp1ab)。這兩條複製酶多肽需要被剪切成多個零件(如RNA依賴的RNA聚合酶、解旋酶等等);這些零件進一步組裝成一臺龐大的複製轉錄機器,然後病毒才能啟動自身遺傳物質的大量複製。

兩條複製酶多肽的剪切要求異常精確,因此病毒自身編碼了一把神奇的「魔剪」——主蛋白酶Mpro。Mpro在複製酶多肽上存在至少11個切割位點,只有當這些位點被正常切割後,這些病毒複製相關的「零件」才能順利組裝成複製轉錄機器,啟動病毒的複製

正是由於主蛋白酶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且人體中並無類似的蛋白質,因此主蛋白酶就成為一個抗新冠病毒的關鍵藥靶,抑制這種酶的活性將有效阻止病毒複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蛋白酶Mpro,此次疫情期間,饒子和團隊還領銜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的結構,率先探討了廣受關注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GS-5734)治療新冠肺炎的病毒靶標。其團隊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疫情暴發期間,就曾在世界上解析了首個SARS病毒蛋白質(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空間結構。

全球首次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N3」三維空間結構

研究團隊通過質譜法測定了COVID-19病毒Mpro的分子量為33797.0 Da,與其理論分子量33796.8 Da相符。

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設計了麥可受體抑制劑N3,該抗體可以特異性抑制多種冠狀病毒主要蛋白酶,其中包括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和MERS-CoV(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的Mpro。

研究人員接下來構建了新冠病毒Mpro的同源性模型,並使用分子對接來確定N3是否可以靶向這種新的冠狀病毒的Mpro。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對接形態表明N3可以進入底物結合口袋(the substrate-binding pocket),而這一「口袋」恰恰因為高度保守性而可以作為設計廣譜抑制劑的藥物靶標。

(左)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劑N3的複合物結構;(右)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底物結合口袋是一個保守藥物設計靶點

隨後,研究團隊利用晶體衍射技術,獲得了解析度為2.1埃的N3與Mpro複合物結構。在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中,結構域I和結構域II形成六鏈反平行β-桶形結構,在它們之間的裂縫中帶有底物結合位點,即藥物靶標「口袋」。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月26日,研究團隊測定的Mpro高分率晶體結構已在PDB蛋白質結構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 PDB)上公開。自1月26日起,團隊已為國內外300多家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的實驗室直接提供了數據。該結構也被PDB蛋白質結構資料庫選為2020年2月的明星分子(February Molecule of the Month)。

事實上,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有效的病毒抑制劑。此前3月20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德國呂貝克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Rolf Hilgenfeld等人的研究,他們通過對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的解析,對此前的抑制劑進行了優化,並認為一種名為13b的α-酮醯胺抑制劑顯示出明顯的肺向性,並且適用於通過吸入途徑給藥。

多種策略篩選潛在藥物:依布硒和N3均能在細胞水平顯著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目前,對於新冠病毒的治療還沒有特效藥物。為了快速發現具有臨床潛力的抗病毒化合物,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種結合從頭設計、虛擬藥物篩選和高通量篩選的策略,以確定現有藥物是否能靶向COVID-19病毒的Mpro。

與N3結合的新冠病毒Mpro複合物結構對於通過計算機篩選來鑑定潛在靶向藥物提供了一種模型,研究人員進而建立了潛在結合化合物的內部資料庫。

結果表明,肉桂硫胺(cinanserin)能夠與底物結合口袋緊密結合,對Mpro的IC50(半抑制濃度)值為125μM。

肉桂硫胺是一種血清胺拮抗製劑,在1960年代已在人體中進行了初步臨床測試,並且先前已顯示出抑制SARS-CoV的Mpro的作用。肉桂硫胺在上世紀70年代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對冠狀病毒3CL水解酶具有抑制作用。

團隊認為,它具有作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的優化潛力。為了表徵其酶促活性並進行抑制劑的高通量篩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分析方法。

