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慧交通是怎樣的? 「智元匯」以人臉識別支付開啟「無感...

2020-12-09 36kr

雙手插兜、不掏手機不刷卡、將臉面向閘機的PAD一刷,乘客便順利通過了地鐵進站閘機口,全程不過2秒左右……

來源:新聞報導截屏

這是乘客在鄭州和西安地鐵的乘車場景 ,其背後的「人臉識別」行動支付技術是由成都智元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智元匯」)提供,據「智元匯」研發中心兼行動支付中心總經理嚴軍介紹,「智元匯的刷臉進站技術,目標就是讓乘客高效、無感知地進入地鐵站。」

成立於2010年的「智元匯」是軌道交通場景最大的AI賦能平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提升乘客出行體驗的幸福感,為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提供「智慧乘運管理及服務」解決方案極具代表性的公司。具體來說,「智元匯」致力於以「人工智慧+」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在地鐵場景構建一個全新升級迭代的「智慧乘運管理服務體系」,創建並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的全新生態場景:「通人性、有溫度、懂關懷」的智慧出行服務體系和「有頭腦、會思考、可生長」的智能營運管理體系。

而其中,行動支付便是其「智慧乘運管理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嚴軍告訴36氪,對於地鐵的行動支付體系搭建,「智元匯」分別從乘客端、設備端、後臺端進行服務,乘客由現金購買單程票或票卡預充值轉變為刷臉乘車APP先享後付,智元匯充分考慮人機互動體驗對閘機進行改造,後臺系統則為人臉識別及支付提供算力支持。」嚴軍說。

操作流程上,乘客僅需要提前在當地地鐵支付平臺錄入臉譜信息,在經過閘機時刷臉即可通過,經測試,通過刷臉進站,提高了乘客的通行效率。

圖片來源:智元匯供圖

相較於傳統的刷卡支付來看,一方面,刷臉支付減少了地鐵乘車卡製作、回收以及人員清點等成本;另一方面,在提前錄入了乘客信息後,政府部門等也可以對地鐵人流進行監控和追蹤。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智元匯」的刷臉行動支付技術已經應用到西安、鄭州、哈爾濱等城市,而這些城市每日地鐵客流量都能達到上百萬。

當前,「新基建」的建設已經提上日程,智慧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而來,地鐵出行的智能化成為了「香餑餑」,國內的行動支付巨頭們都在爭先恐後的布局地鐵出行領域,地鐵出行領域的行動支付戰火也越燒越旺。而技術應用層面,藍牙、NFC之後,生物識別領域也出現了人臉識別、掌靜脈識別、虹膜識別等多種形式。在此過程中,「智元匯」的競爭優勢在哪?嚴軍表示,主要還看乘客的體驗度,乘客信息採集、現場使用的便捷性都非常重要。在原有的刷臉技術基礎上,智元匯疫情期間研發的戴口罩刷臉乘車技術,讓乘客即使戴著口罩,也能實現「輕鬆無感」刷臉進站。

目前「智元匯」移動中心涵蓋研發、產品等板塊,團隊深耕行業多年,人才多來自於軌道交通領域資深人士以及國內人工智慧領域頂尖人才,擁有對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運營的深度理解,具備技術整合和業務模式創新的綜合能力。

融資上,曾獲得商湯科技SenseTime A輪億元級投資,共同推動中國軌道交通產業的「人工智慧+」的進程,向全球輸出中國原創的「人工智慧+ 交通」 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成果。

