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毫米的小息肉,短短3年變腸癌!但並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除!

2020-12-19 騰訊網

46歲的劉先生,2017年體檢發現數個腸息肉,其中一個大的約有6mm大小,當時因為清腸藥的原因沒有切除,也沒有及時的選擇其他方法進行治療;後來醫生囑咐要擇期切掉並定期複查,但由於息肉沒有什麼症狀慢慢就忘掉了;前幾天(2020年8月3日),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說腸息肉可能會癌變,於是才想起來要複查。

後來劉先生就預約了腸鏡,結果就發現了一個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而他平時沒有任何症狀(下圖),後病理證實為:絨毛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癌)。實際上像這樣的情況,在臨床十分常見,幾乎上每天都有發現。這個早癌,其實在一年前還是一個很乖的息肉,如果當初及時治療消除掉,它就沒有癌變的機會了。我們很多人在做腸鏡時候,都可能發現有腸息肉,有的醫生說不用切掉,有的醫生說要格殺勿論,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一、先說說什麼是息肉?

息肉的「息」,其實就是多餘的意思,就是腸道內表面黏膜上多出來的贅生物。其實是大腸黏膜表面的一個「肉疙瘩」。準確一點說,大腸息肉泛指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而其中70%以上為腺瘤性息肉。醫學界早已有明確的定論:80-95%的大腸癌(包括直腸癌、結腸癌),是由大腸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的。

二、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癌變。

我們大體可以把腸息肉分為兩大類: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終於有一天會癌變;管狀腺瘤的癌變率

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高達30%~70%;家族性息肉病更為邪惡,40歲前的癌變率幾乎100%。而非腫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會癌變;但也不是100%不會癌變,如果這種息肉長得比較大、時間比較久,也有變成腫瘤性息肉的可能。

三、查出腸息肉那到底切不切呢?

1、其實大部分息肉及時治療都不用手術切除:腸息肉在中醫學裡屬於櫻桃痔、垂珠痔的範疇,而之所以出現腸息肉,和飲食有很大關係的,如恣食肥甘,過食辛辣生食之物,從而損傷脾胃,導致正氣不足,風邪、寒氣、溼熱、熱毒等積於腸道而引起。

所以中醫治療腸息肉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理氣化瘀、行氣化溼等方法治療,改變息肉產生的溫床,從源頭上治療腸息肉。對於體積小於1.5cm,症狀輕或無明顯症狀的腸息肉,建議患者在查出後,注意飲食,用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

2、這些息肉一定要及時手術切除:對於體積已經超過1.5cm、症狀嚴重、或有其他疑似癌變或癌變跡象的腸息肉,應及時手術切除,避免其發生癌變,危及患者生命。當然息肉可不是一切就完事兒了,因為切除後再檢出率高達96%,所以術後一定要遵醫囑複查!

其次術後也應用息福欣,消除息肉病灶來避免息肉復發,最後因腸息肉病人多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腸道易並發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飲食宜清淡,少吃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與蔬菜。一般以柔軟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切記不要酗酒抽菸,堅持適當運動。