接下來,攻關「聯盟」繼續聯合利用虛擬篩選和高通量篩選策略相結合的方式,對10000多個老藥、臨床藥物以及天然活性產物進行篩選,發現了數種對主蛋白酶有顯著抑制作用的先導藥物,其中包括雙硫侖(disulfiram)、卡莫氟(carmofur)、依布硒(ebselen)、紫草素(shikonin)、Tideglusib和PX-12等。

其中,依布硒對於新冠病毒Mpro的抑制作用最強。值得一提的是,依布硒已用於治療聽力障礙等多種疾病的臨床試驗(完成臨床二期),並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表現。

為了進一步證實它們體外的酶促抑制結果,研究人員進行了後續的抗新冠病毒實驗,結果表明,依布硒和N3均能在細胞水平顯著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

攻關團隊表示,「在這一研究中,基於結構的從頭設計、計算機虛擬篩選和高通量篩選三種研究策略的結合被證明是找到針對抗新冠病毒藥物的有效策略。」

研究者們認為,這種篩選策略有效性較高,可以快速發現具有臨床潛力的藥物,以應對尚無特定藥物或疫苗的新傳染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攻關聯盟解析新冠要害 篩選出多種病毒抑制小分子
    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 賀梨萍經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Nature)邀請投稿,當地時間4月9日,來自中國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正式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的研究。
  • 上科大攜手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夥伴 率先破解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圖說:Nature截圖  北京時間4月9日下午5時,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文,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 小分子靶向新冠病毒木瓜蛋白酶樣蛋白
    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發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也是疫情攻關的重要方面。目前新冠病毒的藥物靶點除了結構蛋白,主要集中於主要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RNA聚合酶。 近日,芝加哥大學研究員在bioRxiv上在線發表論文,解析了SARS-CoV-2的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的晶體結構,並基於結構和藥物活性篩選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靶向小分子,有望後續用於新冠病毒的防治。
  • 中國新冠藥物研究登《科學》封面!發現靶向主蛋白酶新候選藥
    6月19日,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封面報導了來自中國科研團隊的一項重要新冠研究,他們發現了靶向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pro)的新候選藥物化合物11a和11b。研究團隊認為這兩種化合物高效、安全,有開發成為抗新冠病毒(SARS-CoV-2)新藥的潛力。
  • 新發現!含有這一成分的中藥可抑制新冠病毒
    含有這一成分的中藥可抑制新冠病毒 2020-10-16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新冠」病毒賽跑:多種抗病毒藥物用於臨床治療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阿比朵爾與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即便如此,目前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上述任一藥物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性。  抗病毒藥物齊上陣  2月4日,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批准瑞德西韋的申請方中日友好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 科學家利用虛擬篩選策略識別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藥物
    一種新的計算藥物篩選策略與實驗室實驗相結合,表明最初用於治療淋巴瘤的化療藥物普拉特雷克斯可能被重新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通過模擬不同藥物如何與引起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相互作用,計算方法可以幫助識別此類藥物。 為了幫助對現有藥物進行虛擬篩選,張和他的同事結合了多種計算技術,從不同的、互補的角度模擬藥物-病毒的相互作用。
  •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他們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有力抗擊疫情,更為人類未來抗擊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譚旭研究員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全球最大免費公開新冠藥物虛擬篩選資料庫, 華為雲「神農項目」登...
    原標題:【原創】全球最大免費公開新冠藥物虛擬篩選資料庫, 華為雲「神農項目」登上頂刊封面   日前,化學信息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 對戰新冠病毒,多種藥物和療法正在臨床發揮效力
