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吃飯前,有個朋友和我說他看媒體報導,得知「劉二海投資頻頻踩雷,跌落神壇了」,問我怎麼看待此事。
對於這種信息,我實在懶得分析,我隨手給朋友看了一些截圖報導。
這兩年以來,在一批批新媒體的10萬+爆款文章中,一會孫正義「接連投資失敗,跌落神壇」,又過了幾天巴菲特「巨虧3255億! 跌落神壇, 晚節不保了」,張磊也被人總結了「高瓴投資失敗的10大案例」。
現在劉二海之遭遇,和孫正義、巴菲特類似,都是以偏概全式報導和理解的產物。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劉二海不是最後一個,未來還會有更多行業知名人物「跌落神壇,光環不再」。
2
朋友繼續問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又放了一張圖。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讀者很難靜下心來系統的看待信息,求證疑問,而是習慣於被動的接受各種推送和餵養的信息。日積月累之下,我們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所看到的很多信息,都是裁剪後的內容,並非事件的全貌。
如果你不主動去索引求證,那麼這些信息不會告訴你,「瀕臨破產」的孫正義,實際上在投資Wework失敗的同時,又通過投資貝殼,砸出了一個超級獨角獸。並且今年以來,通過各種資本運作,變現幾百億美金;巴菲特更沒有跌落神壇,今年以來其投資的比亞迪、蘋果等企業市值大增,旗下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三季度更是利潤同比增長82%,發展欣欣向榮。
還有近期因為投資瑞幸、蛋殼失利的劉二海,同樣也是如此。我們拿著1500的月薪,操心劉二海血虧幾個億的時候,殊不知劉二海背後的愉悅資本早已經通過投資蔚來汽車(年內漲幅超10倍)、摩拜(成功退出)、十薈團(社區團購一線企業)等項目賺的盆滿缽滿,特別劉二海對於蔚來項目的堅定支持,更是硬生生投出了新能源汽車的賽道,甚至讓今天的蔚來能夠和特斯拉相媲美。
3
近期發生的這一系列事情,真正讓我痛心的是,不管正面新聞還是負面報導,我們的輿論總喜歡把功勞或者責任歸結到個體身上,而忽視了體系的存在。
Spacex的把太空人發射上天了,滿屏的「馬斯克牛X」「馬斯克當代鋼鐵俠」,忽視了背後美國科研體系的支撐作用;某平臺的直播帶貨造假被扒出來,全民謾罵李雪琴,要求李雪琴道歉,這種輿論宣洩最終掩蓋了真正的不法分子的撤退;螞蟻金服IPO暫停,開啟了一系列的整改,馬雲被罵的體無完膚,殊不知馬雲只是一個退休的老頭子,他不應該承擔所有的炮火。
有人說中國的投融資行業,有太多的個人喜好和主觀判斷的因素,影響到決策。我說,過去可能是如此,今天的投融資環境已經相對成熟,一個項目是否投資,是否跟投,何時退出,背後都有專業的團隊去跟進、把控。當然,即便如此,投資本身就是有風險的,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即使團隊再優秀,也很難做到投資項目沒有失誤,所以才叫風險投資。
另外,我們就算表揚或者批評一個人或者團隊,是不是也應該加入環境的因素,像蛋殼以及同類型企業,今年遭遇的疫情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4
常言道:「成者王侯敗者寇」。
我們姑且不論「成王敗寇」這個混蛋邏輯是怎麼成為主流價值觀的,先回到創業和投資。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其實其他國家的網際網路也一樣),創業和投資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概率,失敗的概率本來就大於成功的概率,而且大幅度大於成功的概率。
很多朋友都知道,幾年前我帶領編輯出版過一本關乎IT網際網路創業的著作《相信夢想的力量:百名IT新秀創業故事》,在這本書裡我們精選了100個創業者的故事,我當時認為這些企業成功率很大。幾年後,我經過後續的了解,得出一個讓人悲觀結論:作為從業超過十年的媒體人,我盡我所能發掘優秀的IT創業者,但到今天書中提到的90%的企業已經倒閉或者名存實亡。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前瞻的商業模式和明星項目,但面對殘酷的網際網路現實,絕大部分已經折戟沉沙。
縱觀網際網路的發展史,強如BAT和紅杉、軟銀,也有一大批失敗的投資案例。創業失敗、投資失敗,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成功在任何時候都是稀缺品。
我們的網友,為什麼在褒揚成功的時候,就不能寬容失敗呢?這兩年,就連各地的政府都在鼓勵創業,並且寬容投融資失敗。比如深圳市領導說,要包容天使投資失敗,政府最高承擔40%風險。廣州市建立首次創業失敗人員保障機制,擴大政府創業補貼範圍並提高標準。那我們呢?
5
我絕對沒有想為失敗者開脫!畢竟,趨利避害是社會人的生存本能,沒有人喜歡失敗。
我想要表達的是,投資其實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情,我們的網友在看待某些機構所謂失敗或者 成功案例的時候,能不能放在更長的歷史線上呢?
當年,李澤楷出售了20%的騰訊股票給MIH,獲利數倍,我們都認為是一次成功的投資,可現在看如果不出售他可能就是華人首富了;當年,孫正義給馬雲投資數千萬,我評價認為孫正義是為一個概念砸錢,放在今天來看,投資阿里是孫正義最正確的舉措;還有劉二海,去年還因為投資蔚來被質疑(彼時蔚來量產艱難,士氣低落),今年又因為蔚來的成功被奉為頂級投資人,與此同時還因為瑞幸和蛋殼的問題被「吊打」,你們能想像劉二海同時身兼「成功投資人」和「失敗投資人」兩個標籤麼。
從劉二海到孫正義、巴菲特,我們有必要系統的、客觀的、完整的分析他們的投資案例,找到成績和不足。我們不應該透過某一次或者某一階段的成功或者失敗的案例,對某一個人或者機構定性,那樣一定會犯了以偏概全的主觀主義錯誤,進而影響到我們對待客觀世界的認知。
總之,一城一地、一時一刻的得失說明不了什麼。況且,從唯物辯證思維的角度出發,絕對沒有人一開始就是投資聖手,也沒有人一直是投資聖手。我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判斷,應該更為全面和謹慎,要多方位的解剖,不能「好惡因心,毀譽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