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花,那真是大自然給這蒼茫大地的美好饋贈,我想這應該是自然界最美麗的事物了,以至於許多國家還要特意選一種花朵來作為國花,比如韓國的木槿花、德國的矢車菊、泰國的金鍊花、俄羅斯的向日葵、法國的鳶尾、寮國的雞蛋花,等等,這便足以證明不管是哪國人,對花朵的憐愛了。
但我們國家卻一直沒有國花,這主要是目前的兩大「選手」競爭得太過激烈,一是高貴豔麗的牡丹,一是清新脫俗的梅花,有人愛牡丹的富貴,愛它的繁花似錦;也有人喜歡梅花的淡雅傲然,喜歡它冷清玉潔的雅致。
清朝時,國花曾由牡丹擔任,牡丹奇色萬千,被認為是繁榮昌盛的象徵,因而在古代很有人氣。到了民國,或許是國家發生的動蕩,人們更偏向於凌寒獨自開的梅花,認為它在嚴寒中綻開,有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
在古代,牡丹的支持者眾多,也因為牡丹的國色天香,它一直都是皇親貴族最喜歡的花種,牡丹猶如一位姿色萬千的高貴女子,色澤豔麗,玉笑珠香,富麗堂皇,自古受到追捧。
特別是唐代時,因為國力強盛,如果需要選花那也必須體現出大氣和貴氣,其它花美是美,但很少有這種特質,唯有牡丹花,又大又美,被稱為「花中之王」,它的雍容華貴正好和蓋世無雙的唐朝氣象相符。
詩人劉禹錫就曾寫過一首《賞牡丹》,詩曰: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說是芍藥花雖然豔麗,但格調不高;荷花雖然明淨,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才有真正的國色,等待它開的時候,那盛況簡直名動京城。
牡丹雍容華貴,豔麗無雙,在唐代受到極致追捧,唐的兩位傳奇女子,武則天和楊貴妃就都跟牡丹有很深淵源,拿武則天來講,那個「焦骨牡丹」的傳說就十分出名,這也是牡丹百花之王的由來。
據說在某個寒冷的時節,武則天到後苑遊玩,只見天寒地凍,百花凋謝,萬物蕭條,心裡很不爽,心想自己貴為一國之君,居然還不能欣賞到美麗的景色。於是她便對百花下詔令,說要一夜百花開。
百花仙子驚慌失措,因為寒冬臘月它們無法開出花,但又不敢違背武則天。第二天,果真有花開放,但武則天細看,卻全是牡丹花。生氣的武則天將牡丹逐出京城,貶到洛陽去。誰知,牡丹一到洛陽,馬上就開出嬌豔無比的花朵。
武則天聞訊,派人趕赴洛陽,防火燒毀牡丹,但人們卻驚奇地發現,牡丹雖枝幹已焦黑,但花朵卻更加奪目,牡丹花不僅因此獲得了「焦骨牡丹」的稱號,還被擁戴為「百花之王」。
實際上,歷朝歷代,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幾乎都很推崇牡丹,唐代的徐凝就曾說過:何人不愛牡丹花,佔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牡丹的國花位置似乎已經穩妥了,然而,也有一批人看不慣牡丹,認為牡丹花過於豔俗,毫無疑問,對牡丹的美豔不屑一顧的,多以文人書生為主。
宋代的王溥就曾寫過一首《詠牡丹》: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說是就算棗花小,也能結果實;就算桑葉柔軟,也能養蠶吐絲。而只有牡丹花形大如鬥,卻什麼也不能用,花謝後只剩下空枝條。看來,這還是位講究實用性的詩人啊。
其實梅花也沒什麼明顯的用處,但花主要就是用來觀賞的,其內在象徵意義更為重要。而眾所周知,古代文人都有個特點,一身傲氣,他們是最敢於批判現實、揭露黑暗的,因此審美也不太大眾化。
古人喜歡將人的一些特質寄托在事物身上,像是傲氣、堅韌、淡泊之類的特性,我們現在都能在一些事物中找到,著名的「四君子」——梅、蘭、竹、菊便是這樣,它們分別代表著傲、幽、堅、淡四種隱喻。
其中,梅花便是牡丹的強有力競爭者,梅花在天寒地凍時,獨自傲然挺立,散發出幽幽冷香,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古人從梅花的品性中,見到了理想中的人格,於是便將那種「衝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當成心之所求,因此常常誇讚梅花,追崇它那高標獨秀的氣質。
北宋著名的隱逸詩人、被稱為「梅妻鶴子」的林逋,就曾寫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名句,林逋孤高自好,隱居在西湖,他身上那種清逸的隱士品格,受到了時人的讚賞和欽佩,這種特質,和梅花一樣,同樣讓人心生企慕。
梅花身上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強的品格,自古以來,幾乎沒有的文人都會讚嘆梅花的傲雪精神,如詩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等。
總的來說,牡丹和梅花各有特色,都是具有很高人氣的,但也因此一直爭議不休,支持牡丹的說牡丹有大國氣質,梅花過於寡淡;支持梅花的說牡丹過於豔俗,梅花才更能象徵高潔的民族氣節。
去年,中國花卉協會官方還搞了個評選,結果牡丹有79%,梅花只有12.3%,不過這只是一次民意調查,花協也沒有資格定國花,這次結果,牡丹似乎是大家更認同的國花,如果現在再來一次國花的評選,你們會選哪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