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NHK紀錄片《故宮》看故宮博物院藏品的細節之美

2021-01-06 心安歷史說

自古到今,作為我們的鄰國的日本,一直對我們國家的文化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他們自己文化的形成之中,也在不斷地汲取中國文化的營養。比如日本的文字、建築、繪畫、書法還有茶道等等都是來自於中國,成為漢文化圈的重要一員。今天,對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日本民眾依舊十分關注,並且拍攝了多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比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等紀錄片,不僅僅在日本廣受好評,也在中國網友之中引起了熱議。

日本NHK是日本最大的廣播電視機構,他們的紀錄片是招牌性的產品。NHK的紀錄片主題不僅僅局限於國內,還會將視線注視到其他國家,從1974年開始,NHK就已經開始拍攝關於中國題材的紀錄片,至今已經有6000多期相關節目。1996年,日本NHK拍攝了紀錄片《故宮》,其素材包括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館的藏品。

細節之美

關注故宮博物院的網友們一定看過央視版的幾部關於故宮的紀錄片,無論是《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上新了,故宮》都反映了故宮的宏偉和歷史沉澱之美,為了能夠展現作品的內涵,創作者們非常善於利用情景重現的手法,對文物進行分析和解密,試圖引起中國觀眾更加深入的思考。而NHK拍攝故宮的紀錄片和中國的紀錄片不同,因為他們面對的人群是對於中國一知半解的日本大眾,所以更側重於科普歷史、文化知識。所以每介紹一件藏品,他都會非常詳盡介紹細節和背景,力圖以簡短的語言向群眾普及知識。

在挑選藏品介紹的時候,NHK會刻意挑選一些對於日本民眾比較熟悉的工藝品或者書法作品等。比如青銅器,瓷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等等,都成為獨立的素材。中國瓷器從古代開始就聞名世界,傳入日本之後一直深受日本貴族的喜愛。而中國的書法更是對日本的「書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從唐代開始,中國的書法作品漸漸傳入日本,一些中國書法大學,比如蘇東坡、王羲之等等都是日本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對於王羲之,日本人極其嚮往之,NHK專門用了一集詳細述說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真跡。

NHK以乾隆的書房「三希堂」開始說起,「三希」意喻「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乾隆十一年是他極為幸運的一年,他在這一年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NHK認為,三希堂便是乾隆根據他自己對王羲之作品的理解,而為書房起的名字。NHK對於王羲之作品的理解更具人情味,他們在解說王羲之的作品時,對於書法成就和技法只是三言兩語帶過,而側重於對王羲之生平的介紹。其中不僅穿插了王羲之曾經為窮苦的賣扇老婦人題字作畫,幫助她早些賣出扇子的善舉,也詳細解說了《蘭亭集序》的創作過程。

第25集之中展示的主題則是皇帝的玉手箱,這一集之中,創作者則是通過皇帝的藏品來展示古代藝術品工匠的超凡技藝。從玉器、金器、靈芝、玉雕等等各方面詳細講解。相對於中國紀錄片側重的技藝,NHK更看中一些「新奇」的藝術品,比如翠玉白菜和豬肉石,象牙扇子等等。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價值連城,雍容華貴。NHK整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非常寫實,每一件文物的故事都是娓娓道來。相比於故宮的紅牆琉璃瓦,NHK的鏡頭更加注重藏品的細節,更加真實地呈現出它們背後的故事。

敬畏之心

日本人傳統思想上對強者是十分畏懼和敬佩的,在歷史上,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曾經多次向中國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學習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技術等等。至今無論是京都、奈良留存下來的古建築,或者是日本的書道、茶道之中,我們都能看到我們傳統文化的影子。一直到了近代,日本漸漸對西方文明認識深刻,崇拜和學習的對象轉而成了美國、英國、德國等等。雖然美國曾經向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但是在上世紀,有媒體對日本人做了廣泛的調查,日本民眾最為喜歡的國家,竟然是美國。

