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2020-12-24 騰訊網

1,Science子刊:年輕人沒有耐心?5-羥色胺在大腦中釋放的位置與耐心的關係

來源:醫諾維

5-羥色胺是最著名的行為神經調節劑之一,有助於調節情緒,睡眠覺醒周期和食慾。11月27日,衝繩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erotonergic projections to the orbitofrontal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rtices differentially modulate waiting for future rewar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確定了促進耐心的大腦特定區域通過5-羥色胺的作用。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將光纖植入了背縫核,並且將伏伏核、眶額皮層或內側額前皮層之一植入其中,通過照射光來刺激這些神經元在準確的時間釋放5-羥色胺。這三個區域被證明在受損後會增加衝動行為。研究發現,大腦各部位對5-羥色胺的反應差異表明,每個大腦部位均以不同的方式促進了小鼠的整體等待行為。

2,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劉強團隊闡明免疫細胞加速正常腦衰老的機理

來源:小柯生命

正常腦衰老觸發免疫監視造成神經發生受損

12月1日凌晨0時,《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劉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大腦衰老觸發免疫監視的機制,以及免疫細胞對腦衰老過程中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減退的具體影響,為改善衰老相關疾病的神經修復和認知功能提供了新的預防及幹預策略。

通過比較年輕和年老人腦組織的免疫印記,研究人員發現以自然殺傷(NK)細胞為代表的免疫細胞隨著年齡增長在人腦內逐漸增加。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部分衰老的神經前體細胞高表達包括白介素27(IL-27)在內的多種衰老相關表型。這些免疫因子可以激活並擴增腦內聚集的免疫細胞。此外,RNA測序和免疫篩選等證據表明,衰老導致神經前體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MHC-I)下調,造成免疫耐受缺失,從而在正常腦衰老過程中激活免疫監視,損傷神經前體細胞。

3,臍帶血幹細胞療法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

來源:山東省臍血庫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是由於圍生期窒息而引起的腦部缺氧缺血性損傷,包括細胞死亡、炎症反應、氧化應激和興奮毒性腦損傷等響應,對發育中的大腦有極大的不良影響,是導致嬰兒驚厥、腦癱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Cochrane系統評價資料庫2020年8月發布了一篇系統綜述,探究了幹細胞治療新生兒HI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綜述文章共檢索了616篇關於幹細胞治療HIE相關文獻資料。其中,引用了大量的關於臍帶血回輸治療HIE的文獻報導和臨床試驗研究。該綜述對於臍帶血來源的幹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HIE的具體機制進行了系統的探討。

4,大腦「速度計」可以幫助解決部分痴呆難題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大腦中含有一種被稱為「速度敏感細胞」(speed-sensitive cells)的特殊神經細胞,這種細胞會根據人的移動速度改變放電頻率。這個過程幫助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和我們過去所處的位置,並為我們在環境中導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的Jon Brown博士帶領一組科學家研究了這些位於大腦內嗅皮層的速度感應神經細胞是如何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

他們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身上進行了研究。研究小組發現,正常小鼠中約60%的神經細胞是速度敏感的,而患有疾病的小鼠中速度敏感的比例則低得多(只有13%)。當速度計發生故障時,大腦的地圖就不能接收到正確的距離傳遞信息。這種故障會破壞我們內部圖譜的其他元素,而且研究小組發現,小鼠體內產生有毒tau蛋白的其他細胞沒有發揮作用。

5,使用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RET)治療因害怕COVID-19而引起的焦慮症:病例系列報導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近日,深圳市康寧醫院焦慮障礙科和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在Neuropsychiatic Disease and Treatment上發表病例系列報導,探討了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RET)在以對COVID-19感染的恐懼為主訴的精神疾病幹預中的作用。

本項病例系列報導納入了來自深圳市康寧醫院的3名患者(2男1女),通過VRET治療逐步系統地讓患者接觸虛擬的COVID-19場景(例如,觸摸可能有病毒的染色門把手、觀看大流行新聞、觀看一線醫護人員等),並採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COVID-19恐懼量表分別測量焦慮和恐懼的程度。結果顯示,VRET幹預顯著降低了對COVID-19感染的恐懼引起的相關症狀。

