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 在疫情及中美貿易問題影響下,消費電子市場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中,雖然許多零部件和終端產品都因需求下滑而下調了銷售預測,但在CIS晶片產業鏈卻出現了一波缺貨漲價潮。
與此同時,本周迎來了企業半年報發布的密集期,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在市場行情不佳的背景下出現業績下滑,卻也看到一些企業的業績出現逆勢上揚;值得關注的是,這周在手機產業鏈中還發生了一起交易金額高達99億元的收購案,也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
CIS缺貨或持續至10月
對於CIS晶片缺貨的原因,業界出現最多的一個說法就是晶圓產能不足所致。一家攝像頭模組廠商告訴集微網:「現在許多晶圓代工、封測廠,都沒有產能給圖像傳感器是真的,因此導致圖像傳感器的產能很緊張,也因此出現了缺貨的情況。」
除此之外,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手機、非手機的多個領域的攝像頭產業鏈為防止「斷鏈」開始積極備貨,由此引發的囤貨潮也是加劇CIS晶片缺貨和漲價的重要因素。
集微網從索尼代理商處了解到:「許多手機行業的客戶為了防止下半年出現缺貨的情況,都已經提前下單備貨;加上非手機市場今年的需求頗為可觀,導致CIS產業鏈上下遊許多廠商的工廠都已經滿載。」
不過針對漲價的現象,上述代理商稱,其實原廠直供的價格基本上沒有明顯的波動,價格上調還是以代理為主。
據其透露:「按往常來看,代理商通常就會先備下一部分庫存,以此應變市場需求的變化;種種原因所致,今年備貨的時間點相對提前,且數量也更多一些。由於提前備貨,導致代理商的利息上漲,為了攤平上漲的這部分利息,單價也隨之上調。」
原廠方面,集微網也從格科微的銷售人員處得知,該公司的CIS晶片產品近期並沒有價格調整。
行業人士也指出:「一般比較有規模的終端客戶都是直接向原廠訂貨,價格隨意上漲的可能性比較小。例如我們的客戶都是國內外的一線終端品牌,與原廠之間都是提前定好的合約價。即便CIS缺貨,也不會出現價格浮動。」
「由於前兩季晶圓產能不足,原廠將大部分的產能都分給了附加值高的高端CIS晶片,從而導致低階產品缺貨。不過今年全球消費者的購買力度大打折扣,高端旗艦手機的銷量反而受到比較大影響,進入第三季度後,高階CIS的庫存也開始多了。在我們看來,缺貨的局面到今年10月或許就有明顯改善。」上述行業人士談到。
事實上,在第二季度就已有原廠開始將產能從其他產品轉向CIS。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諮詢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第二季三星持續將Line 13部分產能由DRAM轉向CIS,SK海力士M10廠DRAM投片持續轉向CIS。」
多家產業鏈廠商中報業績逆勢上漲
眾所周知,早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有多家一線手機品牌下修了全年的訂單需求。然而在本周發布的企業半年報中,諸如藍思科技、舜宇光學、丘鈦科技等廠商上半年業績表現卻十分亮眼。
8月17日,丘鈦科技發布了公司2020年上半年業績公告。報告期內,該公司營業收入約為人民幣88.0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73.9%。該公司當期溢利約為人民幣3.36億元,較同期大幅增長約85.5%。同時,該公司攝像頭模塊產品在報告期內的平均銷售單價較同期大幅增長約99.6%,該項業務的銷售收入較同期增長約97%。
同日,舜宇光學發布2020年半年度中期業績公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88.6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1.1%;溢利約17.7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4%。報告期內,該公司毛利率約19.5%,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1個百分點。
舜宇光學表示,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集團受惠於智慧型手機相關業務的進一步發展,毛利率的上升主要是由於手機攝像模組的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而期內溢利的增加主要是由於毛利增加。
8月17日,藍思科技也發布了2020年半年度報告,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55.68億元,同比增長37.05%;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9.1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56億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且實現高達1322.42%的增長。
半導體產業鏈方面,以韋爾股份、紫光國微、長電科技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同樣在今年上半年交出了鮮亮的成績單。
8月19日,紫光國微發布2020年中期業績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64億元,扣除合併範圍變化的影響,同比增長24.1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02億元,同比增長108.47%。
8月20日,韋爾股份發布2020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0.43億元,同比增長41.0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9億元,同比增長1206.17%。
對此,韋爾股份表示,主要得益於去年順利完成對北京豪威、思比科的收購,主營業務增加了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的布局,使得半導體設計整體技術水平快速提升,且為公司帶來了智慧型手機、安防、汽車、醫療等領域的優質客戶資源,使得盈利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日發布半年報的還有長電科技,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9.76億元,同比增長30.9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66億元,淨利實現扭虧為盈。長電科技稱主要來自於國際和國內的重點客戶訂單需求強勁。同時,各工廠持續加大成本管控與營運費用管控,調整產品結構,推動盈利能力提升。
手機產業鏈99億巨資收購案
從近期發布半年報的多家企業來看,在並不樂觀的市場環境中,與大客戶深度綁定是這些企業在上半年實現業績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藍思科技日前宣布的一項收購案中也有跡可循。
8月18日晚間,藍思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藍思國際(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思國際」或「買方」)與 Lyra International Co., Ltd.(以下簡稱「賣方」)、可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可成科技」)於 2020年8月18日籤署了《股權買賣契約》(以下簡稱「股權買賣契約」)。
據悉,藍思國際以現金99.00億元人民幣收購賣方持有的可勝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可勝泰州」)以及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可利泰州」,與可勝泰州合稱「目標公司」)各100%的股權(以下簡稱「本次交易」)。藍思科技為藍思國際履約提供擔保,可成科技為賣方履約提供擔保。
資料顯示,本次交易的兩家目標公司均是主要從事各式合金的生產、銷售與開發,為業界領先的智慧型手機金屬機殼領導廠商,提供頂尖客戶整合關鍵技術與製程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其中,可勝泰州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的總資產為55.09億元,淨資產為17.88億元;2020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分別為11.78億元和3317.7萬元。可利泰州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的總資產為41.79億元,淨資產為16.16億元;2020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分別為9.09億元和1.62億元。
事實上,關於藍思科技及立訊精密兩家企業爭相收購可成科技一事在業界早有傳聞,對其收購的目的,業內人士認為,兩家企業意在蘋果的iPhone組裝業務;就在一個月前,立訊精密也為了與蘋果達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豪擲33億元收購了江蘇緯創、崑山緯新。眼下兩大龍頭紛紛出手,iPhone組裝的訂單最終花落誰家還無法定論。(校對/C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