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李冬梅 通訊員 程澤毓
從杭州到阿克蘇,一場4600公裡的援疆接力賽,張先良跑了兩個賽季,用時6年。
2014年9月,他從浙江省氣象局來到新疆阿克蘇地區氣象局;2017年8月,他再次出發,繼續為期三年的援疆。先後擔任阿克蘇地區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局長、黨組書記的張先良,更願意將自己比作「橋梁」「紐帶」和「使者」。
使命與堅守
作為使者,張先良的援疆熱情持續揮灑在這片土地上。
援疆期間,張先良努力將氣象援疆項目納入浙江省各級政府援疆任務和資金支持範圍,並推動浙江與阿克蘇氣象部門籤署《援疆合作備忘錄》,阿克蘇地區及10個縣(市)氣象局與浙江省各級氣象部門建立「一幫一」關係,彌補了發展的短板和弱項。
「阿克蘇冰糖心蘋果氣象服務指標研究」「沙塵暴機理與沙源地研究」等項目,是浙江省氣象局每年支持阿克蘇一個科研項目的成果,從防沙治沙到發揮綠色效益,助力當地特色林果業發展,得到阿克蘇地委、行署的一致肯定。
張先良還組織實施了阿克蘇、庫車、拜城、柯坪、阿瓦提等地區域自動站和預警業務平臺建設等一批政府援疆建設項目,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其中「精細化數值預報平臺」提供插值計算的多模式站點預報,豐富了預報分析產品,進一步提高了預報效率。
正是這些舉措,將中國氣象局倡導的「捆綁式發展」,以及浙江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堅持的「將氣象納入政府援疆支援項目」等要求逐一落地。而擘畫這些手筆,讓張先良用了6年,他仍覺得時間不夠,想做的事太多。
種子與未來
在張先良看來,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源動力,既要埋下人才培養的「種子」,又要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的「土壤」。
2019年,在他的努力下,阿克蘇氣象局與浙江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籤署合作協議,建立實習基地,以科研合作為抓手,提高業務轉型、科研及創新發展能力。先後邀請浙江農氣、氣候、通信網絡、影視服務等方面專家開展技術援疆5批次20餘人,選派阿克蘇業務、管理骨幹輪訓交流6批次近60人,建立交流互訪長效機制,為事業發展注入動力。
其中,浙江省氣象局信息中心援建的雙偏振雷達顯示系統,實現了多部雙偏振雷達組網監測,填補了阿克蘇地區東部雷達監測盲區;杭州市局援建的「天氣羅盤」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一個個項目落地實施,助推阿克蘇地區氣象事業邁入新的上升期。
情義與家人
從西子湖畔,來到沙漠腹地,張先良漸漸愛上這片土地,以及這裡淳樸和善良的人民,並與4戶維吾爾族鄉親結對認親,累計出資8000餘元,幫助群眾脫貧奔小康。
工作之餘,張先良經常購買各類學習用品、營養品、衣服鞋子,來到駐村點親戚家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他一筆一畫教他們寫字,手把手地教刷牙……用溫暖的舉動,成為「巴郎」(維吾爾語,意為孩子)的好爸爸。
在一次入戶走訪中,他看到80歲的艾尼·達吾提臥床不起,了解到老人家境困難且患有高血壓時,當即掏出數百元錢塞到老人手中,並要求駐村隊員儘快為其辦理慢性病救助申請。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人每月獲得買藥補助三百元,減輕了生活負擔。
張先良還是蘭幹村群眾的「亞克西卡德爾」(維吾爾語,意為好幹部)。他和氣象局駐蘭幹村幹部一起,多次調研脫貧幫扶及鄉村振興工作,積極宣講「三個白皮書」,激發群眾愛國情懷。在「連心橋」加「致富路」幫助下,浙江、新疆兩地氣象人共同見證蘭幹村30戶103人如期脫貧。
跑這場接力賽,張先良從未請過病事假,每年只在春節回家一次。然而,對於他的妻子來說,長達2190天的等待,卻太過漫長和煎熬。
2016年8月,妻子身體嚴重不適,急需手術治療,張先良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回到妻子身邊。因為項目啟動、下村扶貧等工作,張先良只能不斷通過電話和視頻聯絡。妻子在親友的陪伴下做了手術,並勸慰他安心工作。
「欠她最多!」身在異鄉的張先良淚水橫流。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10月21日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