相關焦點

  • 智元匯「智慧乘車」技術應用背後,新技術到智慧交通產業的「耦合...
    早在2018年,西安地鐵率先開通全線網掃碼過閘,2019年至2020年初,鄭州、西安兩地上線刷臉過閘,AI人臉識別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於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這一切的背後,智元匯作為智慧交通綜合解決方案供應方與實施者,同步還在以NCCC 線網客流大數據信息化平臺等新技術,深入推動AI、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公共運輸領域的落地。
  • 智慧交通落地的「技術範式」:科技驅動出行效率變革
    作為智慧交通的「急先鋒」,人臉識別支付的多元商業化也標誌著智慧交通的加速落地。智慧軌道交通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如果深入探究,可以發現其背後是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人臉識別支付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的深度融合,以此為根基,智能化、數位化、信息化、網絡化與軌道交通建設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 人臉識別上崗,智能安全帽應用,來看看省交通集團智慧工地有多智慧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邊程壹10月20日-10月21日,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廳主辦的全省公路水運智慧工地暨安全生產現場會,在浙江交通集團臨建1標、臨建3標項目召開。記者觀摩了臨金高速公路臨安至建德段工程智慧工地建設現場。
  • 「人臉識別」很火,但你不知道的還有很多
    從馬雲在 CeBIT 大會上的「刷臉」支付到最近微軟推出的「how - old」,關於「面部識別」技術的討論一直備受關注,但基於這項技術的具體應用和發展狀況的市場認知卻十分有限。事實上,隨著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兩個領域的迅速發展以及智能設備的普及,「面部識別」技術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
  • 雲南高速試點微信「無感支付」未來可全省通用
    6月1日起,雲南正式上線昆明機場高速、麗江機場高速及昆楚高速上的昆明西、安寧東、楚雄西、南華6個收費站的微信「無感支付」試運行。用戶僅需在小程序內一次綁定,即可暢享無感繳費的高效通行體驗。開通之後,車輛經過收費站時,車牌號碼將被攝像系統識別,並自動從相應的帳戶中扣款,從而實現快速通行。整個綁定流程不超過30秒,且一次綁定即可在省內所有支持無感支付的收費站通行。本次,微信「無感支付」在6個收費站進行了上線測試,測試階段只支持客車開通,未來將逐步在雲南全境高速收費站上線,用戶可以「無感繳費」暢遊雲南。參與測試的市民表示「無感支付」相比現金支付節省了不少通行時間。
  • 鄭州智慧停車「智慧」在哪兒?「無感支付」何時才能實現?
    今年10月份,鄭州市智慧停車管理平臺開始試運行,有市民在體驗之後卻表示:相比以前,停車後直接現場繳費就能離開的情況,現在的「智慧停車」在繳費時,程序反而更繁瑣了,而且現在路邊停車,還是要靠停車管理員來人工錄入。  那麼,鄭州市智慧停車的「智慧」到底體現在哪兒了?為什麼會有市民吐槽繁瑣呢?智慧停車模式下,為何還是人工錄入呢?便捷的「無感支付」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 攜手LINE Pay 臺灣停車進入無感支付時代
    《停車大聲公》App即日起與LINE Pay聯手,推出停車繳費服務,不需再用手機刷QR Code就可自動完成繳費,打造全新「無感支付」體驗。App中導入LINE Pay支付模式,除了增加新的付款選項,在特約停車場透過車牌識別可免刷條碼直接「無感支付」。在雙北與高雄市的路邊停車費,可用LINE Pay直接扣繳,不需要再拿停車單到超商繳費。
  • 「幫尼晚報10.14」希捷發布18TB安防智能硬碟;南都發布《人臉識別...
    (中國新聞網)南都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人臉識別有被濫用趨勢 南方都市報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13日在廣州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下稱「報告」)。其中指出,九成以上受訪者用過人臉識別,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趨勢,有必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以規範。調研中,64.39%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被濫用的趨勢。其中,更多居住在北上廣深、省會城市等二線城市的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當前有被濫用趨勢。
  • 進軍人臉識別,360 的「安全觀」與「大局觀」
