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0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吳主任 吳主任 收錄於話題#吳主任就這麼看61個
圖:Grandma Moses
據民政部近日文件,自2021年1月1日起,民政局協議離婚的夫妻,需要經過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五個步驟。屆滿離婚冷靜期後的30日之內,雙方需要共同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離婚證,逾期不領則視為撤回離婚申請。
輿論上已經一邊倒了。除了那些總能在一切政策裡挖掘出合理性的智者,多數人僅憑一丁點的生活經驗和邏輯都會感到一絲滑稽。
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嘛,為了讓大家不要草率離婚,不要衝動離婚,要珍惜來自不易的家庭,所以設置了冷靜期。
我倒是想問一句,有史以來的任何政策,哪個政策的出發點不是好的呢?都很好。地產調控,限購限價,那必須是為了讓老百姓能住上房子;最低工資,為了保證全民最低收入有個合適的數字(至於是多少以及為什麼,不知道)。
人多了,限制生育。人少了,鼓勵生育,後續可能還會獎勵生育。離婚率高了,設置冷靜期。
你們細品一下,調控的思路都是一致的。簡單、粗暴、毫無整體性的把握。
限制生育就引發了幾十年後的老齡化社會,過程中的那些悽慘就更不必說了,即時的代價和長遠的代價都是滿格的。其實人多造成的問題是什麼,是人力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釋放。大鍋飯的話,餅是固定的,人越少分得越多。但現實的經濟生活並非如此,餅是人創造的,正確釋放人的能量,餅可以越做越大,人均只會更加豐富。
人少了吧,鼓勵生育或者獎勵生育,有用嗎?有,但做不到,因為你能拿出多少錢來分擔城市裡生育孩子需要的成本,教育醫療和看護。粗粗算一筆帳都做不到,那丁點補貼杯水車薪。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找到人們不願意生孩子最擔心的那些點,那些負擔。今天不會有人擔心孩子以後衣服不夠穿或者吃不飽所以不敢要孩子。這方面物質上已經足夠豐富。其實問題並不難,就是在教育醫療方面,步子大膽再大膽地邁開,讓這些服務跟吃喝一樣,不至於成為當前年輕父母頭頂上的巨大焦慮。
離婚。婚姻是什麼?不帶感情地說,就是一紙合同,裡面包含了財產的聯結。但是不能不帶感情,人又不是機器,一張紙也鎖不住感情。沒感情了,過不下去了,冷靜期越長感情越冷。然而針對網友疑問,離婚冷靜期有一方不同意離婚怎麼辦?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4日在民政部通氣會上表示,這期間任何一方只要說不同意離婚,等於雙方沒有達成共識,要麼通過到法院去起訴,訴訟離婚,要麼兩個人在一塊生活,說明你們還要再冷靜反思。
有些人會這麼分析問題,說這種冷靜期至少挽回了某些衝動草率的離婚決定。不可否認,有些離婚是草率且衝動的。但可以復婚不是嗎?然而對那些每一天都生不如死的婚姻,冷靜期是否過於殘忍了?他們為什麼不能行使自己離開的權利。不僅有冷靜期,還得雙方都去領證,否則視為放棄。那如果有那種無賴,倒也不家暴,就是無賴,就是糾纏不離,怎麼辦?
以上這種功利的分析怎麼都掰扯不清。從權利的角度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時結束一段婚姻,無論對方同意與否。因為婚姻也好,契約也好,合同也好,都是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都是對雙方權利的充分尊重。任何一方的不情願,都無法達成。
這就是功利分析和權利分析的差異。很多很多的政策,若是從功利的角度分析,總能找到獲益者,同時也會找到受損的一方。但這經不起推敲在於,沒有任何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一部分人的權利要更高級。
目的和手段。
如果設置離婚冷靜期的目的是為了在數字上好看,降低離婚率,也許可以達到。如果某些部門有這樣的KPI的話。但與此同時看不見的是,人們可能更不敢結婚了。人類婚姻的目的是什麼?籠統地說,組成家庭,利益的聯合,感情的保障……其實標準答案是不知道,因為每個人的目的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應該把手段還給個人,每個人自己決定婚不婚,離不離,什麼時候離。
如果設置離婚冷靜期的目的是一種人文主義關懷,為了挽救家庭為了更多人遠離衝動,珍惜婚姻。手段能達到目的嗎?不能,恰恰相反,僭越了人的主觀感受和行動權利,這是最缺乏人文主義關懷的。
原標題:《一點也不冷靜的離婚冷靜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