在NHK歷年的作品之中,對中國經濟、社會、交通等等方面的紀錄片,在中國網民之間的評論褒貶不一。有的網友覺得NHK的紀錄片能夠一針見血的揭露中國的現實狀況,比較客觀真實地反應我們生活之中的現實問題。而更多的網友則認為NHK在拍攝時以點帶面,並沒有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而是始終將視線瞄準中國社會的陰暗面。但是紀錄片《故宮》在中國網友之間卻深受好評,通過這部紀錄片,創作者們還是隱隱對中國古代登峰造極的工藝品顯示出敬佩之意。

另外,《故宮》系列紀錄片一共26集,其插曲卻是由日本樂團「神思者(SENS)」創作的《故宮三部曲》,其中一共34首曲子,最為著名的就是《故宮的記憶》。這首曲子至今還會常常用來作為國內紀錄片和影視劇的插曲,十分恢弘莊嚴。NHK對《故宮》選曲的慎重,也從側面表現出創作者對於中國歷史和故宮博物院的敬畏之心。

總結

為什麼NHK的《故宮》會讓我們有真實之感,因為他們對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刻畫更加細膩富有人情味。整部紀錄片都是以物為線,我們雖看不到中國歷史上的金戈鐵馬的浩瀚場景,也能看不到眾臣跪拜的莊嚴場面,但創作者注重的,是對故宮博物院文物的細節描寫,不僅僅是外觀形狀和用途,還詳細闡述了花紋所表達的寓意和創作者的故事。

所以,這部紀錄片給予觀眾的,則是在歷史大背景之下藝術品欣賞,多角度、外觀細節的突出拍攝,帶給觀眾更多的是對寶物之美的傳達,也是對創作者技藝的崇拜尊敬。

參考資料:

