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戲曲廣播體操走紅 招式融入中國戲曲程式化動作
2017-01-27 10:28:01來源:長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7年01月27日 10:28 來源:長江日報

參與互動 

  本報訊(記者王娟)對大多數人來說,廣播體操似乎只是學生時代的記憶。但這幾天裡,一套戲曲廣播體操卻在朋友圈悄然刷了屏,不少網友們轉發的時候都表示要「趕緊學起來」。

  這套火爆的戲曲廣播體操源自央視戲曲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傳了的「第一套戲曲廣播體操」的教學視頻,目前不僅在朋友圈被迅速刷屏,在各大視頻平臺上也成為熱門,僅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已經達到了475萬。長江日報記者看到的視頻中,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九節,雖然每節的名字和以往的廣播體操沒有太大區別,但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基本功,看起來別有風味。比如熱身運動是「腕花小雲手」+「亮相」;肩部運動是「單拉山膀」,腰部運動是「涮腰」;腿部運動是「飛天十三響」;放鬆運動是「打拱」+「四方步」;擴胸運動是「扎帶」+「亮相」。最後還多了一節「自由運動」,讓大家自由發揮,想怎麼跳就怎麼跳。整套體操的音樂也充滿了戲曲韻味兒,還能聽到《梨花頌》的經典旋律。

  這套視頻也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留言和點讚。有網友評價說,這套體操「古為今用,能把戲曲藝術的動作改為廣播操來普及傳承,這個創意很好,對戲劇的傳承很有幫助。」「中國傳統戲曲元素和現代流行樂融合得恰到好處,把戲曲展現得活靈活現,年輕人聽起來也很喜歡,不覺得沉悶。」點讚之餘,眾多網友還紛紛建言獻計,並要求主創們給出分解版本供學習:「強烈推薦學校作為課間操,推廣到全國各中小學,有助於中國戲曲的代代相傳。」「這個操太魔性了,能夠把中國文化普及到每個角落,完全可以取代廣場舞!」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將於大年初三央視播出的2017戲曲春節晚會上正式亮相,屆時,京劇演員管波、藍天、竇曉璇以及崑曲演員施夏明將在晚會現場帶領觀眾一起練起來。

  主創說:戲曲推廣就需要「開腦洞」

  記者王娟

  這套好玩的戲曲廣播體操是怎麼設計出來的?昨日,長江日報記者連線戲曲廣播體操的設計者之一,著名崑曲小生,被譽為「崑曲男神」的施夏明。施夏明介紹,這套戲曲廣播體操是央視戲曲頻道從去年10月開始創意的,接到任務時他覺得將戲曲和廣播體操聯繫起來的想法非常有意思,所以欣然加入。

  施夏明介紹,雖然幾位設計者來自京劇、崑曲等不同的劇種,但大家的基本功訓練都差不多:「都說京昆不分家,而戲曲行當最重要的是手眼身法步,我們設計動作的時候是把戲曲的細節動作摳出來,加上廣播體操的節奏感。」

  儘管如此,剛開始設計動作時施夏明也有點懵:「我分到的是擴胸和跳躍運動,但崑曲小生是沒有跳躍類動作的。為了完成任務,我找了很多同行老師徵詢意見,又跟導演組溝通了很多次,最後借鑑了《小放牛》當中小花臉表演的一些動作,比如『順風旗』『單腳跳』,經過反覆修改最後完成了任務。」

  雖然是親自參與了設計,但施夏明學完這套體操也花了整整兩天時間,因為從戲曲到體操要克服一些習慣:「戲曲演員習慣的節奏是跟著鑼鼓點走,現在變成了『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節拍。而且體操動作往往是一正一反,但戲曲的動作往往只是在一邊。所以錄製戲曲春晚的時候,我的動作還沒有完全記住,我和藍天、竇璇幾個人都是一邊做一邊互相瞅。」

