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寶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處處都需要小心謹慎,可能一個疏忽大意,就會掉到育兒的「深坑」中,做出對寶寶成長不利的事情來。
因此想要讓寶寶健康茁壯成長,作為父母,在照顧寶寶的家庭護理方面,一定要擦亮眼睛。
學會識別育兒方面的各種各樣的「陷阱」,懂得繞道而行。並且還會學會使用科學的育兒方法,這樣才有可能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因此小編提醒各位家長們,在育兒這條道路上,千萬別掉進育兒的「陷阱」裡,做出對寶寶成長不利的事情,讓自己後悔莫及。
前兩天小編在樓下小區裡,遇見鄰居抱著三個月的寶寶,在小區裡曬太陽。寶寶十分可愛,時不時會吃自己的小手。
但都一次次被寶媽阻攔下來,寶媽覺得,寶寶吃手不健康,可能會把細菌吃進肚子裡,導致寶寶生病!
寶寶吃手要制止嗎?這3種常見的育兒誤區,家長要留意!
1、寶寶抓媽媽頭髮、咬爸爸手指要制止
很多寶寶在8、9個月的時候會有抓媽媽頭髮、咬爸爸手指等行為,而且會持續一段時間。家長對此都會很煩躁,對寶寶這些「討厭」的行為進行斥責,甚至會打寶寶,讓其吃痛鬆手。
有育兒心理專家表示,寶寶的這些「討厭」的行為只是表面現象,內心可能是寶寶表達內心中愛父母的一種行為表現。
所以家長千萬不要誤會,把寶寶對父母的愛當成一種「傷害」,這對於寶寶的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當然也不排除是一些生理原因導致的。比如寶寶在出牙期,牙床會有一定的不適感,寶寶通過咬人來緩解這種感覺。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給寶寶提供磨牙棒、牙膠來改善這種情況。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由於寶寶因為一些情緒因素存在導致的。有些寶寶從小脾氣就不好,一旦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用咬人、打人的方式發洩出來。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制止,並且告訴寶寶,想得到一些東西,可以正面說出要求。
通過打人、咬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告訴寶寶只要是合理的要求,運用正確的表達需求方式,家長才會考慮是否能滿足寶寶的要求。
2、滿月寶寶剃胎毛
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統習慣,新生兒寶寶滿月之後要剃「滿月頭」。而且老一輩人會煞有介事地說:如果胎毛不剃掉,將來長大後頭髮稀疏而且細軟,發質不好。
其實發質的好、壞與剃不剃胎毛沒有直接的關係。現在年輕的父母們都應該知道,發質除了與先天遺傳有關之外,另外還有後天的營養、生活環境有關。
育兒專家表示,寶寶剛滿月時,不建議剃滿月頭。這是因為剛滿月的寶寶,身體的抵抗力很弱。如果剃頭時不小心,可能會被刮破頭皮,引起頭部皮膚感染。
3、阻止寶寶吃手
對於寶寶來說,吮吸是一種本能。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出生十幾天之後,就會「笨拙」地啃手了,通常到3個月左右,就可以輕鬆自如地吃手指了。
很多家長不理解寶寶的行為,出於為寶寶的健康考慮,當寶寶出現吃手指行為了,會及時制止,這樣做真的是為寶寶著想嗎?
寶寶天生就具有吸吮反射。從無意識地吮吸,到可控制吸吮;從笨拙地吮吸到能收放自如地完成吃手動作。
這樣的行為變化可以有效地說明寶寶大腦發育很正常,寶寶在不斷成長和進步。家長更應該為寶寶鼓掌點讚。
寶寶吃手,是大腦發育的良好體現。而且通過吃手的動作,可以有效地安撫寶寶的情緒,給寶寶帶來一定的安全感。因此,如果寶寶在1歲以前吃手,家長不必阻止,經常幫助寶寶剪短指甲,並注意清潔衛生即可。
但是需要提醒家長,如果寶寶2、3歲之後仍然習慣吃手,家長需要引起重視,避免寶寶吃手「上癮」,對牙齒的生長及心理的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家長要和寶寶進行交流,了解原因,找針對性方法解決。家長也可以分散寶寶的注意力,比如和寶寶互動遊戲、參與一些親子活動,這樣來幫助寶寶戒掉吃手這個習慣。
寄語:
照顧寶寶是個細緻的工作,同時還要學會辨別「真偽」,遇到一些育兒方面的「深坑」要知道及時繞道而行。
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每個父母都必須要掌握廣泛的、科學的育兒知識。這樣才能做一名「持證上崗」的合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