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周兵——創新、實驗、傳承《故宮》創作構想和反思

黃大慧——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他們做得了研究,修得了文物,跟得上時代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後流失海外,二戰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在在日本覓的《寒食帖》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現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規格是否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北京故宮文物藏品不很清楚,認為故宮南遷文物都是精品,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將最珍貴的文物,都掠到了臺灣,有人甚至說:"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這顯然是荒謬的。
  • 故宮翻箱底 找出5.5萬多藏品
    目前藏品總數上升至1862690件,且其中超過九成為珍貴文物。昨天(29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2014-2016年藏品清理工作總結會上介紹了工作概況與主要成果。故宮博物院還為此推出了「大隱於朝——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對成果展」及配套圖錄。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夏雲)臺灣見聞之七——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到臺灣去,其中一個願望就是去參觀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它典藏的藏品都是當年從大陸的北平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等地搬運過來的,應該說這些藏品都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和珍品,一直有個夙願,就是漂洋到臺灣去看看這些稀世珍品,現在終於如願。臺北故宮到底有多少藏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兩岸故宮院長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院區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9日在北京參觀了正在建設中號稱北京故宮「別苑」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  作為「平安故宮」工程重點內容之一,北院區位於海澱區西玉河區域,其中包括15000平方米的文物修復中心、5000平方米的文物修復展示中心、55000平方米的文物展廳、10000平方米的文物周轉庫房、5000平方米的宮廷園藝中心等。
  • 臺北故宮博物院:奇珍異寶千古傳,眼花繚亂觀者嘆!
    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臺北故宮博物院不僅其藏品全部來自大陸,其建築設計也是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的牆壁,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臺之上,典雅莊重。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北京紫禁城,累金、元、明、清各朝的皇室搜集,聚合了中國歷代許多奇珍異寶。
  •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正式上線,摩點全力支持故宮文化衍生品開發
    近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推出了包括「數字文物庫」在內的數款數字產品,藉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挖掘數字文物新價值。這是故宮博物館在「文物、博物館系統資源數位化建設」道路上歷史性的時刻。摩點作為微博官方眾籌平臺,一直藉助平臺影響力助力故宮衍生品的開發。
  • 全球四大博物館之首:被譽為「歐洲故宮」,藏品價值連城
    前段時間的故宮因為其推出的「故宮文創」系列產品,頻頻登上熱搜,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和追捧,有人紛紛調侃道:故宮轉型升級了,從古典美到時尚弄潮兒,故宮的華麗轉身其實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理念的融合薈萃,這樣推陳出現的方式讓本就熱門的故宮再度煥發新的活力,也能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 故宮博物院大規模「院外展」亮相山西太原
    新華社太原10月1日電(記者王學濤)「2018太原·故宮文物展」1日在山西太原博物館開幕,故宮博物院1000餘件文物與觀眾見面。這是太原博物館開館後的首展,也是故宮博物院一次大規模的院外展覽。本次展覽從2018年10月1日開始,至2019年3月31日結束,共有壽慶、宮廷琺瑯器、御窯瓷器、名家書畫、明清官式建築、老照片、數字故宮7個專題展。「數字故宮·萬象紫禁」數字展示廳吸引了不少觀眾,它以專題片、互動體驗等方式,從古建築、歷史事件、文物珍藏等多個角度,生動講解故宮蘊含的豐富信息和背後故事。
  • 「故宮博物院」,是蹲在地上寫出來的...
    ▲歡迎大家進入【古玩那點事兒】視頻號直播間,福利撿漏 「故宮博物院」,是蹲在地上寫出來的...... 李煜瀛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 需要重新書寫匾額昭示國人
  • 故宮藏品新增5.5萬餘件將為藏品建數字照片檔案
    故宮延禧宮,乾隆御稿。浦 峰攝末代皇后婉容的清宮老照片玻璃底片。鐵質、銅質帘子墜。乾隆御稿、明清尺牘、甲骨……過去3年多時間,故宮博物院再次清點了15類宮內藏品,讓原本約180.76萬件的宮廷文物家底數,增加到約186.27萬件。
  • 和孩子看完這8部豆瓣高分紀錄片,仿佛逛遍了世界頂級博物館
    DADA今天整理了8部評分超高的國內外博物館紀錄片讓你看個夠!(附帶在線觀看連結)《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故宮,一個原本沒有生命的建築,在後人的評說中,它被賦予了生命。」▲酷似靈蛇的金水河《故宮100》通過100集每集6分鐘的短記錄片形式,講述了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地淋漓盡致。《故宮の至寶》「故宮的藏品,可能花上一生的時間也無法全部看完。」
  • 《故宮觀止》:故宮之美,一本書「觀止矣」
    內容包涵重新解讀故宮的文化價值,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的文物守護與傳承歷史的記錄,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過程中的匠藝觀察與匠心品讀,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內情。全方面展示600年文化故宮底蘊,邀讀者進入一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現實的人文交感、傳承。
  • 臺北故宮博物院部分藏品進谷歌藝術計劃網絡平臺
    新華社臺北4月11日電(記者張承志 田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11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谷歌「藝術計劃」合作,館藏的部分珍貴文物已經進入「藝術計劃」網絡平臺,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將由此觀賞到中華文化的精妙。    她說,網友可以通過瀏覽谷歌「藝術計劃」室內實景,對臺北故宮有更深入的了解。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歷史概括: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後,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博物院文物南運。1933年2月6日,北平戒嚴,華北情勢告急,第一批南遷文物抵達上海。1937年1月,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即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看完這13部高分紀錄片,我仿佛逛遍了世界頂級博物館(點開即看)
    無論你是已經帶著孩子欣賞過故宮,或者還沒有來得及帶孩子去故宮,你都可以從這部紀錄片中感受到故宮的另一番風採,聆聽故宮背後的故事。《故宮の至寶》「故宮的藏品,可能花上一生的時間也無法全部看完。」推薦理由:這是一部故宮博物院藏寶的視頻畫卷集,日本NHK電視臺奔赴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拍攝了幾乎所有極其珍貴的館藏中國國寶,按玉器、瓷器、書法、文房四寶、國畫、西洋貢品和家具等類別分集介紹,是故宮藏品系列紀錄片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