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3月到來了,這意味著夏天也快來了,天氣也開始回暖。一提起夏天,人們腦海裡最先想到的無非就是:空調、西瓜、冷飲、海灘、遊泳。在炎炎夏日,吹著空調,喝著冷飲,吃著西瓜,宅在家裡看電視,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生活更愜意了~
空調作為夏天的主角,宅家生活沒了它可不行,不過,空調可不是隨便買的,選購空調時的學問非常多,比如說,空調匹數怎麼選?耗電量怎麼算?能效等級是什麼意思?定頻變頻該怎麼選?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如果大家還沒有搞清楚,院長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複習一下吧~
空調的匹數
在買空調的時候,大家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名詞:1匹,2匹,1.5P等等,到底這個「匹」、「P」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空調的匹數(P),代表的是空調的製冷量,匹數大,其實就是製冷量大,代表空調製冷效果越好。細心的小夥伴可以發現,空調的參數標識上都寫著製冷量的多少,後面寫著一個數字,單位是W(瓦)。
按照標準換算,每1匹空調,產生的製冷量為2324W。所以,1匹空調,製冷量就是2324W,2匹空調,就是4648W,1.5匹空調,就是3486W。我們單純從參數來看,就可以知道這臺空調是多少匹。
當然,還有一種業內人士的叫法,就是「XX機型」,比如說23機型,35機型,其實就是製冷量為2300W,3500W的空調,相信大家也很容易理解。
怎麼選匹數?
那麼問題來了?我知道了匹數怎麼算,但我怎麼知道我應該買多少匹的空調呢?
選擇空調的匹數,關鍵得看需要製冷的空間的面積大小,我們上面也提到過,製冷量(匹數)越大, 製冷效果越好。
一般來說,靜區(如臥室)每1㎡所需要的製冷量為130W,動區(如客廳)每1㎡所需要的製冷量為160W。匹數如果買小了,空間達不到製冷的需要,匹數買大了,浪費。
比方說,臥室是15㎡的,放一臺1匹的空調就綽綽有餘,客廳是40㎡的,買一臺3匹的空調才能滿足製冷需要。
變頻還是定頻好?
市面上的空調劃分成變頻、定頻兩個陣營,究竟變頻和定頻是什麼意思呢?哪個更好呢?
在解釋定頻和變頻之前,院長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空調的工作原理:
空調其實就相當於「熱量搬運工」,開啟後,壓縮機運作,製冷劑在蒸發器、冷凝器上,不斷從液態與氣態中轉換,循環吸熱、放熱,帶走室內的熱量,把熱量排出室外,達到室內降溫的效果。
定頻和變頻,其實就是壓縮機的運作方式。
定頻的壓縮機,當室內溫度達到預設溫度後,壓縮機就會停機(室外機停止運作),等室內溫度重新升高,壓縮機才會重新啟動。
而變頻的壓縮機,當室內溫度達到預設溫度後,壓縮機不會停機,但會降低頻率運作,使室內溫度一直保持在預設溫度。
看著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吧?但在使用時,你就會發現兩者的區別。
定頻空調的溫度不會一直維持在預設值,而是大起大落,給人一種忽冷忽熱的感覺,人體舒適度低;變頻空調會改變頻率運行壓縮機,溫度會維持在預設值,所以溫度不會大起大落,人體舒適度更高。也正因為變頻空調給人的舒適感更好,所以變頻的價格更高,定頻的便宜。
耗電量怎麼算?
院長經常聽到有人說:空調太耗電了,一個月幾百元的電費,到底空調開一個小時用幾度電啊?
其實,關於空調的耗電量,大家只要看空調的參數就能知道了,影響空調耗電多少的參數是功率,像製冷功率,輸入功率,制熱功率等等,代表的就是空調的耗電量。
比如說,額定功率是805W,代表空調每運行1小時,耗電量為0.805度。
另外,有的空調帶有制熱功能,制熱和製冷的耗電功率是不同的,制熱的耗電量要高於製冷,如果開啟了電輔熱功能,耗電量就更大了。具體的耗電功率,在參數上都會有標識。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情況,耗電功率上的數值並不固定,而是有區間的: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一臺是變頻空調(上面提到過,變頻空調的壓縮機會低功率運行),全功率運行時,耗電功率為最大值,低功率運行時,耗電功率為最小值。
能效等級選幾級?
空調的室內機表面,都會貼有「中國能效標識」,能效等級分為了3級,能效等級的高低,代表了空調的節能程度。
正因為一級能效節能,所以很多人更樂意買一級能效的空調,但其實,這裡面有一個誤區:節能不代表省電。
空調的能效等級是怎麼計算的?其實是空調的製冷量÷額定功率,比值越大,代表空調只需要很少的電,就能產生很大的製冷量,更節能。一級能效比(3.4-3.6),二級能效比(3.2-3.4),三級能效比(3-3.2)。
假設一下,有兩臺空調,A空調的製冷量為6000W,額定功率為1700W,比值為3.5,屬於一級能效。B空調的製冷量為2200W,額定功率為700W,比值為3.14,屬於三級能效。
A、B兩臺空調開一個小時,A空調要1.7度電,B空調只要0.7度電,誰更耗電?毫無疑問是一級能效的A空調,所以說,一級能效雖然節能,但不代表真的省電,關鍵還得看空調的功率。
如果大家能耐心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經從空調「小白」變成「大神」了,如果覺得有用的,可以轉發收藏哦~如果還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私信院長~院長會給你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