    誕生於 AI「裸奔」的時代從人臉信息 0.5 元一份,到 2 元就能買到 1000 張人臉,甚至,黑客能根據照片獲取位置信息、解封支付 APP,以及網絡貸款等等用途,人們開始驚覺疾馳的 AI 與信息安全並不成正比。 「數據、隱私洩露並不是人臉識別之後存在的,」邱召強提醒到,之所以如此便宜,是因為獲取成本更低。
  • 人臉識別發展的狀態怎樣
    打開APP 人臉識別發展的狀態怎樣 旺龍智能科技 發表於 2020-03-10 14:52:21 安防產業由最初的平安城市建設向智慧城市發展,不斷延伸以門禁,視頻,防盜報警為核心的安防產業。 在人工智慧技術當中,人臉識別無疑是應用場景較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是指從人臉圖像中提取有效的特徵信息後,利用計算機進行分析,從而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先進技術。 當前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發進度已經成為全球熱點。
  • 「口罩識別」後,「頭盔識別」躋身 AI 安防 C 位
    單一算法沒前途,多技術融合才是未來騎行佩戴頭盔非常之有必要,2019年廣東省做過一項數據統計:涉及摩託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交通死亡人數佔全部事故的比例超過50%,居各類交通事故之首。同時,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約80%為顱腦損傷致死。正確佩戴安全頭盔、規範使用安全帶能夠將交通事故死亡風險降低60%至70%。
  • 「度目」發布,百度要做人臉識別硬體了
    (人臉識別)發布了「度目」系列四款硬體產品:人臉應用套件、AI鏡頭模組、視頻分析盒子、人臉抓拍機。在此次疫情期間,包括紅外測溫、人臉識別技術在諸如車站、機場等場景被廣泛應用於測溫巡邏、人群篩查,人臉識別「熱」也是必然。也是在此背景下,百度進一步推出軟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甚至為此單獨發布了「度目」系列產品。為什麼要做「度目」?
  • 進軍人臉識別,360 的「安全觀」和「大局觀」
    誕生於 AI「裸奔」的時代從人臉信息 0.5 元一份,到 2 元就能買到 1000 張人臉,甚至,黑客能根據照片獲取位置信息、解封支付 APP,以及網絡貸款等等用途,人們開始驚覺疾馳的 AI 與信息安全並不成正比。「數據、隱私洩露並不是人臉識別之後存在的,」邱召強提醒到,之所以如此便宜,是因為獲取成本更低。
  • 人臉識別無感通行的密鑰
    作為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搭載人臉識別功能的各類智能化產品已應用得非常普遍。但從產品體驗而言,用戶的感受卻不盡相同。比如有能夠在自行車騎行狀態下,無需下車實現快速無感通行的小區人臉識別閘機。同時也會在使用部分產品時,遇到多次識別不通過、站在原處不停變換人臉角度等待識別通過的尷尬。
  • 微信「無感支付」亮相南博會 雲南高速已開通
    原來這就是即將在雲南全境高速開通的微信"無感支付",是雲南省人民政府與騰訊聯合打造的中國首個省級全域旅遊智慧化平臺——"一部手機遊雲南"的特色功能之一!現場體驗者紛紛誇讚 "無感支付"高效便捷易上手。開通之後,車輛經過收費站時,車牌號碼將被攝像系統識別,並自動從相應的帳戶中扣款,從而實現快速通行。整個綁定流程不超過30秒,且一次綁定即可在省內所有支持無感支付的收費站通行。目前,微信「無感支付」已在昆明機場高速、麗江機場高速及昆楚高速上的昆明西、安寧東、楚雄西、南華6個收費站試運行,未來將逐步在雲南全境高速收費站上線,用戶可以「無感繳費」暢遊雲南。
  • 怎樣快速搭建人臉識別通道?
    人臉識別系統已經被運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本文作者基於自身經驗,對怎樣快速搭建人臉識別通道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人臉識別通道屬於應用比較廣泛的一類人臉產品,在智慧社區、智慧校園、智慧樓宇等領域已經漸成主流。
  • 無接觸支付成主流,微信支付發力交通運輸業
    未來微信也會聯合商戶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包括小遊戲、電商、直播等。客運行業今年6月份,交通運輸部發布通知,為進一步提高道路客運服務質量,改善旅客出行體驗,提升道路客運行業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數據支撐能力,將深化開展道路客運電子客票試點工作,具備條件的試點客運站可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檢票乘車。
  • 困於人臉識別
    借著疫情防控和智慧小區建設的趨勢,人臉識別系統很快在城市的多個小區迅速推開。2017年,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啟動智慧小區建設時,早已提出這樣的暢想:「您能想像未來小區沒有門禁卡就能開門,停車共享車位、分時租賃,居家老人實現機器人陪護的生活嗎?」但是,嶄新科技所敘述的振奮人心的故事,同樣也存在被科技打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