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在很多時候為了避免重複,經常會用省略方式,如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並不是指秦朝的月亮和漢朝的關塞,而是指照過秦漢的明月,秦漢時期開始建設的關塞。類似的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千裡冰封,萬裡雪飄」,這種互文現象避免重複,顯得幹練、整潔,且朗朗上口。
但文學作品有些時候也需要不斷反覆,一詠三嘆,起到提醒、強調、突出、重視的目的,以《詩經》最為典型,當然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也是如此,連李白都讚不絕口,不敢再寫黃鶴樓。
中國歷史上女性地位低下,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留下的詩詞也比較少,但李清照是個例外,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作品中有一首詩,將「花」字重複了17次,一起看看她的《殘花》:
花開花落花無悔,緣來緣去緣如水。
花謝為花開,花飛為花悲。花悲為花淚,花淚為花碎。
花舞花落淚,花哭花瓣飛。花開為誰謝,花謝為誰悲。
花開花落花沒有悔恨,緣分來去如流水不可強求。花的凋謝是為了再次開放,我卻因花瓣的飄飛而悲傷。為花的悲傷讓我落淚,為花的落淚而讓我心碎。花的飛舞如同花在落淚,花的淚珠又像飛舞的花瓣。那花開之後是為誰凋謝,花的凋謝又是為誰而悲傷呢?
李清照以「花開花謝」為創作對象,借花抒發了自己對生活無奈愁苦之情。通過描述花朵盛開、凋零之景,展現了自己奔波、飄零的一生。
《殘花》可以說是作者的自我寫照,借「殘花」自喻,烘託自己悲寥的一生。花開、花落、花謝、花飛、花悲、花淚、花碎、花舞、花哭,花瓣飛。作者就像一朵鮮花,從蓓蕾到初開、綻放,隨風舞蹈,再到敗謝,花瓣紛飛,最終破碎,零落成泥碾作塵,不見蹤跡。
歷經嬌嫩、繁盛、衰敗,美好與悽涼似乎連接在一起,或許這就是人的一生吧。
為花悲,為花哭,為花泣,最終花開為誰謝?花謝為誰悲?表現了作者多愁善感的個性,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懷之情。
生活很多時候是無奈的,尤其對封建社會的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李清照雖有才,但終究抗不過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鬱鬱而終。另一個才女,被稱為「清代第一女詞人」的賀雙卿,雖然處於平淡的社會,但她的生活卻更為悽苦,忍受丈夫、婆婆的各種折磨、凌辱、欺壓,在20歲人生最美好的年齡離開了人世,堪稱悲劇中的悲劇,然而她在詩詞上卻是天才,沒有受過系統訓練,只是旁聽了私塾課程而有很高的詩詞藝術成就,並流傳於世,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她有不少詩作,今天看她這首同一個「春」字在同一首詞中重複出現28次,但意味深長,落淚不止。詞為《春從天上來 餉耕》:
紫陌春情,漫額裹春紗,自餉春耕。小梅春瘦,細草春明。春田步步春生。記那年春好,向春燕、說破春情。到於今,想春箋春淚,都化春冰。
憐春痛春春幾?被一片春煙,鎖住春鶯。贈與春儂,遞將春你,是儂是你春靈。筭(suàn,算)春頭春尾,也難筭、春夢春醒。甚春魔,做一場春夢,春誤雙卿!
「餉耕」就是古時農村交通不方便,為節省從家到田地間來迴路上花費的時間,白天去勞作時中午不回來,午飯由家人送到田地裡或者早上自己帶到田地裡,也就是給種地的送飯或自己帶飯。80年代以前農村出身的務農子弟有這種經歷。
春天百花開放,自是美好的季節,即便是種地,年輕的女子外出耕作也會打扮一番,帶上午飯,準備在田間勞作一整個白天。梅花在初春還顯得有點嬌小,嫩草細牙,春光明媚,春天的田野裡到處生機盎然。記得小時候,春天是美好的,我悄悄地向春天的燕子訴說自己的心事情感。嘆如今,春風裡的我卻無處訴說,只好將心事化作春天的淚水,融化在春天的冰塊中,讓它更冷,更傷懷。
我多少次憐憫春天,痛失春天,我就像春天的黃鶯鳥,迷失在春天的煙霧中,無所適從。春天給了我美好、給了我失望、給了我痛苦,春天呀,你的靈魂究竟是怎樣的?人世間能夠知道春天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但不知道美好的春天什麼時候能夠再回來,難道只是一場美夢而已嗎?我的幸福永遠都不會來臨了嗎?春天呀,你給了我夢想,到頭來卻是一場幻覺,你耽誤了我一輩子呀!
詩人通過春天的描寫,回想少女時期美好的生活,而婚後的現實卻是心酸和眼淚,對未來的美好期盼,最終只是一場夢而已。
李清照的落花,賀雙卿的春景,雖然曾經美好無比,然而在苦悶悽涼的現實中都化作傷心欲絕的悲歌。
同一個字在同一首詩詞中反覆出現,這兩首詩詞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感情細膩豐富,對比強烈,可惜就是過於悲傷,越讀越想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