    對戰新冠病毒,多種藥物和療法正在臨床發揮效力丨科技戰疫進行時  2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治癒比例從1.3%升至10.6%。對戰新型冠狀病毒,持續增加的治癒率用堅定的上揚給出了「可治」的答案,隨著臨床實踐的逐步開展,多種藥物和療法正在臨床抗疫一線發揮效力。
  • Cell:通過CRISPR篩選鑑定出抵抗新冠病毒感染的基因和藥物靶標
    2020年10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確定SARS-CoV-2的新的潛在治療靶點,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紐約基因組中心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全基因組範圍內的功能缺失CRISPR篩選,以便系統地敲除人類基因組中的基因。他們研究了哪些基因修飾使得人肺細胞對SARS-CoV-2感染更具抵抗力。
  • 聯合使用小分子抑制劑可抗多種蛇毒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5日發表的一項最新藥物發現,英國科學家研究顯示:聯合使用兩種小分子毒素抑制劑能幫助小鼠對抗多種毒蛇的毒液。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使用毒素抑制劑或有助於找到針對蛇咬傷的廣譜療法。但是,蛇毒這種從毒腺中分泌出來的特殊液體,成分構成差異極大,毒性蛋白質約佔乾重的90%至95%,酶類和毒素約含20多種。此外,還含有一些小分子肽、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脂類、核苷、生物胺類及金屬離子等,因此蛇毒成分十分複雜。不同蛇毒的毒性、藥理及毒理作用各具特點,這些蛇毒構成差異都意味著,基於抗體的抗蛇毒素一般只對特定蛇種的咬傷有效。
  • 新冠病毒研究新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加速疫苗研發
    科技洞察丨深入科技行業最前沿 新冠病毒可能長期存在 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院士在採訪中提到,新冠病毒是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
  • 抗擊新冠病毒有了好幫手:超級計算機,已篩選出77種有希望的藥物
    大家好,我是龍醫生,最近大家特別關注新冠病毒疫苗的事情,美國人率先於近日進入了新冠疫苗的臨床實驗,其中的一些研究對他們幫助很大,比如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今天,就來科普一下一臺超級計算機是如何幫助抗擊新冠病毒的。
  • 全基因組篩選揭示新冠病毒感染重要宿主因子
    我們的研究還顯示,針對已鑑定的基因產物的小分子拮抗劑抑制了猴和人類細胞中的SARS-CoV-2感染,從而證明了這些基因突變在物種間的保守性。這些結果共同確定了SARS-CoV-2的潛在治療靶點,並揭示了SARS譜系特異性和泛冠狀病毒特異性的宿主因子,這些因子可調節對高致病性冠狀病毒的易感性。
  • 老藥新用潛力如何?《自然》子刊探討新冠治療方案
    他們認為,有望用於控制或預防2019-nCoV感染的幾種方法包括疫苗、單克隆抗體、基於寡核苷酸的療法、多肽、幹擾素療法和小分子藥物。由於開發新療法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因此,從「老藥」中尋找潛力藥物是重要策略。文章指出,最先暴發於中國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廣泛關注。2019-nCoV傳播迅速,當前,在全球四大洲的25個國家或地區已有超過4萬例患者確診,死亡風險約為2%。
  • 清華程功課題組發現可高效殺滅新冠、登革病毒等病毒的細菌蛋白
    、新冠病毒和其他包膜病毒的廣譜抗病毒活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色素桿菌分泌型蛋白進行功能篩選,發現鑑定了兩個具有脂酶活性的廣譜抗病毒細菌蛋白,可有效抑制如登革病毒(DENV)、寨卡病毒(ZIKV)、新冠病毒(SARS-CoV-2)、
  • 小分子藥物開發新冠適應症梳理
    美國10月22日已正式批准吉利德瑞德西韋上市,禮來巴瑞替尼也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新冠肺炎治療緊急使用(EUA);我國早前已批准連花清瘟膠囊治療新冠肺炎;印度、俄國等已批准法匹拉韋治療新冠適應症;俄國已批准抗體藥levilimab上市治療新冠;輝瑞/BioNTech新冠疫苗BNT162b2已獲英國等批准緊急使用,12月10日獲得了美國FDA諮詢委員會的投票支持。
  • 中國研發出高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非人靈長類動物抗體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研發出高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非人靈長類動物抗體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聯合國內多家機構當天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新型冠狀病毒
  • 復旦大學發現綠茶提取物能抑制HIV病毒複製
    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尤其是在中國,許多研究表明,喝茶具有多種潛在益處,尤其是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潛在益處已引起了公眾和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2020年1月,顧東風院士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1】,表明每周至少喝三次茶與更健康和更長的預期壽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