  視頻發布後,施夏明不斷收到很多好評,還有不少人都表示想學。「大家都覺得這套體操挺有意思,我也覺得挺好玩的,能把戲曲這種傳統藝術融入到生活當中,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當代戲曲的傳播推廣需要更多這種『腦洞』。」他認為,目前的動作對普通人來說還略有難度,希望在以後的推廣中簡化一些,更容易得到普及。

相關焦點

  • 「第一套戲曲廣播體操」刷屏了
    1月30日正月初三,中央電視臺「2017春節戲曲晚會」將播出由戲曲演員藍天、竇曉璇、施夏明表演的明星版「第一套戲曲廣播體操」,首次將戲曲程式化動作融入到「大眾健身」當中。前日,央視戲曲低調上傳了這套廣播操的「教學版」,沒想到上線當天便轉發如潮,刷爆朋友圈,引起廣泛好評,甚至不少網友已經開始自學起這套廣播體操。
  • 武漢中小學「試水」國家第一套戲曲廣播體操
    小雲手、涮腰、單拉山膀……當傳統廣播操的每一節動作,被京劇經典手眼身法步混搭出了「化學反應」,十分奇妙。  國家第一套戲曲廣播體操,自在央視2017年戲曲春晚一亮相,不僅刷爆朋友圈,近日還開始「試水」武漢——在江岸區所有中小學,開始作為普及項目推廣。
  • 教大媽改跳戲曲廣播體操
    原來,今年大年初三,「第一套戲曲廣播體操」在央視2017戲曲春節晚會上播出後,迅即走紅網絡,在微信朋友圈中熱傳。蘇州有一位90後的小夥來自崑劇傳習所,他發現傳統戲曲以廣播體操的形式能夠更好地傳承與發揚,於是自學了這套戲曲廣播體操,並主動聯繫雙塔街道網師巷社區,希望能教居民學跳這套操。
  • 西湖區珠市小學開展「第一套戲曲廣播操」推廣活動
    提起廣播體操,大家腦中浮現的是橫平豎直的動作。而南昌市珠市小學正在推廣的「第一套戲曲廣播操」,一改往日風格,採用戲曲音樂為背景,肢體動作創作靈感均來自中國戲曲程式化基本功,融入了較多的中國戲曲元素,動作示範性強,接受度高。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多年來,我們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把戲曲美學的獨特性和傳統美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牢牢地確立,並寓於其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首先在確立了戲曲審美觀念的同時,能夠更加感悟和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表演要領,以利於在未來的戲曲表演藝術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 第一套戲曲柔力球廣播體操
    關注」愛學柔力球「拓展視野,提高球技第一套戲曲柔力球廣播體操第五節 腰部運動 4X8拍正背面示範口令示範動作分解(僅供參考)第一個八拍1-2拍:開左腳,重心左移,拍頭向下向左繞環;點擊播放 GIF 0.0M第二個八拍與第一個八拍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 戲曲進校園 德陽一小學自創「戲曲課間操」
    四川新聞網德陽11月2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導)現在學校的課間操是廣播體操、健身操,還是舞蹈?在德陽市岷山路小學,學生們的課間操變成了由老師創編的戲曲。據悉,目前,學校正在將部分學生培訓成領操員,然後再讓這些領操員教會其他學生基礎動作。
  • 自然天成,涵蘊未來——中國戲曲起源於《九歌》解析
    動作是支配戲劇藝術的重要法則。動作之於戲,正如身心之於人。作為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段,戲曲的動作與生活動作、舞蹈動作都有所區別。普通的歌舞表演目的在於抒情,很少負責介紹事件、表達生活精神。這種"代言體"的敘述方法,正是戲曲的典型特徵之一。戲曲有著一個相對固定的"程式化",它包括戲曲的行頭、道具及用固定的動作來表示特定的涵義。戲曲表演的空間有限,許多表演只能通過固定的程式來完成。戲曲表演中,演員在臺繞一個圈,就表示場景發生了變化,這都是"程式化"的反映。
  • 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
  • 跟著廣播體操的BGM,戰勝疫情宅家動起來【愛申活暖心春】
    從現在開始,一起做廣播體操吧! 如果問哪一項健身運動,會的人最多? 那肯定是廣播體操啊! 這道獨特的風景線,不僅是群眾體育運動的縮影,更給大家留下一段段難忘的回憶!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金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在戲曲文學方面,遵循中國詩歌詩、詞、曲的發展道路,將劇曲發展到藝術高峰階段,成為公元12到17世紀,這五百年中的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典範之一,且其戲曲音樂和藝術服飾(此指明清傳奇)亦在中國和世界音樂、藝術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其藝術成就無疑是領先的。
  • 對戲曲程式的「抽象」與「具象」辯證關係解析,一起來學習一下!
