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高更法國後印象派畫家

2021-01-04 小哥哥看歷史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高更生於法國巴黎,他把繪畫的本質看作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創造,而不是一般所認為的那種通過反覆寫生而直接獲得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藝術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他對南太平洋熱帶島嶼的風土人情極為痴迷,這似乎要從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長經歷中追根溯源了。

英國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經歷為藍本寫過一部著名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其中雖對高更的生平與人格不盡真實,但也正是這部小說讓高更出眾的才華與過人的勇氣得到世人關注,而高更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的畫作所體現出的對於現代文明的深刻反思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保羅·高更,1873 年高更開始繪畫,並收藏畫家作品。他擁有畢沙羅(Pissarro)、馬奈(Manet)、雷諾瓦(Renoir)、莫奈(Monet)、希斯裡(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選巴黎沙龍;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漸漸地,高更越來越專注於藝術創作,他參加了最後四屆印象派畫展。[1]

1883年成為職業畫家。曾團結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畫家組成蓬塔旺畫派。1895年以後,因健康原因和經濟支持中斷,精神受到刺激,自殺未遂。他的藝術觀點受象徵主義觀念驅使,不滿足印象主義繪畫。

1897年創作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用夢幻的形式把讀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時空延續之中,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兩個大溪地婦女》追求表現的原始性,含有精緻的趣味和藝術魅力。

高更的早期繪畫,帶有實驗性,也很拘謹,令人聯想起在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影響下畢沙羅的作品。色彩略見後來發展的跡象,但仍很拘謹。他把顏色做塊面處理,自由地加重色澤的明亮感:例如以鮮亮的藍色畫陰影,以紅色畫屋頂,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高更在技法上採用色彩平塗,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講道以後的幻景》就是這種藝術處理的代表作。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於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其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一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保羅·高更早年在海輪上工作,後又到法國海軍中服 務,23歲當上了股票經紀人,收入豐厚還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麥姑娘梅特·索菲亞·加德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繪畫天賦召喚之下,35歲時辭去了銀行的職務致力於繪畫,38歲時與家庭斷絕了關係,過著孤獨的生活,並通過畢沙羅捲入了印象主義的天地。

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響開始作畫,還受到象徵主義,日本版畫以及而聽文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更總是嚮往著遠方,留戀那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地方,他要求拋棄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願意過野人的生活,這使他在39歲時踏上了去巴拿馬和馬提尼島的旅行,在那裡找到了自己期望的東西:茂密的植物、永遠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簡樸的生活。後來因事不得不離開這個熱帶的天堂返回法國,這時正好40歲,精力充沛而有主見,保留著尊貴高傲之氣。他是位具有強烈個性、惹人討厭又招人喜歡的人,粗魯和高雅並存,他總是強烈要求自我表達,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1887年,他在布列塔尼、巴拿馬和馬提尼克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環境。明晰的線條、碩大的體積感、生硬的對比色彩,從此他與印象派決裂。當他回到法國時就譴責莫奈和畢沙羅特有的自然主義幻覺,提出藝術表現的"綜合"。

簡化了的巨大形狀,均勻單一的色彩,分割主義,無陰影的光,素描與顏色的抽象化,超脫自然,這就是高更所發現和創立的藝術。但是他的這種幻想和藝術在自己的國家處處走投無路,於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賣了30幅作品得到一筆收入,於4月4日乘船前往大溪地島,歷經幸福與磨難,畫了不少畫後又回到法國。

在1893年11月舉辦了他的《大溪地人》(Tahiti)畫展,結果是徹底失敗,在物質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穎、神秘、野蠻的繪畫,贏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大溪地島。這樣,便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脫去了文明的衣服,獨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於偉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傳說。病魔和家庭喪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殺,得救後畫了一幅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爾後又移居馬克薩斯群島法都--伊瓦。

於1903年5月1日辭世。

高更出於對歐洲文明和傳統藝術的懷疑,索性離開歐洲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和土著人長期生活在一起。他以率真、單純化、近於原始藝術的造型和配色 ,表示大自然提示帶給他的感受和他對島上"大自然的寵兒"的心儀傾慕。出於主觀情感的濃烈,他和再現性創作告別,以某種"暗示"和"象徵"代替敘事性描述,以對平面的自由支配代替了透視、光影、立體、造型燈法則。