相關焦點

  • 腸道息肉明明切除了,為什麼還是患了腸癌?可能是這3點沒做到位
    王先生五年前就一直拉肚子,每天睡到半夜總要因為拉肚子去上幾次廁所,在家人的催促下做了一次腸鏡檢查,發現有腸道息肉,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息肉切除手術。但是最近王先生發現每天大便都有出血的現象,而且還伴隨腹痛,因為之前做過息肉切除的手術,這次他立即就去醫院進行檢查。結果又發現了腸道裡有幾個息肉,因為有大便出血的現象,醫生建議再進行 一次病理切片檢查,結果活檢結果確診為腸癌。
  • 他在3年後複查已是腸癌,腸鏡能信嗎?
    而有研究表明,臨床中約有80%-95%的腸癌是由腸息肉癌變引起,主要是腺瘤性息肉。如果腸鏡檢查發現腸息肉,及時切除,就能有效預防腸癌。因此,腸鏡檢查確實能保你平安。到底能保證多長時間的平安,還得從腸息肉的發生和癌變速度來看。一般來說,正常的腸黏膜從增生形成小息肉,再逐漸長大,然後形成腺瘤,最終發生癌變,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
  •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切了以後會不會復發?
    身上長了息肉,要不要治,會不會癌變?總有一些人拿到體檢報告後,被身上長出的小息肉弄得十分焦慮。南京太乙堂中醫腫瘤專家戴春海主任指出: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腫瘤的前期徵兆,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但是還是要提高警惕。那麼,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該如何治療呢?
  • 息肉切除就萬事大吉?忽略複查後果可能很嚴重
    兩年前,50多歲的李依姆出現排血便的症狀,擔心自己得了腸癌,遂趕緊上醫院做腸鏡檢查。檢查只發現了結腸息肉,醫生當即在腸鏡下為她把息肉切除。術後,得知自己並非患癌,李依姆鬆了口氣,將醫生叮囑定期複查的話拋到腦後。上周,李依姆在刷手機時,偶然看到一篇醫療科普文,說腸息肉可能癌變,這才想起該去複查。
  • 腸息肉切了就沒事了?並不是的,即使切了也會增加腸癌發病率
    腸鏡篩查可以降低癌症發生了和死亡率,因為腸鏡可以發現息肉,並且切除息肉。很多朋友去體檢的時候,都可能被發現有腸息肉,醫生可能會告訴你,腸息肉切掉了就沒事了,但實際上可能並不是這樣的。腸息肉切除之後,並不保險最近權威雜誌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發文顯示,腸息肉切除之後,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是會增加。
  • 查出腸息肉,拖著不管,2年後查出腸癌,醫生:3種息肉需早處理
    體檢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身體裡長了腸息肉,陳先生聽醫生說自己的息肉暫時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注意飲食,定期檢查,就沒有什麼大礙。但是2年之後,陳先生卻查出了腸癌,陳先生後悔不已。腸癌的發生有70%都是因為腸道息肉病變而來,雖然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生病變,但是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危險性非常高,一旦發現及時進行治療,儘早切除。
  • 體檢查出腸息肉,要不要切除?若是遇到3種息肉,早處理比較好
    檢查手段的不斷更新讓人更容易發現身體內的異常變化,比如息肉,更容易被人們發覺。在體檢中有的人會被查出腸息肉,心理就開始打鼓,不會是腸癌吧?要不要切除?經過醫生的研究和總結後發現,如果遇到3種息肉,早處理比較好,否則真的有可能誘發腸癌,威脅健康。
  •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不一定,這種息肉用藥就能好
    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並且多數沒有什麼症狀,它可小至芝麻、綠豆,直徑僅幾毫米,也可有核桃大小的,直徑有2—3釐米,數量從1個至數個不等。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症性與大腸炎症反應有關,腺瘤性則由於結腸黏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 年輕小夥長期腹痛,檢查發現腸子裡全是息肉!息肉離腸癌有多遠?
    一個成年人的大腸大約有1.2米~1.5米,你能想像其中長滿息肉的樣子嗎?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王鎮(化名)身上。很長一段時間,王鎮的大便都不成形,更難受的是一吃完飯就肚子疼,想上廁所。2019年9月,王鎮終於決定去醫院做腸鏡檢查了。
  • 胃鏡檢查胃多發小息肉,消化科醫生:這種西藥可能要少吃!
