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樂評人,在評論音樂人時喜歡講歷史,而不去分析音樂?

2021-01-09 約翰檸檬的唱片店

在知乎上看到的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樂評人,在評論音樂人時喜歡講歷史,而不去分析音樂?覺得非常適合我來回答。縱觀我寫過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歷史和文化方面,即便我自認不是樂評人,也可以來聊聊為何大家都這麼做。

如果你在大的書店逛過,去到藝術區,你就會發現,攝影、電影、美術和建築的相關書籍數量和種類都要比音樂類的多。而在音樂類裡,一半是樂譜和樂理教材,剩下一半是音樂人傳記、唱片創作歷史之類的內容。

原因就在於,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天然的不適合文字的傳播和表達,它是要用耳朵聽而非用眼睛去看的。說得再天花亂墜,一個和弦用得多巧妙,不用耳朵聽是不可能對比出來的。

所以分析音樂的樂評最好的承載方式是視頻。b站其實已經有一些這樣的up主出現了。身邊準備一個鍵盤或者一把吉他,把你要講的樂理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然而,和弦雖然是客觀的,但感受仍是主觀的——即便用了很多高端技巧,可最終出來的音樂成品卻不一定讓人喜歡。而很多用著套路和聲的歌卻成為了大火單曲。

最終純樂理的分析可能就成了吹牛的工具——我家XX寫的歌用了那麼多技巧,卻沒人聽,是這屆聽眾不行啊。

這還只是作曲編曲階段,再聊聊配器和音色,口水仗只會越來越多。音色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玄學了,它是一個人音樂審美的總和,一個再受歡迎的音色也一定會有人不喜歡。

音樂分析是一個拿主觀審美來解構客觀事實的行為。一來,出力不討好——對於不懂樂理的,分析了也聽不懂等於白分析,對於懂樂理的,人家自己拿著譜子看看或者用自己的耳朵聽一下就能分辨了;二來,藝術總是技巧服務於理念的,音樂家並不完全是工匠。

在搖滾音樂裡,樂理的重要性就更降了一檔。Sid Vicious甚至不怎麼會彈貝斯,但他卻是最有名的貝斯手。Bob Dylan的作曲基本沒人彈,也不會有人說他能不能唱到A5這個音,但他就是無可辯駁的音樂人。

就算你聽古典音樂,也一定會看到貝多芬失聰,莫扎特的怪癖之類的信息,因為理解一部作品的時候脫不開它的創作者和時代背景。

偏重樂理分析的樂評當然有。我個人最喜歡的,看的也最多的就是鄧柯老師在「音樂進行時」公眾號裡進行的《我是歌手》系列的樂評,很客觀,會列出每個歌手表演曲目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但也不會在樂理層面進行太微觀的討論。

而另一個大家都懂的事實是——並非唱得越高,名次就越好。那麼其實我覺得分析音樂這個事可能確實沒有那麼重要。

打從開始運營這個自媒體起,我最受歡迎的兩篇文章是刺蝟的子健又分手了——那些一起做樂隊的情侶夫妻最後都怎樣了和《樂隊的夏天》片頭曲裡的這些彩蛋你都知道嗎?,曾在某平臺獲獎的文章是你了解《加州旅館》專輯封面的來歷嗎?看完你會更懂這首歌。

樂理的理解畢竟是需要門檻的,想有更多的受眾,有更多的讀者,毫無疑問,一個樂評人要做的第一點就是——說人話。

還有一點私人的原因,我之前也說過很多次。我不是專業的音樂人,想必很多樂評人也不是,行內很多東西我不懂。當然我懂一些樂理,也發過純音樂分析的文章——十個步驟,讓你徹底掌握《加州旅館》的吉他solo彈奏,是我翻譯的。不敢說完全正確,但如果我不懂樂理肯定不可能看懂原文。拜這首歌的火爆程度所賜,文章閱讀數勉強夠看。可想而知,如果去費勁分析一首不是很火的歌,最後就是雞同鴨講白費力氣。

所以我在選題的時候,第一步要考慮的就是,能不能讓大家看懂。於是我寫David Bowie的《Hero》時,選擇闡述這首歌對於德國統一產生的意義,寫The Cure時,則轉到了加繆的身上,講一講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的存在主義。寫Pink Floyd系列時,儘量從專輯創作的年份背景,成員創作動機,某些歌詞的出處等方面來闡釋。

這個效果很不錯,我收穫了一些Pink Floyd系列的讀者,他們有時甚至還會催我更新。至於Pink Floyd每首歌帶給他們怎樣的感受,我想一定千差萬別。但他們因為我的文章,開始重新聽這些唱片,這就是我唯一的作用,也是我唯一想做的了。