高更代表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憑藉島民厚樸的、天真無邪的形象,以畫家那種獨特的單純、粗放、遠古、唯美的裝飾風語言,對生命和宇宙尋求答案,發出一個理性的、恆古的問天。

相關焦點

  • 藝推|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作品全集
    作者:高考美術傳播  編輯:藝推YITUI  SIINCE2020  藝推|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作品  Art Push Culture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 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展
    展覽策展人安娜·費拉裡(Anna Ferrari)說道「高更既是一個可怕的男人,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展覽清楚地指出了這一點,並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辯論與探討。」01 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展
  • 每日一畫|保羅·高更《午睡》
    保羅·高更《午睡》這幅畫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作品,他與梵谷、塞尚被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畫面描繪了四位皮膚黝黑的女子午睡休息的場景。中央是一位戴著太陽帽的女子,她身穿藍色系的衣裙,衣服上點綴著神秘的圖案。
  •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油畫作品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法國,1839-1906年。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是19世紀偉大的後印象派畫家之一,他以光彩奪目的風景、激烈的肖像畫和複雜的靜物而聞名。他的影響延伸到後印象的方方面面,從尋求繪畫中的經驗真相(包括不平衡和缺陷),到捕捉視覺的瞬時性,以及對畫布空間維度的關注。他在法國普羅旺斯的窗戶上看到的蘋果畫、紙牌玩家和聖維克多爾山的風景畫是西方藝術中一些最著名的圖像,他成熟的作品以生動的調色板、敏感的筆觸和充滿浮躁和活力的旋轉不穩定的構圖而引人注目,這些作品為立體主義和抽象派繪畫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 「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展在英國倫敦開幕
    8月7日,「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展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拉開帷幕。此次展出20世紀保險經紀人威廉·漢森(Wilhelm Hansen)收藏的高更以及馬奈、莫奈、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作品,這批作品收藏於荷蘭哥本哈根的奧德羅普格園林博物館,該博物館由漢森的私人莊園改造而來。展覽顯示出漢森作為北歐人的獨特品味,此外,高更的作品作為一大亮點,將引發人們對這位備受爭議的藝術史人物的探討。
  • 人物肖像畫:艾琳·高更的肖像-高更|美術作品
    A.D 19C-20C法國畫家_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生於1848年至1903年)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文森特·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s Son-保羅·高更美術作品作者: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 罕見梵谷、高更致貝納爾信:我們在妓院做了短途旅行
    澎湃新聞獲悉,已知唯一一封由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和保羅·高更(Paul Gauguin)聯名寫的信即將在巴黎被拍賣。這封信的收件人是後印象派運動的另一位關鍵人物、畫家埃米爾貝納爾(Emile Bernard)。事實上,這封信背後所示的正是梵谷、高更與貝納爾三位後印象派畫家在追尋藝術道路上的短暫交匯和錯綜的情誼。
  • 高更:被畫畫拐上「歧路」卻抵達了藝術的神壇
    在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覽中有一位這樣的藝術大師,他就是法國著名畫家保羅·高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高更被畫畫拐上「歧路」的傳奇人生。  保羅·高更的人生在如今的各種搜尋引擎上似乎都凝成了一句話「保羅·高更(1848-1903),一位法國後印象派藝術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 簡述後印象派繪畫的特點
    後印象派是19世紀末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其代表人物有保羅·塞尚、保羅·高更、文特森·梵谷等。後印象派畫家受印象派吸引,但最終又脫離印象派,走上了自己的創作道路。後印象派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它成為後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誕生。可見,後印象派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 保羅·高更的著名畫作《大溪地少女》
    拒絕文明,逃離到原始島嶼大溪地島的畫家——一提起保羅·高更這個名字,這一想法便會在腦海裡湧現。我們所熟悉的高更畫作是1891年之後的作品,大部分創作於大溪地島。高更原是在證券公司任職的一名普通員工,育有5名子女。1876年,他的作品《威洛裡森林的風景》入選沙龍展,由此步入畫壇。
  • 英國「高更和印象派」與背後的藏家:那是一流的,如璀璨的星