6,行動的情感路徑:共情促進社交隔離和口罩佩戴

來源:寧大神經經濟管理學研究院

本文是針對論文《The Emotional Path to Action: Empathy Promotes Physical Distancing and Wearing of Face Mask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的解析。該論文於2020年9月發表在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本文驗證了社交隔離和戴口罩可能是親社會情緒的結果,這種情緒便是對易感染人群的共情。通過對3718位西方人群的4項調查研究發現(a)共情促進人們進行社交隔離和戴口罩活動,(b)誘導對易感染人群的共情發現身處共情條件下的參與者更容易受到病毒影響進而選擇堅持這些措施。本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人們願意採取兩項重要措施的內在因素。

7,「助人為樂」時會發出特殊的氣味,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來源:科技工作者

大鼠具有驚人的社交能力,它們經常在任務中互相幫助。近日,英國哥廷根大學、伯爾尼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大鼠只要聞到另一隻大鼠進行幫助行為時的氣味,它自身的幫助意願也會增加。

此外,這種「合作的氣味」只與實際的幫助活動有關,與大鼠個體無關。大鼠本身並不能產生任何特殊的氣味引導合作:同一個體釋放的氣味是否「樂於助人」,完全取決於它們的行為。最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想要鼓勵大鼠進行合作,生理暗示(比如氣味)可能比實際經驗更重要。

8,研究發現:多食用巧克力、可可飲料,可提高大腦認知能力,尤其是對常處理複雜任務的人

來源:學術頭條

近日,來自一項由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英國伯明罕大學等研究人員聯合進行的研究表明,多吃含有黃烷醇的食物可以提高人的思維敏捷性。相關論文以 「Dietary flavanols improve cerebral cortical oxygenation and cognition in healthy adults」為題,發表在自然科學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上。