    今天主要給大家通俗介紹一下胃腸道多發小息肉是什麼原因。前面幾篇文章有給大家科普了1.息肉的分型,哪一種類型的息肉比較容易癌變?2.從息肉長癌需要多久時間?3.人容易長息肉?如何預防胃腸道息肉?4、胃腸鏡發現息肉在非麻醉下能切除嗎?為什麼有些醫院不一次性切除?有些醫院又可以一次性切除?4.息肉切除多久複查胃腸鏡?
  • 腸息肉與腸癌,僅僅只差這5步?若能在第4步「止損」,或許還有救
    這種分類能明確區分息肉病理性質,對治療有更大的指導意義,而這也側面的說明,腺瘤性息肉就是所有息肉類型中,癌變率最高的存在!腺瘤性息肉在臨床上也有不同的病理類型,分別是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等,這三種腺瘤都可能持續發展為癌變,不過其中以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而管狀腺瘤的癌變率則為最低,僅僅是5%左右!從腺瘤性息肉到癌變,並不是跳躍性的,畢竟細胞受損、基因變異都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
  • 福州女子切除息肉後忘複查,再查發現患癌!
    ,這次檢查竟果真發現她患了腸癌腸鏡中,醫生在距離她的肛門約25釐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在鏡下切除後送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腸絨毛狀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即腸癌。所幸病情發現及時該病灶被完整切除了醫生建議李女士3個月後再行複查那麼,腸息肉到底是什麼?
  • 檢查有腸息肉會不會癌變?如果手術切除,會不會有復發的可能性
    專家發現,腸癌中的80%--90%的患者,都是由腸息肉發展而來,所以人們在查出腸息肉的時候,就會非常緊張,害怕會不會發生癌變,要不要手術切除呢?手術切除後還會不會再復發?什麼是息肉,再人體一些空腔臟器的部位,有一塊組織隆起了,就是息肉。
  • 一天發現三例腸癌,最小的才34歲——這些人要及時做腸鏡檢查
    主任說,這個腸癌至少在他體內存在了10年以上。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哪怕做一次檢查,就能發現,就能在腸鏡下切掉,不至於到現在這種情況,不但要開刀,還要化療。 進展期腸癌
  • 查出息肉都要切掉嗎?消化科醫生提醒:2種息肉確實不能拖
    很多人都不理解息肉是什麼意思,體檢時,竟然發現息肉了,根本不知道息肉是什麼東西,是不是檢查出的息肉,對身體有巨大危害,消化科主任醫生告訴患者:如果出現這2種息肉,一定要及時的切除,不然容易引發癌變。是不是真是如此,息肉不切除就會引發癌變,是不是出現息肉就要切除?
  • 出現黏液便是怎麼回事,真的是腸癌的「信號」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沒錯,現在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是越來越便捷,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很多科普成為了「科唬」,讓很多不是醫學專業的人看了之後人心惶惶的。導致很多人不敢網上查症狀,一查就是癌。比如說,網上很多文章說大便裡有黏液出現,就是腸癌的信號!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長了腸息肉,需要切除嗎?會不會發展成腸癌?告訴你答案
    腸息肉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腸道疾病,查出患有腸息肉時,很多人都比較害怕,擔心會不會出現癌變,引起腸癌,是不是要切除它,那我們一起來了解看看。出現腸息肉後,要切除嗎?查出腸息肉後,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將它們切除,害怕會出現癌變。
  • 結節、息肉、囊腫是不是腫瘤先兆? 轉移徵象?要不要切除?
    首次檢查發現結節,一般需要先觀察2-3個月,如果結節大小長時間沒有變化,複查間隔可適當延長。如果檢查出現這幾個關鍵詞,要警惕惡性可能: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毛刺樣或蟹足樣、縱橫比>1、簇狀細小鈣化、後方衰減。建議通過穿刺活檢進一步明確結節良惡性。
  • 腸息肉切除了,為啥會復發?
    研究表明,80-95%的大腸癌是腸息肉慢慢演變而來,及時治療腸息肉就能有效預防腸癌的發生。可是,臨床上有很多病人,明明切除了息肉,卻還是得了大腸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這種情況有很多,患者認為手術切除了息肉就萬事大吉了,不用再擔心發展成腸癌的問題了。有的患者形容息肉復發就像割韭菜似的,割完一茬又長一茬,這個形容還蠻貼切的。息肉切除復發的可能性是較高的。腸息肉就像收割的韭菜,為什麼會復發呢?這是因為根還在,韭菜就還會生長,息肉也就復發了。
  • 息肉是癌症「親戚」,體檢查出這5種,一定要切除
    雖然大多數息肉都不會癌變,但有一些與癌症關係密切,當體檢發現這5種息肉時,一定要警惕,及時切除。 1、腸道息肉 腸道息肉在臨床上可籠統的分為兩種: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