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條 #QQ或推出已讀功能# 的新聞衝上了微博熱搜,嚇壞了時不時用QQ聊天摸魚的阿信。
被嚇到的還不只是阿信,不少網友都留言表示「敢出就敢卸載」「該回到發簡訊的時代了」……
幸好,@騰訊QQ 官方早就做出了回應:「討論而已,大家怎麼還當真了?」
不過,虛驚一場過後,阿信發現,在社交軟體不斷佔領我們的生活的時候,還有無數的「社恐患者」正在如履薄冰……
對於「已讀」的功能,大家肯定不會陌生。
在購物網站的客服聊天頁面,一個「已讀」就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問題馬上就有客服來回答了。
但如果出現在深夜的釘釘上,大多數人都恨不得當場鑽進時光機。
為了不讓「已讀」成為尷尬的來源,甚至有人處心積慮鑽出了釘釘的空子:
作為一個即時通信的辦公類軟體,已讀功能顯然是能大幅度減少工作或任務中的溝通成本,也儘可能減少了工作中拖延的副作用。
但是,當作用在社交軟體上時,「已讀」就成了人人敬而遠之的負擔:「我想和誰聊天」變成了「我不得不和誰聊天」。
該怎麼隱晦地表示「我不想繼續聊天了」?
已讀卻忘記回復了,第二天才想起來,該怎麼解釋?
……
對於有社交焦慮的人們來說,每一個看上去很好解釋的問題,背後都要經歷一段令人窒息的掙扎。
「蹲坑時聽到有個同事進來,於是我又蹲了20分鐘。」
「理髮時感覺髮型要被剪壞,在Tony老師的剪刀下卻不敢提出一句意見。」
「明明已經忙完了工作,卻要以加班為由逃避同事的約飯邀請。」
「上課時老師一提問,就開始目光遊移避免眼神接觸。」
「不想在電梯裡和熟人聊天,只能掏出手機裝作沒有看到。」
上周,一個看上去很平常的問題,卻在知乎熱榜上掛了好幾天:
有人抖機靈地分享每日一個離職小技巧:
回復「你也別閒著,幫我倒杯水」,表示對領導關懷的認可。
回復「不辛苦,這是我活該的」,表現出一往無前的勇氣。
回復「你知道就好」,簡單粗暴。
回復「我不辛苦,你怎麼開路虎?」既認可了領導的生活品味,又彰顯了自己的勞動價值,還能在短短幾字中押上韻腳,一舉三得。
也有人用一套emoji打天下:
可以發現,有的人在回答時妙語連珠,有的人卻連如何應對這個職場上最簡單的問題都要斟酌良久。
社交焦慮並不僅僅是「這個人心思細膩,總是想很多」,或者「他天生就內向、不愛說話」。
事實上,它不是個別現象。調查顯示,有40%的人認為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並且會對社交活動產生焦慮感。
在職場複雜的權力關係下,這種社交上的拙於應對更是突出。
曾經,有個員工因為給領導回復了「嗯」,而被批評說不夠禮貌。
也難怪劉傲夫的一首《與領導一起尿尿》在網際網路能掀起巨大的討論。(具體內容大家自行搜索一下)
在諷刺的寓意之外,它所呈現出來的尷尬也是喚起共鳴的重要因素:
社交焦慮正在真實地困擾著很多人,它不僅僅影響人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嚴重者還會妨礙日常生活甚至人生選擇。
我們為什麼會社交焦慮?
基因可能是一個因素。
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的一級親屬,也就是父母中有人有焦慮障礙,那麼這個人患焦慮障礙的風險就會增加3-5倍。
除基因外,社交焦慮也會通過習得產生。
也許是一次老師的批評,也許是一次在安靜的餐廳中打翻了盤子的窘迫,也許是生活在一個不愛與人交往的家庭……
這些看起來很小的細節可能已經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埋下了恐懼的種子,讓我們開始害怕在別人面前做出蠢事。
埃倫·亨德裡克森在《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中指出:
「恐懼是社交焦慮的核心。我們會覺得人人都能看見我們內在的尷尬、不足或缺陷。」
這種恐懼會直接反映在我們的大腦活動中。
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是大腦中控制恐懼系統的關鍵。
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中心
美國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根曾經跟蹤調查過一批「行為抑制性」人群。
「行為抑制性」的意思是,在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加敏感、退縮和膽怯。
對比實驗的磁共振成像顯示,當看到一張陌生的面孔出現在屏幕上時,行為抑制性人群的杏仁核會像車頭大燈一樣亮起來,而對照組的杏仁核成像卻很平靜。
這也許和我們的前額葉皮層有關,這部分大腦對應的功能是責任和各種高層次思考,它的特定區域可以撫平杏仁核產生的社交焦慮。
對於有社交焦慮的人而言,前額葉皮層不會像那些沒有焦慮的人那樣善於關閉警報,它的反應速度更慢、反應程度更弱。
就拿我們最常遇到的場景來打個比方:消息發出後沒有收到回復。
在沒有焦慮的人的大腦中,杏仁核一尖叫說「他討厭我」時,前額葉皮層就會平靜地指出,對方可能只是在忙,很快就會回復。
有社交焦慮的人的大腦也能做到這一點,但需要更長時間,大概多3秒。
但是,就像心理學家戈爾丁所說:
「這幾秒鐘決定了一個人是進入麻煩還是獲得自由」。
我們有方法擺脫社交焦慮嗎?
從生理學的角度講,社交焦慮大腦和沒有社交焦慮的大腦完全相同,基本架構都在。
所以,只要接受一些認知行為療法,像鍛鍊身體那樣鍛鍊我們的大腦,就可以戰勝困擾我們的社交焦慮。
波士頓大學的研究者埃倫·亨德裡克森博士曾經幫助很多人克服自己的社交焦慮。在她的新書《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中,她提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我們的內在評判。
換句話說,就是了解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找出那些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地方,然後像辯護律師一樣,去發現那些「最糟糕的情況」。
我們所恐懼的通常是抽象的「尷尬」,但是當最尷尬的事情被具化成「在全體員工會議上一言不發」,我們通常就能找到挑戰它的方法。
直面焦慮的下一步就是行動。
在這一點上,行動比信心更重要。這裡的秘訣是「先假裝自己能做到,直到真的能做到。」
大多數人的眼中,建立信心可能是這樣的:
但是實際上,建立信心是在嘗試了好幾次後,終於有一次發現:「好,這我可以做到了!」
所以,當感覺自己不想去上瑜伽課、不想加入聚會、不想去和領導交流工作時,我們可以使用這個小魔法:有動機前先行動。
你不需要等到有想做的意願時再去做,相反,你可以先行動起來,之後感覺就會跟上來。
我們的社交焦慮,其實只是不受控制的「社交意識」,它是我們衡量他人情緒、意圖,並作出適當回應的能力。
換句話說,社交焦慮是我們作為社會動物的一部分,它賦予我們自我意識、同理心和體貼等等美好的特質。
所以,如果你的社交焦慮沒有影響到你的生活,接受自己不擅交流的一面,做一個內向的自己,也是很好的呀~