    至 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話劇運動奠基人之一、著名戲劇家餘上沅先生根據戲劇實踐和藝術理論,提出「舊劇中還有一個特點,是程式化 convontional-ize.」「舊劇中的動作程式,完全是由舞變化來的」的觀點③。「程式」「程式化」的戲曲概念自此迅速得到了傳播並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戲曲藝術在表現生活時,必須採取借假演真,弄假成真,總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難辨,真假難分的。在戲曲藝術創造中演員與觀眾徘徊於實感與幻覺之間,形成了一種意化的生活幻覺。戲曲表演的虛擬化往往通過誇張的程式化表演來體現,以鞭代馬,以槳代船跑一個圓場,代表走過千山萬水用四名兵將,可代千軍萬馬。
  • 塑說戲曲,凝固的戲曲藝術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範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複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
  • 傳媒觀察 | 戲曲「觸網」可以唱一出大戲
    在電視劇中融入戲曲的案例並不少見,但是成功的作品卻屈指可數。新版《紅樓夢》在造型上借鑑了崑曲中的額妝造型,卻在內容創作上與崑曲藝術毫無聯繫,從而讓這一戲曲元素在劇中處于格格不入的狀態;《新洛神》在劇中將部分臺詞轉換成戲曲唱段,卻將乾隆時期才流行起來的黃梅戲在三國時代傳唱,戲曲的形式也與故事情節脫節,既缺乏專業性又缺乏內涵。這些都是戲曲與電視文化產品結合失敗的案例。但在探索過程中也有相對成功的案例。
  • 楊青青談中國戲曲紋樣元素碼應用的新媒體視覺設計
    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精美華麗、意涵豐富,是中華民族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積澱的文化瑰寶。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蘇州絲綢博物館承辦的學術研討會上,上海戲劇學院創意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楊青青教授展示了她的獨特論文觀點及創新研究。她認為,在數字時代,對中國戲曲服飾紋樣的展示研究和呈現新方法的探索實踐,是從中國傳統戲曲紋樣活化的綜合維度視角來探究傳統紋樣的發展。
  • 中國動畫影視片有聲語言的戲曲表演特色探析
    中國動畫影視片中,配音演員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傳統戲曲表演觀念的影響,在語言表演聽覺形態的處理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從文本語彙、語音形態與語言節奏三方面深入分析中國動畫影視片配音民族特色中的戲曲表演思維,為中國動畫影視片聲音民族形態的建構開闢新的思路。
  • 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蘭陽街道第六小學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戲曲教育也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內容,12月3日上午,永樂豫劇團的藝術家走進蘭陽街道第六小學,為該校五百餘名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盛宴。此次戲曲進校園活動由縣文廣旅局、縣教體局聯合舉辦,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濃鬱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充分了解戲曲,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 戲曲表演的程式性,應求戲曲表演必須照顧到形神兼備的內外關係
    沒有程式,就沒有戲曲的表演藝術。在戲曲舞臺上,生活的自然形態和任何-種表演因素,如果不轉化為程式,就不能統一於戲 曲的舞臺演出風格中。所以,演員不掌握程式技術和技巧,簡直就不能登上戲曲舞臺。我們的戲曲演員,從小要接受嚴格的程式訓練,打下堅實的唱、念、做、打的基礎。
  • 評: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就是程式化
    原標題: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程式化  寫意性和虛擬性賦予戲曲表演極大的自由,演員在舞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觀眾理解與接受的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怎麼能夠讓每個觀眾都看懂臺上的表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