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老師認真上好每堂課,不用擔心學不會拼音。 圖片來源:東方IC
「拼音,不就是一個識字、讀字的工具嗎?怎麼會被炒熱?誰說我們小學一年級不教拼音?那種說法其實都是源於家長的焦慮。」上海日新實驗小學副校長徐為說,完全可以負責任地說,沒有學過一點拼音的孩子,進入上海的任何小學,都能順利學習拼音。
沒想到,今年開學減負第一波「熱浪」,竟莫明其妙地落到了拼音上,許多學齡前孩子的家長抱怨都怪小學裡現在不教拼音了,所以才不得不讓孩子早早地去培訓機構學。這樣的以訛傳訛亟待「以正視聽」,從而為減負掃清障礙。
小學究竟怎樣教拼音?
杜女士的兒子上一年級。她對記者說:「8000元錢扔到水裡了。在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時就聽人說一定要去報名上拼音班,否則一年級肯定跟不上。後來,她在一家商務樓裡報了一個培訓機構的學前班,專學拼音,一個學期下來雖然會寫字母也會讀拼音了,但要真正按拼音去獨立識字,好像還是不太行。結果進了小學才知道,老師竟然也是從拼音教起的,好像還教得更科學,孩子也更易接受。」
記者從市教育部門獲悉,上海的一期課改時,小學語文第一學期會拿出前9周時間,集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要求孩子熟練拼讀音節,正確書寫拼音,並且能掌握拼音術語。但實踐發現,很多剛剛背上書包的孩子覺得這樣的集中學習重複枯燥,花大半個學期天天「a、o、e、i」,孩子學得無趣,老師上課也沒啥新意。因此,二期課改時改為拼音和識字教學同步進行,並降低拼音教學要求,不要求抄寫默寫,不用記憶術語,拉長了拼音教學的時間,只是將漢語拼音作為識字、查字典的工具。
為什麼要集中教拼音?
對於小學起始年級的孩子,是集中教拼音好還是分散融會在識字教學裡一起教好,這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只是上海目前實施的是在一年級的語文課裡分散教拼音。還有的家長擔心,如果幼兒園不搶學拼音,到了一年級又要學英語又要學拼音,不是要「打架」了嗎?對此,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丁煒說,這樣的焦慮大可不必,雖然拼音也是採用的英語26個字母,但畢竟是母語,是按漢語的讀音去學的,有可能開頭時會偶爾混淆,但學下去幾乎都沒有問題,也從沒聽說有哪個孩子搞混了拼音與英語。所以,家長的目光要放遠一點,不要太糾結於眼前短時間內的「對與錯」。舉個例子,現在的孩子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學英語的,但他們整體的普通話水平又肯定要超過父輩們。
有專家指出,由於漢語拼音字母比較抽象,如果一入學就學漢語拼音,會耗費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學生應該先學一些形象可識的基本漢字,知識增多、理解力增強後再學漢語拼音也不遲;也有專家提出,漢語拼音教學可以放到幼兒園大班進行,使兒童智力得到儘早開發。
但是,不集中單獨教學,絕對不等於不教。事實上,小學語文對拼音教學有著非常明確的階段要求。據記者的實地了解,在開學後兩周至一個月的學習準備期內,教師會有意識滲透發音規律的介紹,例如,提醒孩子們讀音的時候「把舌頭卷一卷」。隨後的5到6周為拼音教學強化階段,和漢字教學同步,這一階段通常在50課時左右。例如,拼音「ji」和漢字「雞」讀音相同,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可以自己發現讀音規律。然而,漢語拼音的學習並沒有結束,老師還會結合識字、閱讀、表達等方面的訓練,來鞏固音節的拼讀,促使孩子們在不斷練習使用漢語拼音中自主識字,並在這個過程中熟練掌握漢語拼音。拼音學習第三階段持續至二年級結束。因此,一二年級所有課文都有拼音注音,鼓勵孩子運用既有知識自主認字、自主探索。
「不教拼音」之說因何起
其實,上海二期課改採用的識漢字與識拼音同步教學,也被學術界看作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教法,它可以避免以前一年級學生單純學習拼音而產生的枯燥與單調,即便學會了拼音字母和拼讀法則但仍不識漢字。這樣,孩子們在進入小學後就能快速掌握更多的漢字,對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都會有極大的幫助,從長遠來看會更有利於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但分散學拼音容易被誤認為是「一年級不教拼音了」,由此也為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尋求「商機」提供了契機。
培訓機構忽悠家長的另一套說辭便是「拼音要求很高,不好好掌握,進入小學後會學得相當吃力」。有一線語文教師向記者明確表示,小學拼音教學沒那麼複雜,更沒那些所謂的「高難度」,一二年級沒有抄寫、默寫字母、音節的要求,一二年級沒有為漢字標註音節的要求,拼音學習沒有掌握拼音術語及相關專門知識的要求。目前上海小學階段執行的這套語文學習標準,是自2004年實施二期課改以來就一直沿用至今的,只是學齡前孩子的家長容易偏聽偏信。
不「搶學」拼音難在哪裡?
市教委教研室曾在本市兩所小學進行長達5年的課堂教學跟蹤,結果發現,雖然孩子入學時拼讀識字基礎不同,但是,這種差異在三年級時幾乎消失。五年級畢業時,學生的拼讀能力幾乎沒有差別。其實,學得多有時未必就是好事。單從拼音學習來看,一些課外機構的培訓要求和小學要求並不接軌,例如,一些機構要求學生不帶聲調拼讀,但小學老師要求孩子帶聲調拼讀;有些孩子受了父母不標準發音的影響,重新正音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對低齡的孩子來說,要分清平翹舌音有些難,上海的孩子要搞清前後鼻音也有一定困難。面對這些情況,家長往往會很焦慮,並把情緒傳遞給孩子。一些孩子由於學前學得多,反而養成了上課開小差的習慣,這對孩子的持久發展很不利。
在採訪中,記者也聽到另一種聲音,認為「孩子在入小學前熱衷學漢語拼音也是有隱情的。比如,上海現行小學一年級語文已經改變了以前從「a、o、e、i」的拼音字母開始學起的慣例,而是採用識寫漢字早於認讀拼音的教學辦法,在學了「我、你、日、月」等42個漢字後才開始拼音教學,且一年級第一學期總共要學300多個漢字,即便是花10周時間學完拼音,此時也已經教了170多個漢字了。所以,有些心急的家長就會在孩子入學前讓孩子提早「搶學」拼音了。
毋庸諱言,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懷念「集中教拼音」。據閔行區一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現在教育部門提出用50節課時集中學拼音,小學一周一般安排9至10節語文課,也就是用5到6周學拼音,但問題是,現在一邊要教拼音,一邊還要教課文,小學上學期僅課文就有40篇,這樣的趕進度,拼音教學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從容,也不太容易學紮實。在過去花半個學期先學拼音再學漢字,那時,孩子拼音的底子普遍要紮實許多。而且,雖然現在一年級下學期的語文教學目標還提出要隨文複習鞏固拼音,但師生都會覺得趕進度學課文還來不及呢,哪有富裕時間再去花在鞏固拼音上?
記者認為,上述問題或許也是當下小學教改中正在遭遇的難題,如何改進,如何讓小一新生更好、更科學地開始母語學習,需要教育研究部門和基層學校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