    隨著歐洲各地藝術機構7月陸續開放,一些累積的新展覽也將紛至沓來,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將在7月16日對公眾開放(7月9日起對會員開放),原計劃在春日推出的「高更和印象派——奧德羅普格收藏的傑作」將在8月7日開幕,展覽將展出丹麥奧德羅普格園林博物館所收藏馬奈、莫奈、雷諾瓦、畢沙羅、莫裡索、德加和高更等畫家的60幅作品,這些來自威廉·
  • 法國畫家新印象派大師Henri Edmond Cross
    1880年的自畫像亨利·埃德蒙·約瑟夫德 拉克洛瓦Henri Edmond Cross出生於1856年5月20日在法國北部杜埃。1865年,全家搬到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法國北部城市裡爾 。為了以區分自己的著名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 ,他在1881年改了他的名字。他的工作一直受到如儒勒·巴斯蒂安-勒帕熱和愛德華·馬奈 ,以及印象派畫家明顯的影響 。19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他畫的純景觀顯示, 莫奈 , 畢沙羅的影響。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高更,藝渡文化傾情推出高清藝術作品圖片集
    雖然生活艱辛,始終熱愛自然,熱愛自由,嚮往自我,就像現實中「努力的你」一樣,一副名畫掛在家中,無疑是「解壓」和「舒心」的場景營造,以下掛畫推薦給您:早年經歷: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1848年6月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聖母·德·洛萊特大街52號。1851年,高更全家(帶著兩個子女保羅和瑪麗)赴秘魯,在利瑪度過4年。
  • 評展|不僅是高更與印象派,更是丹麥藏家的「秘密花園"
    「高更與印象派畫家:奧德羅普格館藏傑作」近日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開幕,展出20世紀保險經紀人,丹麥收藏家威廉·漢森(Wilhelm Hansen)收藏的高更以及馬奈、莫奈、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作品。在《衛報》藝術評論員蘿拉·卡明看來,高更的作品只是展覽的一部分,也非特立獨行,將其放入展覽標題中並不合適。
  •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
    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筆下日出朝陽蓬勃,栩栩如生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莫奈是一個偉大的繪畫藝術大師,也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有著高質量的藝術價值,值得欣賞和品鑑。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除此之外,莫奈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突破了傳統題材和構圖的限制,完全以視覺經驗的感知為出發點,側重表現光線氛圍中變幻無窮的外觀,這是莫奈眾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一幅,也是印象畫派的開山之作。
  • 法國印象派畫家:Adouard Manet——小傳以及作品賞析
    自畫像愛德華 馬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象派畫家,他從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的畫展,但他和印象派畫家關係密切,深受印象派畫家崇敬,有人說他是印象派的奠基人。馬奈夫人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於1832年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內務部首席司法官。父母希望兒子學法律或當海軍軍官。
  • 小央美美術:法國印象派畫家畫家,西斯萊,最擅長畫風景畫
    幼年時的西斯萊在法國巴黎渡過。1857年 十八歲的西斯萊遵循父親的期望前往倫敦習商四年,回來後在一家商行工作。1862年 喜歡鑽研文學和繪畫的西斯萊回到巴黎後,在格萊爾畫室學習,在那裡他遇見了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巴齊依和奧古斯特·雷諾瓦(Auguste Renoir,1841—1919)。
  • 當法國印象派遇上美國鍍金時代
    由印象派繪畫所創造的「雅俗共賞」之境,更使印象派作品成為全世界人們熱捧的對象。一百多年前法國印象派與處於鍍金時代的美國的邂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與印象派有關的這一藝術景觀。  一種隱喻,一個預言  1648年,法國路易十四王朝為「提升美的實踐的最高標準」,建立了繪畫與雕塑學院,後與皇家音樂學院、皇家建築學院合併為法蘭西藝術學院。
  • 湘博推出年度藝術大展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500年」
    莫奈的印象派畫作是否透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呢?戈雅、凡·戴克、特納、柯羅、畢沙羅、雷諾瓦、高更……大師雲集,只為與您共賞!「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這場精心烹調500年的藝術大餐,在這明朗夏日裡,邀您共赴湘博,共享一場清涼的藝術盛宴!
  •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谷,油畫作品欣賞
    梵谷早期的畫風以寫實為主,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剛剛來到巴黎的他開始接觸了印象派作畫風格和新印象派的畫家,也慢慢開始了解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梵谷的畫風巨變。在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的經歷讓他創作了《阿爾的吊橋》,其後創作了代表作《星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