所以其實我們還缺很多能把音樂歷史講好講清晰的樂評人。這樣的樂評可以讓讀者更清晰的了解音樂風格伴隨著黑人平權、冷戰和大蕭條等世界歷史而產生的變遷,更明白為什麼一些完全聽不下去的音樂可以成為經典。它帶來的其實是整個音樂審美上發生的變化。

樂評人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引路人,你的音樂世界也許湊巧被他們打開,好好走進去享受,相信你自己即可。

相關焦點

  • 不懂樂理、沒有音樂實踐,流行音樂樂評人就這麼好當?
    畢竟,其他評論對於藝術史基礎、在演出中投入的財力、藝術理論的積澱和行文能力等方面都有需求,起碼你得花費大量時間去接收你所評論的藝術體裁,但流行音樂評論幾乎沒有門檻,尤其是在目前中國流行音樂產業很大,而發布平臺又不再稀缺的情況下,樂評行業魚目混珠者比比皆是。
  • 官方樂評人進駐,QQ音樂開闢《歌手》「第二現場」
    我們不難發現,除了《歌手》官方樂評人之外,越來越多的知名音樂人、專業樂評人已經將在QQ音樂上發表自己對當期《歌手》的評論當成了一種習慣。截至第七期節目,QQ音樂在一個多月內已經和包括科爾沁夫、崔恕、鄧柯等15位音樂人、樂評人進行了深度的樂評合作。
  • 從樂評筆記書火爆看網易雲音樂為何獨樹一幟?
    撰文 | 李星版權開放共享成趨勢後,音樂平臺的產品體驗和用戶運營如今越來越重要,人們不是缺乏音樂,而是缺乏真正能懂自己的平臺,以及一個有意思的音樂興趣社區。正如在B站發彈幕成為二次元文化活躍的標誌一樣,在網易雲音樂,「評論」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也是很多年輕用戶之所以喜歡網易雲音樂的重要原因之一。
  • 為什麼很多人開始厭煩網易雲音樂而逐漸回歸QQ音樂?
    我一直是網易雲音樂的忠實用戶,喜歡它的理由很簡單也和大多數人相同,就是因為簡潔UI設計,精準的日推、人性化的樂評和個性歌單。實際上喜歡聽歌的人的訴求就是這些,能聽到自己喜歡的,能分享自己喜歡的,能發現自己喜歡的。
  • 文章頻道 - 網易雲音樂的樂評,我的文案靈感來源
    作者:Venice,首發:Canva設計(ID:canvadesign)原標題:甲方最想要的催淚文案,都在網易雲樂評裡手機裡的音樂軟體那麼多,每首歌會翻看樂評的只有網易雲一個。有人說,如果有一天你難過了,失戀了,想要追憶往昔的時候,就去看網易雲的評論。你會發現原來這麼多人和你一樣,在祝福懷念,在掙扎中慢慢走出來。
  • 網易雲音樂點讚最高的100條樂評文案(完整版)
    之前有位同行評價網易雲音樂的樂評時曾說:「十年文案老司機,不如網易評論區。」所以,今天m-cases整理了網易雲音樂裡點讚最多的100條(並沒有)樂評文案,答應我,看完不許哭!高一聽的,那時候遇到了孩兒他媽,然後就這麼幸福下來了。
  • 一個敢於給唱片打零分的樂評網站,如何影響了美國音樂行業
    也因為這樣,它通常不會照顧樂隊的面子,放任樂評人隨心所欲地評論和打分。這成為小眾樂迷們信任Pitchfork的理由,他們會覺得Pitchfork更真實可信。樂評沒有客觀可言,每個人有自己的音樂審美標準,無非就是能否自圓其說、是否忠於內心。Pitchfork的樂評常遭專業媒體質疑,對於傳統媒體來說,Pitchfork有時候評分評的太兒戲了,他們想不通,一張專輯怎麼能打出0.0分呢?人家辛辛苦苦做一張專輯出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 英國古典樂評人:古典音樂的希望在中國
    ▲英國樂評家萊布雷希特(左一)與中國音樂家楊燕迪(左二)對話音樂與文學。(資料圖片)  ▼《名字之歌》 【英】諾曼·萊布雷希特 著 趙舒靜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年4月 定價:30.00元  現年65歲的諾曼·萊布雷希特是個奇人,他從製片人跨界到古典音樂評論人,為《每日電訊報》、《旗幟晚報
  • 網易雲音樂攤上事了,評論區一堆人得了抑鬱症?
    電視劇要花幾十集才能拍完的內容,短短的一段話就給講完了。緊接著評論中回復的「我也是」,也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難道說,只有抑友之間才能產生深深的共鳴......圖二可能不用抱抱了,得喊救護車才能救回來。還有人實在看不下去這些矯情的言論,選擇了懟回去。
  • 新時代的樂評人,或許世界上沒有樂評人,你我都是樂評人
    《我是唱作人》中嘉賓們在比賽的間隙討論到了樂評人的事情,他們的觀點很有意思,鄭鈞老師算是經歷過唱片時代的人,所以他也更能明白樂評人的作用和如何做一個樂評人。那麼在當下的這個數字唱片音樂時代,究竟還存不存在樂評人,換句話來說,樂評人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
  • 音樂家、樂評人共話古典音樂頻道5年發展歷程
