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巴魯克,有史以來偉大、傳奇的投機者,他生前的聲譽相當於今天的巴菲特和索羅斯。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導師是格雷厄姆,而格雷厄姆非常敬佩的投資者就是巴魯克。
巴魯克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股票交易商、一位大眾矚目的投資家、一位通曉商業風險的資本家、一位曾經徵服了華爾街的最著名、最受人敬慕的人物。
他既鍾情股市,又熱衷政治,被人們冠以「總統顧問」、「公園長椅政治家」等美名,然而人們更願意稱他為「在股市大崩潰前拋出的人」。
從300美元到100萬美元
巴魯克早年做的是倫敦和紐約市場之間的套利。由於當時戰事頻繁,利用戰爭間隙股票市場的波動來賺取利益,鍛鍊了年輕巴魯克的判斷力和迅速反應能力,同時也顯示出他極強的預見性和有勇有謀的一面。
1897年,年輕的巴魯克創造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奇蹟。那年的春天,在華爾街,美國煉糖公司的股票開始暴跌,陷入悲觀情緒的人們開始瘋狂地拋售。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參議院正在討論一項降低外國糖進口稅的提案,同時眾議院也正在進行類似的立法程序。參議院的一舉一動時刻牽動著股市的漲跌。
但巴魯克堅信參議院通不過這項提案,他認為西方的甜菜種植主們和華爾街一樣希望通過關稅保護來獲得更大的利潤。於是,他用300美元為定金,購入了3000美元股票。後來,果如巴魯克所料,參議院否決了這項提案,美國煉糖公司的股票連續暴漲。僅僅300美元,就讓他賺了60000美元。
1898年,巴魯克的投資才華再次讓華爾街感到了震驚。1898年7月3日,一場戰爭的勝利讓巴魯克意識到,戰爭結束後美國的金融市場將會快速反彈,甚至有可能出現強勁勢頭。
第二天是7月4日國慶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按照慣例將停業一天,但是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應該和往常一樣正常營業。此時如果在倫敦低價購進股票,然後在紐約高價拋出,中間的差額利潤將是可觀的。第二天,因為相信和平將帶來好運,證券交易所的股票開始紛紛上漲,巴魯克讓老闆和自己都穩穩地賺了一大筆。
從1897年到1900年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巴魯克的個人資產上升到了100萬美元,而他剛入行時還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他就賺取了上百萬美元的資產,這真是一個奇蹟。
而與此相關的卻是,為獲得這些財富,巴魯克表現出了他兼容並蓄、不拘一格的投資手段。如今在華爾街打拼的投資者,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某一領域的高手,或是經紀專家,或是風險投資家,或是場內交易人、投資銀行家,而巴魯克卻能在短短的時間裡將所有這些角色集於一身,成為投資的「多面手」。
投資對象三要點
巴魯克提出應該注意投資對象的三個方面:
第一,它要擁有真實的資產;第二,它最好有經營的特許優勢,這樣可以減低競爭,其產品或服務的出路比較有保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投資對象的管理能力。
巴魯克告誡道:寧肯投資一家沒什麼資金但管理良好的公司,也別去碰一家資金充裕但管理糟糕的公司的股票。巴魯克也相當注意對風險的控制。
他認為必須經常在手裡保留一定的現金;建議投資者每隔一段時間必須重新評估自已的投資,看一看情況變化後股價是否還能達到原來的預期。他又提醒投資者要學會止損:犯錯勢在難免,失誤後唯一的選擇便是要在最短時間內止損。
巴魯克對所謂的超額回報並不以為然,他告誡不要試圖買在底部、賣在頂部。他說:「誰要是說自己總能夠抄底逃頂,那準是在撒謊」。他也提醒投資者要謹防所謂內幕消息或者道聽途說,投資的錯誤往往由此而鑄成。