研究人員發現,健康的成年人在飲用富含黃烷醇的可可飲料後,能更有效地完成某些認知任務,在複雜的項目測試中表現得更好。而且,在事先攝入可可黃烷醇的情況下,人類大腦在遇到輕微的血管損傷時,會恢復得更快。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2,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創新來自於腦功能的奇妙耦合;汪星人有多善解人意?
    在12月16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YKL-40既受時鐘基因的調節,又參與清除大腦中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蛋白質堆積。此外,科學家發現,攜帶一種降低YKL-40水平的基因變異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比沒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維持認知能力的時間更長。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1,駱利群團隊在《科學》發表重磅論文: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來源:小柯生命該項研究利用基於CRISPR 基因編輯系統的全基因組功能缺失性文庫分別對於CAR-T細胞和膠質瘤幹細胞(GBM中惡性程度最高的細胞群)進行高通量無偏向的篩選,發現了多個能顯著提高靶向GBM的CAR T細胞抗腫瘤效力的新靶點。
  • 腦科學日報:腸道細菌群落可調節情緒;越愛發朋友圈,越容易抑鬱
    SMU可能與抑鬱症的發展有3個主要的概念性原因:一、是SMU佔用大量時間;二、與社會有關,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正處於成長期的關鍵時刻,在社交媒體網站上他們覺得自己無法達到他們實現的理想,可能會促進抑鬱的認知;三、經常接觸社交媒體的描述可能會干擾正常的神經認知發育過程。
  • 腦科學日報:吸菸促進肺癌腦轉移的原因;紅肉吃太多,大腦老得快
    在最近的《實驗醫學雜誌》上,維克森林大學浸信會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表明,吸菸是促進肺癌轉移到腦的一個原因!實驗發現,香菸煙霧中的尼古丁能夠穿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促使大腦中的巨噬細胞——小膠質細胞改變表型,增加促生長因子和趨化因子的分泌,促進了轉移灶的形成和發展。不但如此,尼古丁還會抑制小膠質細胞的吞噬能力,阻止它們去處理腫瘤細胞。
  • 腦科學日報:蝙蝠導航的認知地圖證據;自供電的仿生聚合物支架
    且蝙蝠可通過模擬,時滯嵌入和軌跡分析等一系列感知動作,完善認知地圖,這排出了不基於地圖飛行的猜想。這個結果與之前認知地圖(導航)的預期相符,並再一次支持了先前圈養蝙蝠飛行研究中獲得的神經生物學證據。4,上海交大Small:自供電的仿生聚合物支架,可增強運動恢復能力和神經功能來源:奇物論壓電材料可以通過機械刺激產生電能,因此可以促進電活性組織的癒合,成為治療外傷性周圍神經損傷的一種有前途的治療方法。
  • 腦科學日報: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進展;益生菌可緩解抑鬱症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細胞重編程過程的全基因組R-loop圖譜、轉錄圖譜及多維表觀遺傳修飾圖譜,首次揭示了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R-loop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表觀遺傳記憶發揮功能。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2,額頂與視覺腦區間的有效連接調節認知靈活性來源: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心理學院認知靈活性指的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內部需求準確、快速地調整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認知靈活性與額頂腦區的激活以及額頂腦區與加工感覺刺激信息的腦區(刺激加工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不過,額頂葉和刺激加工區之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連接如何促進認知靈活性尚未可知。
  • 腦科學日報:神奇的人造蜘蛛網;白血病藥物可能可治療小兒腦癌
    FAM155A形成一個細胞外穹頂,可保護離子選擇性濾膜免受神經毒素攻擊。 3,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人造蜘蛛網登上《Science》頭條!集感知、捕獲、清潔等功能於一體! 來源:高分子前沿科學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在眾多納米載體中,具備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非免疫原性的囊泡納米顆粒尤為突出。 匈牙利科學院賽格德生物研究中心的科學顧問Mária A. Deli博士及其團隊在Pharmaceutics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提出了用雙靶向納米顆粒將蛋白質貨物遞送到腦內皮細胞、周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分化神經元細胞的新思路。
  • 腦科學日報:一種新的腦細胞,有沒有空間方位感就看它了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超小Cu2xSe納米顆粒表面的Cu2+離子絡合槲皮素(CSPQ納米顆粒),賦予納米顆粒類過氧化氫酶(CAT)、類過氧化物酶(POD)和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性質,實現優於單一槲皮素和單一Cu2xSe納米顆粒的ROS清除能力。更優的多種類酶活性使CSPQ納米顆粒具有優異的抗炎作用,可以將小膠質細胞極化為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M2表型。
  • 腦科學日報:褪黑激素或可增強大腦記憶!「冷漠」可預示大腦痴呆
    來源:轉化醫學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及其兩種代謝產物或能幫助機體記憶在大腦中停留,並可能保護小鼠和人類避免大腦認知能力下降。
  • 腦科學日報:免疫細胞可塑造大腦的神經迴路;莫扎特音樂的益處
    6,鼻噴催產素提高自我-他人區分:心理距離和性別的影響 來源:三倉心理學界 區分自我-他人能力的缺陷是自閉症、精神分裂症、述情障礙等精神疾病的一個主要病症。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開展了一項研究,在155位大學生中考察視聽時間整合窗和分裂型特質、孤獨症特質的相關關係,並採集靜息態磁功能成像的數據,初步探討與視聽時間整合能力相關的腦功能連接模式。研究發現負責感覺整合、時間加工的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可能是時間整合窗個體差異背後的腦機制。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Tavazoie團隊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病關係最強的APOE4基因可以提高免疫系統抵抗腫瘤的能力。還能讓免疫治療對患者的療效更好,而且還與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時間顯著延長有關。Tavazoie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於5月26日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醫學》上。
  • 腦科學日報:可穿戴設備幫助ALS患者交流;「走進」身體看細胞
    此外,本研究還明確了FAM171A2在血管內皮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上表達,提示該基因可能具備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這一發現有助於闡明腦內PGRN的調節網絡,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提供新靶點。MoCA、FAB量表可用於監測帕金森病患者認知障礙進展水平的工具。帕金森病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額葉功能損害相關。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對於那些沒有攜帶rs2075650 G等位基因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接種了疫苗,患病的風險會降低40%。肺炎球菌疫苗似乎對老年人具有保護作用。人工智慧系統正在野外和籠養環境下自動收集訓練數據。 8,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閉上眼睛可以提高記憶力 來源:國際科學 薩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法律和犯罪心理學》雜誌上的發表一項新研究表明,閉上眼睛可以提高記憶力,犯罪現場的目擊者閉上眼睛時會記得更準確的細節。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出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開展了一項研究,在155位大學生中考察視聽時間整合窗和分裂型特質、孤獨症特質的相關關係,並採集靜息態磁功能成像的數據,初步探討與視聽時間整合能力相關的腦功能連接模式。研究發現負責感覺整合、時間加工的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可能是時間整合窗個體差異背後的腦機制。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一支西班牙研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證明,當T淋巴細胞的代謝能力發生變化,體內積累的炎症會讓動物未老先衰,出現各種「老年病」。調節這些免疫細胞的代謝能力或阻止它們引起的炎症,有望讓我們延緩衰老並治療衰老相關疾病。
  • 我國高校首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在北師大成立
    2012年1月7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儀式,宣布成立我國高校第一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 科學網—北京師範大學成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本報訊 近日,我國高校首個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師範大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