    適逢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成立五周年,著名打擊樂家劉恆、樂評人王紀宴攜手廣大樂迷,為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送上了一份濃濃的生日祝福。分享會上,大劇院工作人員介紹了古典音樂頻道五周年建設成果,揭秘了五周年期間的活動安排。
  • 產品分析報告|網易雲音樂
    本文是網易雲音樂的產品分析報告,作者主要從產品定位、產品策略和產品設計三個方面對網易雲音樂的框架進行了拆解,與大家分享。01 目標產品小白對網易雲音樂進行產品分析,通過輸出一份產品分析報告建立對音樂產品的分析框架。02 人們為什麼喜歡聽音樂?
  • 北京地鐵播放古典音樂 樂評人:開拓性創舉
    北京地鐵播放古典音樂 樂評人:開拓性創舉   選曲原則:適合嘈雜背景曲目  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負責人高屹參與了挑選曲目的工作,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曲目挑選的幾個原則。高屹說,在選曲時他們借鑑了國外的公共空間播放曲目的選曲方式,地鐵因為比較嘈雜,每隔兩分鐘會有列車進站,產生低頻震動,所以在選曲時他們要選取在嘈雜環境背景下還可以比較適合播放的曲目。
  • QQ音樂迭代分析
    6月初的時候,因為想聽的一首韓文歌需要會員,又因為3個月的會員可以綁定肯德基帳號免配送費(貌似,後面也沒有去用),然後就開通了3個月的會員。這三個月,每周在QQ音樂上的聽歌時長大概為400分鐘,而其他APP已經很少用了。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樂評?
    特別是在流行音樂領域,人們更願意緬懷逝去的時光,或是嚮往西方相對優良的樂評環境。為什麼會這樣?從80年代華語流行爆發至今,我國針對流行音樂的批評研究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今天,這一群體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音樂先聲簡單梳理了相關研究後發現,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一時代的癥結。最早由音樂學院主導的樂評,逐漸被大眾媒體接了下來,一批專業、有影響力的媒體樂評人也應運而生。
  • 人為什麼會喜歡音樂,這些原因都有,你知道嗎?
    音樂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一個音樂,歌詞朗朗上口,或者因為旋律優美,總會讓人去喜歡他。很多人欣賞音樂,有的人欣賞爵士,有的人欣賞古典樂曲,有的人欣賞交響曲,有的人喜歡聽流行樂,這些都是音樂的類型,而人為什麼會喜歡音樂呢?人體似乎對音樂旋律有一種本能的反應。
  • 盤點|9位音樂人和樂評人的年度唱片,以及他們所失望的……
    2017年,不少音樂人和樂評人都沒辦法選出亮耳朵的新唱片。這張榜單包括9位音樂人/樂評人今年聽過的好唱片(不限發布於2017年),有幾位也給出了最失望之作。木推瓜 -《悲劇的誕生》賈慧真 -《11》哇 啊 好聽 就是 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就耳朵腦子都喜歡 真的覺得挺好聽的孫孟晉 樂評人Cigarettes After Sex -《Cigarettes After Sex》 這支來自布魯克林的獨立樂隊出道
  • 網易雲音樂樂評真的出書了,打開瞬間淚奔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孤獨的人,都在用網易雲音樂寫評論」,他們說這是對網易雲音樂最完美的評價;雷斯林說:網易雲音樂的評論都是網易雲用戶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他們幾十萬人加起來幾百萬年的人生感悟,是網易雲音樂最寶貴的財富。
  • 網易雲音樂樂評破十萬,霸榜新歌榜一整月,《可能否》為什麼能成為...
    初聽《可能否》,很多人就會被歌曲的副歌部分洗腦,「可能我撞了南牆才會回頭吧,可能我見了黃河才會死心吧,可能我偏要一條路走到黑吧,可能我還沒遇見那個他吧」,明明是乾淨素雅的女聲,卻在溫柔之中自有倔強與堅定。許多人都說,一聽《可能否》就會單曲循環一整天,尤其喜歡副歌部分的歌詞。
  • 網易雲音樂產品分析:音樂的力量
    以「歌單」作為核心架構的音樂APP,主打發現和分享;根據用戶習慣自動匹配的「個性化推薦」和「私人FM」,以及最受眾的「樂評」氛圍,一首歌,通過其他人的評論,體會當中故事、體會同樣的感受,在評論中找到共鳴。這些不同於其他音樂APP的特色,使得網易雲音樂在周圍的同齡人中也迅速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