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3日訊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5周年勝利紀念日,是全體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日子。9月3日上午10點,共青團銅梁區委的青年幹部們自發聚集在一起,集中收看了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網絡直播。
1945年9月2日,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迎來了抗戰勝利。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通過收看網絡直播,銅梁區青年幹部熱血沸騰,深知使命在肩,定當砥礪前行,為祖國奉獻青春力量。
「今天是勝利日,重溫歷史,緬懷先烈,我感到熱血沸騰。作為一名青年,我們應當珍惜新時代,紮根基層,立足崗位,用實際行動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銅梁區西部志願計劃志願者鄧豔毅說。
「今天的和平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銘記歷史,居安思危。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青年的思想引領工作,引導廣大青年砥礪奮進,為建設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貢獻青春力量。」共青團銅梁區委青少年服務部部長陳智勇說。(汪洋、濮加紅)
1945年9月2日
在同盟國聯合受降儀式上
日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確認
14年浴血奮戰
3500多萬同胞傷亡
終於迎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
2014年2月27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
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
確定每年9月3日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如今硝煙散去,祖國繁榮富強
然而無論時間怎樣流轉
那段血淚寫就的過去不能忘
那場不屈不撓的抗爭不敢忘
「四萬萬人齊蹈厲
同心同德一戎衣」
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抗戰
前赴後繼,捨身為國
以生命和鮮血捍衛了民族尊嚴
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
重慶是中國的戰時首都
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
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臺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遠東的指揮中心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
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也為贏得抗日戰爭
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重慶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戰時首都
1937年11月20日
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
重慶也因此而成為
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
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重慶堅挺地佇立在中國西南一角
在侵略者眼裡
她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如鯁在喉
在中國人民的心裡
她是黑暗歲月中的一座燈塔
象徵希望
重慶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
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政治舞臺
1939年1月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
代表黨中央全面領導雲、 貴、川康
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及港澳地區黨的工作
南方局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
始終高舉抗戰民主旗幟
正確處理統一戰線中的階級關係
廣泛團結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以卓有成效的工作
把統一戰線推向空前的廣度和深度
為民主黨派陣營的形成
為建立新中國後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多黨合作政治格局的開創
從理論到實踐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出了重大貢獻
重慶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要地位
重慶則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線
在遠東的指揮中心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重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
戰略地位大大提高
重慶成為中國戰區統帥部所在地
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
中國成為同盟國四強之一
重慶是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中心
作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中心
重慶人民團結在
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下
堅持抗戰到底,直至最後勝利
重慶是日本軍事進攻中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但日本的軍事進攻並沒有摧毀
重慶抗戰的意志與決心
在一直企圖從地理上佔領重慶未果之際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
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大轟炸
企圖摧毀中國的經濟
和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
重慶成為遭受日本野蠻轟炸
規模最大、次數最多
持續時間最長、損失最為慘重的城市
在抗日戰爭中
重慶沒有被日軍佔領
重慶人民的意志與決心
沒有被日軍的轟炸所摧毀
以重慶為主要舞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沒有被分裂
堅持抗戰到底,直至最後勝利
這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
是全民族的勝利
也是重慶人民的勝利
進步人士繪於被炸毀牆壁上的標語——愈炸愈強。圖:紅巖聯線
重慶是中國抗戰大後方的經濟中心
作為中國抗戰大後方的經濟中心
重慶承接了中國生產力布局的重大調整
構築了戰時中國的經濟基礎
支撐了抗戰危局
經過抗戰
中國在大後方重新建立了
重慶、川中、廣元、川東
桂林、昆明、貴陽、沅辰、西安
與寶雞、寧雅、甘青
等十餘個新的工業區
在這一地區裡
重慶工廠佔了大後方的31.7%,居第一位
大後方沒有一個城市、一個地區
能達到重慶工業的整體水平
重慶是名副其實的大後方經濟中心
正是這樣一個獨立而不再依賴於外國
比較完整而足以支持抗戰
維持人民生活的工業體系
成為重慶經濟中心完全形成的標誌
以城市經濟發展為基礎
抗日戰爭促進了重慶城市的全面發展
大後方經濟中心——
重慶經濟中心的完全形成
也加速了重慶城市發展的進程
重慶是中國大後方的文化中心
重慶作為中國大後方的文化中心
創造了一系列難以企及的文化成就
抗戰時期
大批重要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
研究機構、全國性學術團體
陸續遷往重慶
加上具有研究功能的高等院校
大批科技精英雲集重慶
使得重慶科學技術呈現出
具有國家水平、學科覆蓋面廣
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
等顯著特點
使重慶地區的科學研究能力空前壯大
文學藝術是
抗戰時期重慶文化領域的標杆
在中國的文藝史冊中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
無論是報告文學還是雜文、散文
也無論是戲劇還是電影、音樂
舞蹈、美術
以及新聞出版、圖書館、博物館
及考古事業、體育
重慶所創造的繁榮與輝煌
都是其他區域所難以企及的
重慶奉獻了偉大的紅巖精神
重慶奉獻了偉大的紅巖精神
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
寶貴精神財富
紅巖精神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
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
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
在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初期
風雨如磐的鬥爭歲月中
錘鍊形成的革命精神
這種精神冠名「紅巖」是因為
南方局的駐地叫「紅巖村」
重慶損失慘重
——抗戰期間直接傷亡32829人,間接人口傷亡6651人,財產損失價值法幣100億元。
——川軍奮起抗日,應徵赴前線的重慶籍官兵達96萬人。
——重慶大轟炸的死者達10000人以上,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破壞。
重慶貢獻巨大
——遷渝工廠約243家,佔遷川工廠總數的93.46%。成為大後方主要軍事工業基地,提供了全國抗戰80%以上的軍工產品。
——人口劇增,1945年初已逾百萬,外遷人口佔重慶的50%以上。
——西遷高校30餘所;圖書出版業200多家;先後註冊的報紙有127種,通訊社有30家。「霧季公演」中創作演出了242臺進步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