因此也有人為巴魯克叫屈,認為他之所以被稱作「投機大師」的原因之一,是其貌似孤注一擲的風格。
何時買進賣出
巴魯克主張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來鑑別何時算是應該買入的低價和該賣出的高位:當人們都為股市歡呼時,你就得果斷賣出,別管它還會不會繼續漲;當股票便宜到沒人想要的時候,你應該敢於買進,不要管它是否還會再下跌。人們常常驚異巴魯克的判斷力,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
他認為,股票市場的任何所謂「真實情況」無不是透過人們的情緒波動來間接地傳達的;在任何短時期裡,股票價格上升或者下降主要都不是因為客觀的、非人為的經濟力量或形勢和局面的改變,而因為人們對發生的事情所做出的反應。所以他提醒大家,判斷力的基礎是了解,假如你了解了所有的事實,你的判斷就是對的,反之,你的判斷就是錯的。
在對大眾的心理的認識方方面,巴菲特和巴魯克如出一轍。巴菲特不也常說在大眾貪婪時你要縮手,在大眾恐懼時你要進取嗎?二位大師在投資理念上還有許多相似之處。
巴魯克的投資方法更加靈活多變,他提倡堅決止損。他說投資者如果有止損的意識,即使每十次只做對三四次的話,也會成為富翁。他叮囑投資者要有兩手準備,以便隨時轉身離場。
相比之下,巴菲特似乎更持重守拙,對於已制定的投資計劃輕易不做更改,他說:「如果你不能在股價跌去一半後,仍能從容不迫地執行計劃,那你是不適合做股票投資的。」能做到這一點,則在於巴菲特慎之又慎的選股方式。如此看來,巴菲特像是位內力深厚的太極高手,而巴魯克更像名一劍封喉的劍客。
謹慎對待「內部消息」
被巴魯克奉為真理的觀點之一,就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行業的投資要領。所以,最佳的投資途徑就是找到自己最了解和最熟悉的行業,然後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進去。
對巴魯克而言,他坦承自己一直沒能掌握農產品的投資訣竅。他曾經不無沮喪地說:「在我看來,只要我對某種農產品進行投資,該種產品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巴魯克對農產品進行投資最慘痛的打擊是一次咖啡的買賣。他聽信了一位權威關於咖啡將大量減產的預測,大量吃進咖啡。然而,市場的狀況恰恰與這位權威的預測相反,當年的咖啡產量超過了以往的各個年度。儘管政府出面採取措施來維護咖啡價格,但市場上咖啡價格還是持續下跌。
最終巴魯克忍痛把手上的咖啡如數拋出,總共損失了七八十萬美元。他不得不承認自己這次失敗的原因,完全是由於盲目聽信了那位權威的話,而沒有對變化的市場加以分析。這次經歷讓巴魯克終生難忘,直到他後來,他還心有餘悸地說:「關於內部消息的一些事,看起來會麻痺人的推理能力,使他對最顯然的事實也不理不顧。」
投資不妨逆向思維
20世紀20年代後期,正值華爾街股市極度瘋狂之時。有一天,伯納德•巴魯克在大街上停下來等著擦皮鞋,擦皮鞋的小男孩雖然手忙腳亂,卻仍饒有興趣地與周圍的人聊股票市場賺錢秘訣。巴魯克皮鞋擦得鋥亮,但一回到辦公室就把所有的股票都拋售一空,從而在這場全球股市大崩潰中躲過了滅頂之災。
這個經典的故事在08年的大熊市被反覆提及,用以諷刺07年末的癲狂與非理性。「群眾永遠是錯的。」特立獨行的巴魯克如此總結群體的盲目行為,他告誡投資者不要試圖買在底部、賣在頂部。
巴魯克這種逆勢而上、迎風而戰的投資個性絕非一個「勇」字,市場表象絕不能成為投資的風向標。他始終堅持獨立思考,去除一切可能導致非理智行為的環境因素,對投資對象的基本面進行深入研判,從而確保實施的投資規劃不隨波逐流。這種勇於在癲狂中保持清醒的精神力量和臨危不亂的理智決策,值得我們借鑑。
其實,我們的古人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總結出類似的經典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這句話出自蘊含著豐富古代私人理財思想的《史記-貨殖列傳》,被司馬遷列為制勝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